柳迪
【摘 要】我國的陶瓷久負盛名,聞名于世界,被稱為“瓷器之國”。宋代時瓷器逐漸演變成了我國的主要商品,在清代初期,中國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關鍵詞】清代;瓷器;對外貿易
一、陶瓷貿易背景
我國的陶瓷久負盛名,聞名于世界,被稱為“瓷器之國”。宋代時瓷器逐漸演變成了我國的主要商品,在清代初期,中國瓷器便是“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即使在順治及康熙初年,最嚴厲的海禁政策下,民間仍有大量瓷器走私出口。到17世紀晚期貿易出口達到了巔峰,即使在18世紀后期,英國仿中國瓷器取得成功,需求減弱,還在1780年一年從中國進口了80萬件瓷器。可見清代瓷器出口已占重要地位,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喜愛不亞于奇珍異寶。
二、英國對中國陶瓷貿易的影響
隨著中國風格外銷藝術品的逐漸流行,17至18世紀,幾個歐洲國家紛紛建立自己的“東印度公司”,爭奪對中國貿易的主動權,1602年,荷蘭建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設立總部,龐大的船隊把茶葉,香料,瓷器等大批貨物運往歐洲,在十七世紀大部分時間里幾乎壟斷了歐洲對中國的所有貿易,因此被稱為歐洲17世紀“海上馬車夫”。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后,后來改名為“榮譽東印度公司”,在整個18世紀,貿易量龐大,是法國,瑞典,丹麥,奧地利。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將貨棧設立在中國的廣州珠江口岸,這是他們自一七五七年以來唯一獲準在中國大陸停留的地點。直至19世紀中期,這些公司通過大型貨船,把大量中國瓷器運到歐洲,在阿姆斯特丹,倫敦和其他歐洲港口拍賣或者私下出售,這些貿易是各國東印度公司連同官員、商業代理和船長們獲得了巨大利益。
英國對中國陶瓷的貿易,占據了十八世紀中國出口歐洲瓷器貿易總額的主要地位。即使是在乾隆末年后一百多年中,中國的出口貿易瓷同德、英國,荷蘭的競爭而導致價格下跌,由以前宮廷貴族專門使用的高端地位轉為了百姓平民市場,即使是這樣,英國甚至整個歐洲還是對中國的瓷器具有深深的依賴性,運輸過去后,就會被搶購一空。在英國,主要進行拍賣中國瓷器的城市是倫敦。在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以后的一段時間里,這樣的商人大約有52位,被稱為“瓷器人”。這些“瓷器人”既是商賈,也是藝術家。他們會根據市場與客戶的需求,進行再設計,對式樣也有所變化,私下委托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帶到廣州和景德鎮去制造。
陶瓷的公司大批量進口行為主要在十九世紀之前,那時英國主要進口絲綢、茶葉和瓷器,16至18世紀,英國在好望角和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一直壟斷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手中,但是十八世紀后期,本國的瓷器制造和紡織業發展起來,使得茶葉是唯一能夠成為大眾消費品,而又不與本國產品競爭的一種合理貨物。十八世紀末期,英國輸入茶葉數量巨大,1664年輸入英國的茶葉還僅僅二磅二盎司,1783年公司銷貨鐘售出的數量是5857822磅。盡管茶葉的進口增加了,原本是想抑制瓷器和絲綢,但是由于華麗的建筑和上層社會對精美工藝品的需要,或者由于對中國貨物的崇拜等原因,從中國進口的“奢侈品”,如瓷器,漆器,絲綢等等仍然繼續不斷,甚至有所增加,只不過此時東印度公司實際上將瓷器等的進口貿易留給船長去做了。
三、中國瓷器奪回歐洲市場
隨著1684年中國海禁政策解除,日本陶瓷外貿受到重創,中國陶瓷瞬間奪回歐洲市場。為了與中國瓷器展開錯位競爭,日本陶瓷開始向金碧輝煌的“金襽手樣式”的轉變,這種樣式與江戶時代盛行的浮世繪同樣具有濃郁的裝飾風格,頗受歐洲市場青睞。中國外銷瓷為了與日本陶瓷競爭,開始模仿日本伊萬里瓷器的“金襽手樣式”,創造了中國“廣東樣式”,由于同時具備技術優勢,中國外銷瓷在抗衡中逐漸奪回歐洲市場,導致1757年后日本伊萬里瓷在歐洲市場敗陣下來而絕跡。
盡管日本瓷絕跡于歐洲市場,但其裝飾風格融入了中國外銷瓷,被歐洲稱為中國伊萬里。17-18世紀,中國和日本的外銷瓷,在歐洲都被稱為東方瓷器。
這樣就誕生了后來的在廣州加彩的廣彩瓷器種類,這種廣彩類型,十分類似日本的金襕手樣式,同樣是金碧輝煌的裝飾風格。與當時歐洲的室內裝飾相得益彰。實際上也就是說,中國海禁結束后,中國瓷器商人,再次奪走了日本苦心營造的與中國青花瓷錯位競爭的裝飾風格在歐洲的地位,而且在本次對歐洲市場的競爭中,中國更加具有優勢,因為明末出口的青花瓷和五彩,粉彩等裝飾瓷器,都是景德鎮生產,通過昌江運往海港出口,不僅路途遙遠,而且中途需要搬運,破損了的瓷器都是經過彩繪或者繪制青花的完美瓷器,而本次廣彩瓷的制作,是在廣州珠江南岸彩繪,由景德鎮供應白瓷胎,這樣的做法無形中減少了從景德鎮輾轉而來的瓷器的成本,畢竟白瓷胎的價格低廉許多。
四、停止出口外銷——轉為開發國內市場的日本瓷器
隨著中國閉關鎖國的政策的結束,中國重新開始了瓷器外銷,這對有田肥前瓷器制造業是致命的打擊。在歐洲和東南亞失去了市場的有田瓷器,開始轉向主要面對日本國內市場。在日本瓷窯重視國內市場之前,上流階層使用瓷制食器,平民階層使用木制食器。不過,18世紀前半期陶制的碗得以普及,18世紀后半期在波佐見窯更是大量生產較厚又粗放的青花碗、盤等價格便宜的碗供應到全國。那是一個無論哪個階層的人日常都能使用瓷碗吃飯的時代。
這時的日本瓷業出現了產地間的分工,有田生產高級瓷器,波佐見生產日常用品。從另一方面來看,瓷器的種類變得更多樣化,以豐富的飲食生活為基礎,各種場面都使用瓷器。例如,還出現一種叫“望料”的碗。各窯廠開始生產日本人自己喜歡的樣式,繪制風格出現變化。不過制瓷業在裝飾紋飾方面仍然受到中國瓷器的影響,同時也開始描繪“南蠻人”的形象。將南蠻人形象與歐洲風景結合,表現了異國情調,相撲造型出現在瓷器裝飾上。另一方面,被稱為高級品的瓷器在日本出現,隨著需求的增加,但是專門為平民生產的瓷器開始在有田附近的波佐見開始制作,這種波佐見瓷器開始大量使用,在淀川乘船的旅客飲食器具都是這種樣式的器皿,這是古伊萬里瓷器向大眾傳播的時期。天明時期的裝飾技法來自于傳統的染布,鏤空刷染。
五、日本與中國外銷瓷在歐洲的最后市場
1740至1757年之間,出口末期的日本瓷器以金彩裝飾為主。自從1715年開始收集瓷器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強力王在1733年過世,有田瓷器的出口數進一步呈減少趨勢,后于奧地利大公瑪麗婭·特蕾西亞加冕的1740年代在維也納等地出現了有著新獨特之處的有田瓷器。1757年,日本出口“300件金彩平缽,金彩大盤”給荷蘭總督官邸,這同時也是有田瓷器官方出口的最后一次記載。另外根據荷蘭的記錄,1730年代以后,有著顯目金彩裝飾的瓷器數量增多,瑪利婭·特蕾斯亞的收藏中有著金屬裝飾的古伊萬里眾多,可以看出那個年代也許流行這類瓷器。同時,以德國邁森為起點的歐洲瓷器生產技術也在這個時期開始逐漸流通到英國等地。
有田瓷器之所以走向末路,主要是由于在價格競爭中敗給了景德鎮瓷器,以及荷蘭東印度公司被英國奪走了亞洲貿易龍頭的寶座所導致,另外歐洲的瓷器生產開始興起也是一部分原因。雖然私人貿易的少量出口在之后也有延續,但瓷器的品質卻呈下降的趨勢。如上所述,歐洲市場的有田瓷器流通受到了荷蘭的政治構造,以及君主的姻親關系所影響,國家之間的流通量受到局限。
另一方面,中國景德鎮瓷器在歐洲的出口貿易也在有田瓷器走向末路的五十年后,也就是18世紀末迎來終結,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價格競爭中,敗給了英國等地量產的陶瓷。簡單來說就是沒必要花費高額的運費從遙遠的東方進口高價的中國瓷器了。到了19世紀中葉,產業革命后量產的歐洲陶瓷次反過來開始流通進入亞洲市場,歐洲瓷器市場以中國瓷器為中心的時代就此結束。此后中國開始了拓展北美市場的時期,美國的快剪船為中國十九世紀陶瓷產業帶來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