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玉 方曉燕
摘要:圖書館作為人們社會生活中傳遞知識的主要窗口之一,其自身所肩負的也包含著教學事業和科研事業的發展。當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的主要理念是以人為本,并且會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而更新其管理模式,以此來更好的為人民群眾服務。本文通過闡述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的科學內涵及必要性,對當代圖書館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明確其以后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模式;人力資源
一、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科學內涵
在以往,圖書館的管理都是采用“以事為本”的管理理念來進行的。漸漸地,“以人為本”這種新的管理模式逐漸代替了前者,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說明了圖書館的管理服務已經發生的質的改變,由原來的被動服務轉變為當前的主動服務,更好的帶動了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發展。
“以人為本”是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企業引進和借鑒西方管理經驗而形成的一種企業文化體系。第一個創建“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文化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日本,其意義是在企業管理活動中,通過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活動和最大程度上的實踐,來鍛煉人們的意識、精神和身體,以此來增強人們的智力和能力。通過競爭性生產、管理和經營活動,不斷推動人們前進,使得越來越多人的自身能力達到全方位的發展。它的內涵可以延伸到圖書館管理中,通過對讀者和相關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的管理,滿足人的各個方面的信息需求,不斷挖掘人的潛能,激發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升人的價值過程[1]。將以人為本這個管理理念引入圖書館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給圖書館帶來的一種新的思維與新的理論,這也是圖書館管理創新的必然趨勢。
二、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圖書館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獲取更多的社會效益,滿足圖書館的社會需求。圖書館功能的拓展是圖書館自身發展的直接目的,而滿足文學信息的不斷變化是圖書館另外一個間接的目的。因此,圖書館必須從以以往的“以事為本”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提升圖書館自身的功能發展。
首先,總的來說,還是需要從讀者和相關的圖書館管理工作者的角度出發,將圖書館的人文關懷放在首要位置。這樣做不僅僅能使讀者擁有更好的閱讀心情,還能讓更多的圖書館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工作熱情,以最佳的狀態來服務人們群眾,體現一種新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圖書館管理模式中,圖書館的管理人員都是被動的等著讀者來圖書館進行書籍閱讀,稍微好些的圖書館能滿足讀者的一部分需求。但是在當今這種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這種模式肯定會被社會所淘汰。只有弘揚圖書館的宗旨,“一切為了讀者,為讀者的一切。”[2]實行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模式,千方百計調動和激勵讀者進入圖書館的積極性,讓他們對圖書館產生一種依賴感,熱愛圖書館,支持圖書館的未來發展。一旦讀者對圖書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圖書館工作人員也會因此增強他們的信心和責任感,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從而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后,如果說圖書館在網絡時代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單單只靠表現優越的計算機等現代設備,但是卻缺乏懂現代信息技術、了解圖書館專業知識的人員的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必須大大降低,其未來的發展必將受到嚴重的打擊。
三、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設想
1、從圖書館的建筑布局來體現人文管理
根據以往的圖書館的建筑經驗,圖書館的設計可以采用透明和寬敞建筑風格來作為主要造型,爭取充足的照明是優先要考慮的事情。另外,還可以在大廳的正確位置上裝飾名人、科學家、繪畫等,突出人文、藝術氛圍,讓讀者體驗到另一種生活情調。在擺設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沙發、花草盆景、咖啡臺等休閑設施,使讀者更容易討論問題,閑聊,放松緊張的學習情緒[3]。還應該在顯眼的位置擺放一些圖書館館藏目錄檢索機,方便讀者去查找自己喜歡閱讀的書籍,充分體現圖書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通過這種建設布局,讀者會感受到圖書館是學習娛樂的結合,是提高文化藝術和自身修養的好去處,增強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欲望,吸引更多的讀者來圖書館。
2、更好的將讀者與圖書館管理人員結合起來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能在當代圖書館中開展起來,其實也很好的說明了圖書館越來越重視讀者這方面的服務,對讀者本該擁有的權利和價值的認同,恰好能看出圖書館對讀者在人文關懷這方面的感悟,所以對此,圖書館的相關工作人員首先肯定需要重視讀者的需求,盡最大努力來滿足讀者的要求。圖書館學的五條定律:書是供人們利用的;圖書館是為所有人而存在的;給讀者所有的書籍;降低讀者的時間;圖書館是一個發展中的有機體。這五大定律中的前四個定律是以人為本的具體化體現,充分體現了圖書館重視和滿足讀者的一切需求,這些需求就包括了合理且可以滿足的需求、合理但暫時未滿足的需求以及不合理也不可能滿足的需求。其實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精神所體現的正是圖書館的人文精神。館員們用微笑的服務,向讀者展現他們自身的敬業精神,與讀者做朋友,多尊重、信任和關心他們,這也是讀者與館員建立信任關系的基石。另外,還需要對不同的讀者提供不同的需求,多研究他們的心理需求和個性特點,盡可能的為他們提供量身訂做的“服務”,從而來提升圖書館的形象服務。[4]最后還需要圖書館的管理工作者建立相關合理的文獻資源體系和運行機制,多從日常的工作中收集讀者們的意見反饋,聽從讀者的建議,不斷調整圖書館的管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提高圖書館的經濟效益和價值。
3、人力資源管理是圖書館以人為本管理的核心
圖書館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建立有利于吸引、穩定和激勵人才的機制和創造有利于優秀人才成長的氛圍。所以為了實現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是需要依托人力資源這一強力的后盾。圖書館傳統服務理念在一些圖書館員中表現出一種惰性,為了適應時代發展,打破平均主義,形成整體上向上的精神,有必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暢通溝通渠道,通過壓力機制來規范員工的行為,讓員工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在物質和精神獎勵的基礎上,更能激發他們學習、工作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進取精神,不斷往前創新[5]。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圖書館如果想產生良好的社會聲譽和效益,獲得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以人為本管理模式的建立,尤其是更好的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的需求。在當前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圖書館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放下擔子,輕裝上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提升創新。
參考文獻:
[1]楊軍,劉啟敏.構建“以人為本”現代化圖書館發展的新理念[J].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學院報,2011(12).
[2]高澤星,李麗梅,連新琴.論以人為本理論在圖書館服務中的具體措施[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4).
[3]鄧一辰,楊佐鳴,韓新明.論在圖書館工作中貫徹“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性[J].高效圖書館工作,2013(8).
[4]王浩.圖書館建筑中的人文關懷——以南京大學杜廈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2013(4).
[5]周松巖.和時代并肩,與圖書館同行——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圖書館服務及管理創新[J].科技創業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