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農村電商創新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擁有廣闊的市場潛力和未來前景,同時可以促進農村生活方式的跨越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互聯網+農村”概念的提出,農村電商進入國家政策規劃道路。本文在分析農村電商特點的基礎上,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一、農村電子商務特點
(1)成本低,效率高。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通過網絡訂單、實時的物流監控和線上支付交易流程,減少復雜的中間環節,降低流通中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2)產業優化。農村發展傳統是以第一產業為主導方向,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第一產業逐漸轉型升級走向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改變經濟固有的結構結構,促進產業升級。(3)無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農村電子商務在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開始起步,網絡信息技術突破信息間的交換的阻礙,創新傳統信息交流模式,信息能夠跨區域、時空的交流,實時信息同步更新。(4)龐大的市場規模。廣闊的農村市場,擁有潛力無限,發展農村電商是將分散的農村資源加以整合,進行利用開發,包括產品資源、人力資源以及市場資源。
二、農村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
(1)相關要素保障有待完善。農村網絡設施供應不完善,信息化建設滯后,農村網民比例偏低,與城鎮相比,需要進行完善。交通設施的不完善,物流受到嚴重影響,以農副產品為主的銷售,農產品保質期短不宜儲存,生鮮品期間損耗大,需要農產品大型倉儲基地和相應的冷鏈等物流基礎,整體物流成本較高。另一個是農村金融服務不齊全,地區人口分散,金融機構在農村建設網點成本高。其他方面是電子商務人才缺乏,不僅需要產品研發的技術型,也需要產品運營的操作型的復合型人才。典型的農村地區青少年大部分外流年,大部分以中老年為主,缺乏勞動力,農村也難以吸引大批人才停留,人才是發展農村電商的重要瓶頸。(2)農產品標準化建設滯后。農產品的網上售賣,主要是以個體戶的形式,個體戶之間分散銷售,自負盈虧,缺乏集中生產模式,產、供、銷分離,缺乏相應的聯合品牌機制。另一方面農產品缺乏相應的農產品標準化管理。農產品作缺乏相應標準化機制,生產加工環節相關標準化程度低,沒有進入入標準化管理的軌道,沒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標準指標體系。不健全的農副產品標準體系的標準化建設,農副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市場細分性、定價科學性不強。(3)農村市場開拓有待深入。在市場開發上,農村市場培育不成熟。外來投資者往往盲目看重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潛力,以利益為主要導向,缺乏發展方向規劃,缺乏爭取的農村電子商務開發,容易盲目重復建設、導致部分地區出現競爭無序、虧損經營和站率高等現象。
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議
(一)供應鏈一體化
首先,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標準體系。一方面,建立農產品品牌,制定農產品標準。另一方面,農產品電商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標準體系法完善,為農產品電商優質優價創造良好的交易環境,加強第三方網絡平臺的監管,為農產品電商市場營造良好的環境。其次,在供貨渠道方面,促進傳統農業產銷升級。對農業資源進行整合,集中化、制約化、信息化的一站式訂單服務,配合網銷平臺的銷售市場的開拓,形成產供銷相對接的供應鏈模式。最后,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社區直配”示范模式,一站式訂單服務。建立專門生產基地,運用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建立農業有機園,專業生產有機蔬菜、有機水果及淡水魚等高質量產品,加大與社區合作,采取社區統一采購模式,專區專配的供應鏈,實現產銷的線下對接。
(二)平臺協作化
建立線下協作平臺,開設農村電商示范試點,加強電商服務中心和村鎮鄉級電商服務點的建立,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網絡。構建農產品電商品牌式銷售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支新型農業經營者電子商務平臺對接,農產品電商轉型升級。農產品電商企業積極參與轉型升級,農村電商與傳統商務相結合,實現兩種產業的融合發展,將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村電商的衡量標準。
(三)資源整合化
在人才資源方面,為保證人才供給要求,引進電商技能型人才,吸引專業型復合人才。政府應當出臺一些相應的人才回流政策,吸引人才往回農村,同時自建人才培養機制,注重本土化人才的培養,培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高端人才。在網絡資源方面,進行物聯網、互聯網與農產品產銷協同發展,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整合互聯網信息服務資源,完善農產品流通主體管理信息化,拓寬農產品進城渠道,發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網絡構建。
參考文獻
[1]鄭舒.新農村電子商務“三位一體”發展模式研究———基于“電商下鄉”大潮[J].現代商貿業,2017(01):56~58.
[2]吳孝霞.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對策建議———以黔江區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6(20):282.
作者簡介:李敏(1972.06—),女,漢族,湖北人,博士,麗水學院商學院,教師,教授,研究方向: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