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琴 彭雅倩 滿善 鄭佳緣
【摘要】介紹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設置“空調冷、熱源設計”課程的目的,總結了冷、熱源系統的設計步驟與指導要點,指出了學生較容易忽略的問題,供同行業的師生借鑒。
【關鍵詞】HVAC;實踐教學;冷熱源機房設計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HVAC(Heating,VentilatingandAirConditioning)開辦超過半個世紀,課程體系經過多次優化,已經日臻完善。“空調冷、熱源設計”是該專業主干課程“空調用制冷技術”課程設計的選題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初步的空調冷、熱源設計,為學生以后能從事空調、制冷系統相關的設計、制造、調試運行、設備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礎。
冷、熱源機房是建筑物空調冷、熱系統的心臟,為各用戶分區生產并輸配冷、熱水,分別除去其冷、熱負荷,提供舒適的冷、熱效果。冷熱源機房的設計應遵守國家及地方頒布的設計規范及政策文件,冷、熱源種類的選擇還應考慮所處城市的氣象參數、水文條件及能源結構,另外,需要結合建筑結構參數、空調負荷特點及負荷計算值、空調分區情況等條件來詳細設計。
一、設計步驟
冷、熱源的類型有許多種類,包括蒸氣壓縮式制冷(熱泵)系統和吸收式制冷系統兩大類。前者可包括風冷制冷(熱泵)機組、水冷制冷(熱泵)機組。水冷制冷(熱泵)機組的“水”可以是市政循環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等等。吸收式制冷系統多為溴化鋰吸收式機組,有余熱、廢熱可利用時這種系統備受青睞。除此之外,多聯機系統因為一臺外機可以“拖動”多臺內機,制冷劑在室內、外換熱器中通過相變與用戶進行熱交換,也是一種典型的冷、熱源系統。
空調冷、熱源機房的設計過程,基本遵循以下步驟:冷熱源的技術經濟性論證→確定冷、熱源類型→結合冷、熱負荷選擇制冷(熱)機組或鍋爐→初步布置機房設備→冷凍水(熱水)系統的設計(冷凍水泵的選擇)→冷卻水系統的設計(冷卻水泵的選擇)→繪制機房設備圖紙、撰寫計算書。
冷源和熱源可以由同一臺設備承擔,如熱泵型冷(熱)水機組是一種可以實現供熱、供冷兩種功能的系統,因此不需要在建筑中設置鍋爐房。但更常用的一種冷熱源方式為:選用冷水機組為用戶提供空調冷水,選用鍋爐為用戶提供空調熱水。此時除了進行制冷機房設計外,還需要將鍋爐、板式換熱器、熱水泵等裝置合理地布置在鍋爐房中。經過設計論證,有些情況下制冷機房與鍋爐房可以合用一部分設備,比如分、集水器,冷凍水泵(熱水泵),膨脹水箱等。
一個完善的冷、熱源系統設計,還應該考慮機房通風、防排煙設計,限于篇幅,本文不展開闡述。
二、幾個關鍵點
空調冷、熱源設計時,應弄清參數間的關系、意設計過程的先后順序,并且都要有準確的依據。
(一)設計要點
(1)通過繪制冷、熱源機房系統圖(或原理圖),厘清冷凍水系統、冷卻水系統、熱水系統的流程。同時指導學生參考本專業的國家標準圖集,添設機組的蒸發器、冷凝器、水泵等設備前后管道的閥門與附件,并設置好分(集)水器與各空調分區立管的連接。
(2)選擇機組或水泵等主要設備的依據要準確。有以下需要遵循的依據:根據熱負荷計算值選擇鍋爐、根據建筑物的綜合冷負荷選擇冷水機組。綜合冷負荷是通過逐時冷負荷計算并匯總得到的。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的總裝機容量,應根據計算的空調系統冷負荷值直接選定,不另作附加;在設計條件下,當機組的規格不能符合計算冷負荷的要求時,所選擇機組的總裝機容量與計算冷負荷的比值不得超過1.1。
根據機組蒸發器水流量選擇冷凍水泵的流量,根據冷凍水系統的最不利環路的阻力值選擇該冷凍水泵的揚程;根據冷凝器水流量選擇冷卻塔;根據冷卻塔的水流量選擇冷卻水泵的流量,根據冷卻水系統的最不利環路的阻力值選擇該冷卻水泵的揚程。
(冷、熱水系統合用膨脹水箱、分(集)水器、水泵、水管時,應注意設備的選型計算及管材的選擇。如膨脹水箱的設計,根據文獻26.8.2:“兩管制空調水系統,當冷、熱水共用一個膨脹水箱時,應按供熱工況確定水箱的有效容積”。另外,冷/熱水合用的兩管制水系統,宜配置備用泵;分(集)水器中最高水溫不應超過65℃等規定。
(二)容易忽視的問題
學生們由于缺乏工程意識,專業知識與工程設計未能很好地融合,容易在設計中犯錯。以變水量系統為例,變流量一級泵系統采用冷水機組定流量方式時,應在系統的供回水管之間設置電動旁通調節閥,學生則會遺漏這種旁通設計。另外,他們繪制的圖形表達形式較為單一與生硬,常出現設備布置位置不合理、標注不完整或不規范等情況。另一方面,冷(熱)水系統的自動控制設計,補水、定壓設計、節能設計也容易被忽視。
三、結語
本文總結了冷、熱源系統的設計步驟與設計要點,指出了學生較容易忽略的問題,可以供教師與學生借鑒。設計過程中,學生除了使用專業知識外,還需要不斷查取規范、文獻,并熟練地使用專業軟件。教學的目的除了教會知識、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實際訓練過程中不畏苦、愛鉆研的堅韌性,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后會產生自豪感、信心倍增,從而愿意攻克更多的工程難題,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GB50736-2012,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S].
[2]陸耀慶.實用供熱空調設計手冊(第2版)[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歐陽琴(1978.04—),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的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