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價值觀自信。職業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場所,更是培育健全人格,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地方。職院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關鍵在于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認同。進入新時代,職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拓展教育內容,深化教學路徑創新,努力將文化自信融入高職學院學生培養。
[關鍵詞]文化自信; 高職 ;學生
[中圖分類號]G715???????????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054-02
文化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其內容和形式是不斷傳承和發展的,但價值追求自始至終都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文化深受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如何發展,其體現的價值追求仍是穩定而具體的。文化自信就其實質而言,是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的文化價值充分肯定并積極踐行,同時對自身文化的不斷發展持有的堅定信心[1]。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是否表現出朝氣蓬勃的生命力,即表現為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深厚根基,更體現在這種文化能夠在世界文化發展的格局中自成體系,具有較大的影響力[2]。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且在發展過程中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同時,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文化自信融入學生培養的現狀分析
(一)醫衛類高職院校學生思想不成熟
近年來,一些西方消極的思想文化傳入中國。這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未成型的高職學院青年學生來說,產生了極壞的影響。相當多的學生經過老師的積極引導后,對“三觀”產生了一定的正確理解,但仍有一小部分青年學生經常有意無意逃避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自信心特別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一段時間以來,就出現了部分職業院校學生在對價值觀特別是自信心的培育方面存在薄弱環節,從而導致學生很難全面、科學地理解和實踐。
(二)醫衛類高職院校往往重理論而輕實踐
高職學院在學生自信心培養方面,常常存在重視理論講授而輕實踐學習的問題,同時那些青年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敏感問題以及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又經常被忽視;高職學院在學生自信心培養的社會實踐方面常常存在應付檢查的情況,這些都十分不利于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此外,很多高職學院不論在青年學生價值觀培養的參與范圍,還是價值觀實踐的具體內容,都存在一定程度走形式的現象。因此,沒能有效發揮出實踐在學生自信心培養與塑造方面的積極作用,影響了價值觀實踐教育活動特別是自信心培養的質量,同時也挫傷了部分醫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導致了部分學生在自信心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嚴重脫節,難以統一。
二、文化自信融入學生培養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作為中國優秀文化傳承的主要家園之一,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既是職業院校的重要任務,更是社會和國家對育人的需求。“以文化育人”的形式,既可以通過文化來影響、感化學生,培養他們正確的“三觀”,還能通過不斷地創新,把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一代接一代地傳承下去。
三、文化自信融入學生培養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一)提高認知水平
職業院校學生能正確認知文化自信的含義是融入學生培養的前提和基礎。當前較普遍的情形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對價值觀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關注度不夠、認知程度不高。膚淺地認為文化自信培不培育與自己關系不大。針對這種現象,職業院校必須不斷提高老師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消除自信心培養的認知誤區,才能完成職業院校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
(二)加強思政理論課建設
作為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主陣地,職業院校的思政理論課承載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其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青年大學生進行自信心的教育。職業院校思政理論課首先要把自信心教育尤其是文化自信作為首要內容,深入理解其內涵,深入分析其反映的包容、時代以及民族精神,細細品味其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無形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進一步通過形式多樣的學習加深青年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不斷強化青年學生對價值觀、自信心的認同,進而內化為自己的信念、理想[3]。
(三)加強學生黨建工作
長沙衛職院創新了符合職業學校學生自身特點的黨建工作“三五”模式。(1)創新了青年學生培養模式,做到了“五統一”。即統一對象,學生全員參加教育活動;統一教材,挑選適合職業院校青年學生身心發展的教材;統一安排,融入職業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統一教師,請校內外資深專家擔任授課老師;統一評價,全員采取綜合考評。(2)渠道的創新,開展了“五跟進”。讓學生黨建工作融入班級、社團、網絡、社區、實習單位的活動中。(3)綜合評價的創新,做到了“五結合”。即教師與學生、課內與課外、學校與實習單位、組織與個人、黨內與黨外五方面有效結合。通過以上黨建工作的創新讓青年學生在政治活動中充分認識和感受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加強了對黨的感情,堅定了青年大學生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積極開展有特色的德育實踐活動
長沙衛職院德育實踐活動以文化自信融入高職學院學生培養為主要目標,融入學生三年的學習和生活,專門設計了24個專題。第一年重在“成長”教育,設有專題:進入高職,立志成才;步入軍營,堅韌毅力;快樂學習,充滿自信;遵章守紀,誠信做人;愛我班級,有愛互助;敢于擔當,愛國愛校;追逐夢想,永不止步;快樂生活,人生贏家。第二年重在“成人”教育,設有專題:艱苦奮斗,本色不丟;真心服務,奉獻愛心;愛我專業,苦煉技能;文明上網,依法上網;美麗于心,友善于行;勵志于行,夢想于心;熱愛生活,珍惜時間;融入團隊,成就自我。第三年重在“成才”教育,主要專題:堅守初心,愛崗敬業;努力學習,勤于實踐;強化培訓,提升能力;珍愛生命,拒絕毒品;深入一線,深入基層;終身學習,回報社會;品行為先,責任為重;情系母校,志存高遠。通過以上“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的德育實踐活動,讓青年大學生與教室零距離、與實習基地零距離、與社會零距離對接,讓他們的自信心特別是文化自信在德育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養成。
(五)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長沙衛職院每年上學期舉辦文化藝術節,下學期舉辦技能節、社團節等。三節包含了文體、社團活動、技能比賽、德育教育實踐活動等內容。我院準備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藝術活動,有效加強學生興趣、藝術、技能等的培養,開展如舞蹈、繪畫、征文、書法、青年歌手、英語演講比賽、學雷鋒、學生聯誼會、校慶晚會、元旦晚會等系列活動,既可以美化校園環境,讓青年大學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又可以豐富他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充實課余活動內容,陶冶了情操,凈化了心靈,又促進了青年大學生不斷提高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六)發揮新興媒介在文化自信融入學生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目前,以微博、微信朋友圈、手機社交軟件等為代表的新興資源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并且因其交流性強、操作簡便、傳播迅捷、覆蓋面廣等特點而深受青年學生群體的喜愛和追捧。建立以校園局域網為主要平臺,借助微信、微博、QQ群、朋友圈等為載體的校園新興信息化傳播系統,積極傳播文化自信融入學生培養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七)積極發揮心理輔導的重要作用
職業學校學生正處于身心成熟最關鍵的時期,同時大部分學生是因為高考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而就讀的高職學院,因此這里的學生大部分個性較強,特別是針對后進生采用直接的批評教育往往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以往有部分老師常常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輔導,通過對多所職業學校抽查發現有約28%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因此如不能正確地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輔導的關系,就很可能導致那些有心理問題或疾病的青年大學生抵觸思想政治教育,更談不上讓他們去培育自信心了[4]。在校學習的三年是他們從生理、心理直至人格成熟的關鍵期。職業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多與人際溝通、學業、感情、就業及創業相關,其根源又一定程度與他們各自的家庭和成長經歷有關。因此只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心理輔導的各自特點,才能更好地對青年學生進行引導。當二者有效結合后,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達到良性循環。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德育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輔導常識,能有效區分出青年學生出現的是思想政治問題還是心理健康問題,如果是后者,能采用一些心理輔導的有效方法來解決問題。因此,思政工作者應根據青年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發現并解決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疾病,有效地引導他們把自信心培養主動轉化為日常的行為方式,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要讓文化自信深入學生心中,讓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需通過不斷完善的體制建設,打通文化育人模式的“奇經八脈”,使以上各個方案良好有序地開展;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活動,讓文化自信“開花結果”,擴大文化自信的影響力,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高,進一步完善文化育人模式,有效地將文化自信融入職業院校學生的培養中,不斷增強文化育人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程偉.“素質引領、文化驅動”:探索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模式[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9).
[2]水晶.大學生文化自信與核心價值觀培育[J].人民論壇,2018(13):132-133.
[3]胡緒明,劉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
[4]周奕.醫衛類高職院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以長沙衛生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衛生產業,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