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輝
[摘要]隨著當今社會信息化技術的日益發展,計算機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在教育方面,信息化技術也在快速和教育相結合。在高職院校方面,雖然已經使用了信息化教學模式,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分析當前高職教育中信息化技術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改善策略,這些改革策略能夠更好地改善現在的信息化教育狀態,調整完善學校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并且為學校和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高職;網絡教學;信息化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178-02
面對快速發展的信息化技術,學校不能故步自封、不追求進步,因為學生也在隨著信息化技術而改變,學生日常使用的信息化技術越來越先進,如果學校不能及時創新有效的教學模式,那么學校的信息化技術將不能夠適應現代化教學的發展。教師不應沉浸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而是應該積極接受新的事物,接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能夠給學生帶來便捷,并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校應該先給教師開展關于信息化教學網絡平臺的講座,然后再對學生進行培訓。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學的改革,分析信息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討這些改革是否能夠給學生和教師帶來真正的快捷和方便,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基于網絡教學的信息化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對信息化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的教育信息化起步較遲,而高職院校對信息化教育的關注與本科院校相比,又呈現出一定差距。
(一)重視度不足
毋庸置疑,信息化教學進課堂已不再是難以實現的理想,然而信息化教學設計與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實施水平和程度已成為衡量學校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因為很多教師缺少全面的學習和培訓,對信息化教學實施必要性認識不足,導致信息化教學改革往往重視形式,無法實現其真實的效應。即使有一些高職院校已經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對信息化教學投入的精力依然不夠,而且在應用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夠,究其原因是教師和一些領導只注重傳統的教學理念,導致信息化教學理論和信息化教學改革認識不足。
(二)信息化環境投入不足
多樣先進的信息化校園環境是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前提條件,智能的錄播室、全覆蓋的校園網絡環境、過程性評價的信息化教學平臺、仿真虛擬實訓平臺均是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但是在很多高職院校中,這些信息化資源的投入和建設正在開展或有待開展中,這將延緩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進展。
(三)信息化教學設計不足
由于廣大教師缺乏系統的培訓,往往只重視教學方法改革,把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學的方法生搬硬套,并且追求把信息化應用到很多地方,容易形成“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重教學輕設計,這樣做就忽視了信息化本身的作用。然而,信息化教學改革首先應注重教學設計的優化改革,切實提高教師的信息化設計能力,重視教學信息化設計的必要性,才能確保信息化教學改革不走彎路,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學改革。
(四)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滯后
我校網絡教學平臺建成以來,運行平穩,為教學帶來了很大便利,師生受益匪淺。我校網絡平臺建成后的日常維護和更新工作一直以來主要依靠課程負責教師,而課程教師往往都是各專業課教師,維護工作基本僅限于簡單的上傳資料、網站上查看學生作業等,對教學視頻的拍攝和剪輯、Flash的制作以及網站模塊的設計、功能的開發等缺少專業知識和培訓工作,導致網絡建設工作緩慢,教學手段、方法單一,落后于教學信息技術的發展。
(五)教學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教師還處于探索階段
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上百年的發展,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學理論和思路,發展了形式多樣的信息化教學辦法,值得借鑒。例如,在國外,對“微課”的研究工作早在21世紀初期就已經開始,國內的研究工作是近年才開始的,相關研究者和一線教師都還處于摸索階段,對如何利用“微課”等形式再現網絡教學資源、更新教學方法,業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模式可供借鑒,導致平臺教學資源的呈現形式老化,陳舊現象嚴重。
(六)學生使用網絡資源主要集中在課堂上,課后學習缺乏主動性
對高職院校網絡課程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學生進行網站學習基本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教學計劃課時內進行的,課后的自主學習僅局限于完成教師布置的網上作業。教師和學生在網絡平臺上并不能直接交流,并且交流速度很緩慢,教師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平臺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答疑,學生也不習慣將學習的成果和問題提交到平臺上師生共享。究其原因,網絡平臺教師和學生互動功能不完善是其原因之一,教和學習慣的陳舊是其主要原因。
二、基于網絡教學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內容
(一)加大教師信息化教學培養力度
廣大教師是信息化教學改革的主力軍,他們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決定著改革的力度和廣度。以往重視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以過硬的專業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評價教師,而當今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單單是專業過硬,還需要有過硬的信息化素養。尤其對擁有高學歷、高專業素質的青年教師而言,信息化教學培養是十分必要的。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的培養模式,“請進來”即請一些信息化教學能手到校分享經驗,共同學習信息化教學改革;“送出去”即多鼓勵并支持教師出去參加培訓和比賽,在外面開眼界、學知識、長見識,將所學、所想應用到日常教學改革中。
(二)加大信息化教學條件投入
應從上到下重視信息化教學條件的投入,加大投入力度,重視征集廣大教師意見,注重實用性信息化環境投入。例如,與本校教師共同開發信息化教學平臺、適用于本校特色的虛擬實訓中心、開放性的智能錄播室等。加大本校教師的參與度與協商力度,切實有效提升有利于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教學條件。
(三)抓住高職院校大力開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契機,加快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目前,很多高校的網絡教學平臺缺乏相應的監督和管理,平臺往往不能及時進行網絡維護和技術升級,平臺后續的維護、更新等不能及時跟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平臺的使用。當前,國內信息化教學改革工作正快速地開展著,各高職院校領導、教師和學生都很重視,積極參與。各高職院校要抓住這一契機,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通過參加信息化教學競賽,申報信息化教學研究課題等多種形式,完善平臺功能和管理機制,推動校內網絡教學平臺建設。
(四)在網絡教學平臺上為學生設置學習路徑成功典范
網絡教學模式可采用知識地圖,讓學習者能直觀地看到專題知識以及學習路徑,為的是給學習者提供較好的路徑指導,避免所學知識碎片化與彼此孤立。今后,我校教師在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在網絡教學平臺根據不同專業、不同班級、不同學生個體的情況設置不同的學習路徑,讓學生有徑可循,同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在網站留下的學習痕跡不斷修正課堂教學內容,實現課堂教學和依托網絡教學平臺的信息化教學相互補充,有機結合。
(五)優化教學資源,以“微課”取代傳統的教學視頻
國內“微課”研究者認為,一堂課時長是45分鐘,而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只有5~8分鐘,因此10分鐘以內的簡短視頻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具有更大的學習和交流價值。當前,大多數教學視頻都是一堂課的時長,冗長的教學內容很難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課后補充學習也是不必要的。因此,圍繞學習重點和難點的10分鐘左右的教學視頻可能更受學生歡迎。基于學習便利、靈活自由、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能迅速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專業教師可以嘗試圍繞各單元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拍攝一些簡短視頻取代傳統的教學視頻。
(六)優化網絡平臺上的教學評價和師生互動的功能
當前,我校的課程網絡平臺上的信息傳遞基本上是單向的,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網站上提供的學習資源,對教學的評價基本無法進行,教師很難及時獲取學生的第一手信息,從而在課堂上針對性地查漏補缺。今后教學改革是否可以讓教師在教學計劃課時內更多是在實驗室里,甚至家里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完成教學呢?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同時在線,教師在課程網絡平臺布置每次課的學習任務,上傳視頻等學習資料,學生在線自主學習、進行學習反饋、在線答疑、完成教學評介、考試等全部環節。
(七)加大信息化教學競賽參與度
自2010年以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每年舉行一次,參賽的學院、教師、作品數量呈遞增趨勢,2017年參賽人數和作品數量再創新高。多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競賽,加強激勵措施,以賽促教、以賽促改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改革模式。教學競賽的目的不只是競賽本身,更是對日常教學的積極影響。應將信息化教學常態化才是信息化教學競賽的目標,通過競賽提高教師自身教學綜合素質和素養,提升賽后常規教學的水平,以促進教師積極投身教育事業。
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新環境是機遇亦是挑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將隨著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大潮全面推進而提升,從而提升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自主學習能力、職業能力、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等。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同樣也在快速發展,并且推動著教育信息化建設,高職院校應結合其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信息化教學發揮出更大的空間。學校的改革不僅僅是對教學方法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對教學理念、教學環境、教學體系、教學資源等的深刻變革,并且把這些變革都要與信息化技術有機融合,這樣才能夠為學校和學生帶來更良好的服務,并且有利于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梁錦明.從資源建設到應用:微課程的現狀與趨勢[J].中國電化教育,2013(8):55-60.
[2]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60-70.
[3]徐建麗.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淮安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電子世界,2017(2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