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宏
[摘 要] 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工匠精神的提出是提倡勞動者鉆研技藝、提高技術的價值,是我國勞動隊伍整體提高技能水平的重要基礎。在面向新時代、適應新形勢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中,圍繞新時代高職教育的主要特征、在新科技革命、新工業革命與高職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時代問題中,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弘揚與意識培養研究,正契合了時代的需求,為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起到了關鍵作用。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工匠精神;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068-02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中國的各種傳承中,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從莊子提出“技進乎道”到近代魏源主張的“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其中之“技”,就是今天所說的“工匠精神”?,F代社會中這種精神體現在產品從“從99%提高到100%”的過程中,是認真、執著、精細、完美的代名詞?!笆糯蟆鼻啊肮そ尘瘛北涣腥牍毴藛T必須掌握的90個新名詞之一。2017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部署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任務,其中提到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三個轉變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傳承必然承載著其不可替代的歷史重任。在生產中,工匠把工匠精神落實到每一個生產環節、注入每一件產品中,并且不斷雕琢產品,改善工藝,精心打磨、逐步完善,只為打造最優質的產品,最好的質量,塑造更多的中國品牌,從而體現更高的中國品質。從中國制造到中國精造,再到中國智造,最后實現中國創造的幾次突破,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前進過程,每一次突破都離不開“大國工匠”的努力付出,更離不開工匠強大的精神傳承。
二、培養工匠型人才是時代訴求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走到今天,中國制造業步履維艱卻穩步發展,而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制造業才逐步建成行業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但是面對激烈的競爭,中國制造業也在前進中不斷自我反省: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需要哪些提升?信息化程度是否過于落后?產業結構水平是否合理?資源利用是否充分?質量效益等能否達到最佳化?各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哪些明顯差距?如何盡快完成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艱巨任務?等等。爭取最大化按照“中國制造2025”制定的基本方針,明確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目標,從而做到堅持把重視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以早日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重任。因此,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現代化的制造業就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早在20世紀鄧小平就指出職業教育在國計民生發展中的重要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工匠精神”,由此引發強烈的社會爭議。3月17日《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弘揚新時期“工匠精神”,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示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而對高職院校而言,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就是要努力培養適合國家需要的“大國工匠”,“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從而更進一步確認了高職教育在當今全球化競爭中的重要發展地位。
(一)“工匠精神”是制造強國建設之根本
一流的產品必須由一流的技工來制造。近年來中國制造的發展是全體技能人才共同努力的結果。目前,正是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奮力向制造強國邁進的關鍵時刻,因此需要大批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創新人才。但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普遍存在很多問題:比如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不能滿足日益精細化的消費需求,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上不去等問題。而面對如此緊迫的問題,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在學生的專業素養培育之外,我們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堅守工匠精神,弘揚工匠意識。
(二)工匠精神培育需要推動系統建設
實踐證明,在先進制造業競爭中,決定性因素是技能型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而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就在于擁有一支高素質技能人才隊伍。產業發展在工業轉型升級中必須要有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支撐。因此在這個關鍵時期,國家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因為他們是“中國制造2025”重要的核心力量。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中,高職教育必須擔負起為制造業發展培養具有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高技能“大國工匠”的任務,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
三、職業教育院校如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一)重構課程體系
從專業設置入手,重視專業設置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加強產教融合與“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機結合。在設置課程中,需要強化課程模式與“互聯網+”新業態相適應,重視專業設置與市場緊密對接,企業需要工匠,必須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需求,圍繞就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的職業能力要求,開發若干個學習項目、學習任務的專業群共享的平臺課程;同時為對接企業工作,將與校企合作的訂單班課程導入專業群嵌入課程,形成專業群“平臺+嵌入”的項目化課程體系。
(二)嘗試教學改革
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通過強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技能,從而確保教學實踐效果。
1.教學內容與生產實際結合
隨著科技社會的發展,各行業對職業素質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職業教育過程中,課程內容必須不斷更新,否則教學內容就會嚴重脫離工作實際。這就需要邀請企業技術專家參加課程標準制定的研討,同時安排教師參加企業的技術培訓,或到企業一線進行實踐,幫助專業教師不斷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
2.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結合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偏弱,更喜歡動手操作,“灌輸式”教學無法適應現狀,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要多采用“理實融合、學做一體”的形式,增大實踐課時比例,某些專業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課時的比例甚至可以達到4∶6,并開發引導性工單。
如汽車相關專業可以考慮與4S店協商合作,那么汽車發動機機械維修系列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就可以在理實一體化學習站進行,訂單班課程導入企業教學資源,在豐田、福特、標致、大眾等培訓中心進行。這樣的課程計劃可采用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等方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互穿插,深度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加強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有效掌握相關知識,提高技能,從而提高應對社會挑戰的能力。
3.教學組織與學院實際結合
教學組織是教學活動開展的關鍵,但必須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來考慮。
以汽車專業為例,教學活動開展可采用“分段培養、能力遞進”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過程采取“1+1+0.25+0.75”形式:第一學年,學習基礎課與基本專業理論;第二學年,學習“汽車發動機電控系統維修”等10門項目化課程;第五學期的上半學期,在校企合作培訓中心完成企業訂單班的學習;第五學期的后半學期和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完全到企業頂崗參加實際操作。
實施“一主一輔、班級輪轉”的教學運行模式。專業群共享的“汽車發動機機械維修”等10門項目化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了主、輔講雙教師負責制和輪轉式教學運行模式。每門課程由主講、輔講兩名教師共同負責,主講教師全面負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輔講教師協助進行實踐教學、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參與教學評價。專業群內的學生分組分別進入10個理實一體化學習站,每個學習站集中學習4周(80課時),完成一門項目化課程的學習和考核,然后輪轉到下一個學習站,用一學年(36周)完成所有10門課程的學習。
4.教學評價過程與結果結合
構建“全程考核、理實并舉”的教學評價體系。考核評價貫穿教學全過程,合理設計項目化課程考核評價表,采用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突出過程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分別占總成績的70%和30%,并實施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雙通過標準。考核中,既有理論測試,又有技能考核,綜合評價學生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畢業成績=期末成績(30%)+過程考核成績(70%)方案,而不是傳統考核的“一張試卷定終生”,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專業興趣,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提高職業素養,為成為合格的人才打好基礎。
(三)訂單培養
近年來高職教育越來越重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針對社會和市場直接需求,有人才需求的企事業單位與高職院校簽訂用人訂單,開展師資、技術、辦學條件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進行學校和用人單位兩個教學。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必須注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才能培養出企業的搶手人才,從而全面實現高職院校、高職學生與用人單位“三贏”。
四、結語
盡管今天中國的制造業讓全世界矚目,但是距離制造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想要成功突圍并邁上發展新臺階,必須堅持中國精造、精造、再精造,升級創新驅動,大國工匠人才的培養是支撐中國制造業創新發展的根本,只有擁有眾多一流的現代大國工匠,才能高高挺起制造強國的脊梁。
這個歷史關鍵時刻,高職教育必須挺身而出,從工匠精神弘揚和意識培養著手,培養學生以從事一線工作為榮,以掌握一項技能為榮,為振興民族工業再攀高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與“工匠精神”建設支撐的文化氛圍、社會環境和輿論土壤,使具有“工匠精神”之大國工匠們,在經濟上有保障,在社會上有地位,在人格上受尊重。樹立匠之社會氛圍,孕育匠人為本,這是踐行、傳承、弘揚工匠精神的首要任務,始于意識,作于點滴,成于大國工匠之價值。
參考文獻:
[1]陳躍兵.后工業化時代重塑大國工匠精神[J].江蘇教育,2016(36).
[2]栗洪武,趙艷.論大國工匠精神[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
[3]陳愛蓮.關于培育大國工匠精神的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17(4).
[4]盧海濤.關于高職發展“訂單式培養”的問題與思考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