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華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不只是互聯網技術與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互聯網先進的技術、智能的設備、創新的理念對公共圖書館進行機構重組、思維重塑、功能拓展、效能提升,為廣大讀者提供多元化的空間、創意化的模式、人文化的數字建設等一系列創新的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58??????????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00-02
一、背景
2017年11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該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公共圖書館法有四大亮點,其中第三點就是加強公共圖書館的管理,著力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圖書館承擔著重要使命職責,加強基層公共圖書館建設是未來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重點。
“互聯網+”背景下,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不僅給圖書館帶來創新的機遇,也帶來發展的挑戰。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平臺,將圖書館的傳統服務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從而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創新圖書館的服務,進而保障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順利開展成為當下探討改進的問題。
二、公共圖書館是為大眾服務的
新形勢下,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具有信息服務、社會教育、文化休閑等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承擔著為社會大眾提供文化服務的職責,具有一定的社會使命。
“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是實現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媒體復合型圖書館的轉型,并通過先進的技術、智能的設備、便捷的操作進行機構重組、思維重塑、功能拓展、效能提升等,為廣大讀者提供多元化的模式、創意化的空間、人文化的信息等創新的服務。公共圖書館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對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進行思考、分析、探索、創新,面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不同水平、不同需求的讀者,滿足他們隨時、隨地、隨身、隨心所欲的閱讀,讓公共圖書館準確定位自身的職能、加強應用新技術的體驗、轉型拓展多媒體的功能,實踐探索創新的服務。
三、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實踐與創新
(一)公共圖書館的新模式重塑
公共圖書館在“互聯網+”背景下,提供個性化、精確化、數字化服務等信息技術工作已成為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公共圖書館按照合理、規范、科學的管理,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服務,這就要優化館員配置、模式重塑、機構重組,從而創新服務工作。
新形勢下,數字化資源的多樣化,讀者需求的全面性,公共應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數據,從讀者的實際出發,加強館藏結構和服務方式的整合,為讀者提供辦卡、借閱、查詢、互動、分享、科普、研究等方便、快捷、優質、高效的圖書館服務,實現資源多渠道利用。以南通圖書館為例,通過機構重組,在名稱上,將以“采訪編目”為主的“采編部”改為以“數據數字”為核心的“文獻資源建設部”,以“計算機基礎服務”的“信息咨詢部”改為以“互聯網+”為戰略的“信息技術部”;在內容上,以北京大學為例,將原有的信息咨詢部、資源建設部、多媒體部、流通閱覽部等11個部門,按照新業務的發展調整規劃為信息化與數據中心、資源建設中心、特色資源中心、學習支持中心等7大中心;在性質上,很多圖書館根據業務發展趨勢,通過機構重組優化,增減調整工作團隊,完善虛體工作與實體機構相融合的運行模式,抓住契機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強化服務,發揮圖書館更大的作用;在服務上,以“圖書管理員”為導改為有“CEO”參與讀者服務,解決高難度高技術的研究性問題等,使圖書館的每個分設機構因其工作內容及特點的不同,面對不同的讀者群的不同需求,針對其普及性、專業性、探究性,不斷重組產生更為合適的服務機構,目的就是為了更好、更全面地為讀者提供創新服務,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二)公共圖書館的多元空間融合
“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在美化完善實體空間的同時,正走向“注重忍的需求”“加強資源融合”的創新發展特色空間,是集多功能與屬性相結合的聯盟體,應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平臺,以“新服務”為創意翅膀,以“新業態”為行業元素,呈現“有特色”的創新服務新形態。
現今是全民閱讀時代。然而有的地方公共圖書館因財政投入的不足或是一味地追求“互聯網+”的新技術運用,而忽略了特殊讀者群體的需求。健全的我們,享受閱讀的途徑很多,但是對非健全的特殊人員,他們享受閱讀的途徑卻非常有限。
2008年9月,南通市圖書館設立了盲文和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2012年1月,南通市圖書館的首個社區盲人圖書流動站建成,落戶虹橋街道光明社區。盲人閱覽室的開設是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更人性化,空間的再造“給盲人一雙眼睛”,為弱勢群體提供了閱讀學習、享受繼續教育的機會,更加突顯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效能。
“互聯網+”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空間的再造,就是要求公共圖書館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把服務延伸到更大、更廣、更貼近民生的陣地。以南通市圖書館為例,2012年10月,南通市圖書館圖書流動車開始運行,目前已將服務擴展到市政務中心、特巡警大隊、市收容教育所、車管所、和美家醫院等30多個圖書流動車服務點。圖書流動車作為圖書館讀者服務的一個延伸,深入機關、社區、企業,從原來的“等人借書”變為“送書上門”,為廣大市民搭建了閱讀的平臺,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需求,是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亮點,也成為南通市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
再如,銅陵市圖書館打造了將“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新華書店”融為一體的創新服務空間,是集展演活動、文藝空間、文創商品、圖書音像經營板塊為一體的體驗式空間,使公共圖書館的智能化管理由“紙質資源”為主的“文獻流”轉化為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流”,從而達到公共圖書館的空間再造,實行多元空間融合。
(三)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領域拓寬
“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與各種領域的有機結合,成功地將服務拓寬到音樂、文創、電影、展演、健康等領域。南通市圖書館定期開展靜海講壇,涵蓋健康知識講座、名人專題展覽、社科普及、攝影教學、旅游經驗分享、音樂藝術欣賞等,服務領域的拓展改變了在人們心目中圖書館僅是借閱圖書的狹隘思維,而是能夠覆蓋老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智慧圖書館”“全能圖書館”。
(四)公共圖書館的新業態融合
以“互聯網+”引領的一系列跨界融合,為圖書館的異業跨界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如,很多公共圖書館+書店+咖啡的創意組合、機場地鐵的自主圖書機的公益推送、內蒙古圖書館的“彩云服務”、虹口圖書館的“掌上圖書館”創新,支付寶和QQ錢包的服務措施等,都是圖書館與異業融合共享的服務新形態。
(五)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能力提升
為進一步推動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高文化服務的質量水平,圖書館應高度重視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培養。“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館員,不僅僅是文獻信息工作者,更是知識的工作者。知識的工作者體現在其智慧、知識、專業上,體現的是一種增值服務,是不受場所和空間限制而存在的導航者。從新型的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本質屬性要求來看,圖書館的變革必須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完善管理機制,塑造以“用戶為中心”、隨時隨地實現有效服務,并提供有深度的高附加值的知識服務,從而證明圖書館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價值。
(六)公共圖書館的新技術應用
“互聯網+”背景下,智能技術的興起,正在深刻改變甚至顛覆人類的閱讀行為。公共圖書館有了“互聯網+”的助力,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把讀者、知識、信息、空間、內容等連接起來,打造資源共享平臺,設立實體空間和網絡空間、完善實體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結合線上與線下、發展推廣電子數字化資源,把“互聯網+”的實施戰略落實到“圖書館+”的具體行動中,真正做到利用電子數字化的技術手段創新讀者服務工作。
“互聯網+”背景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新媒體服務已成為一種需求、一種趨勢。現今,公共圖書館通過微信、QQ、微博、短信,可以向用戶推送文字、語音、視頻、圖片等訊息,還可以建立面對面視頻對話和群聊進行傳播。當然,對推廣傳播的內容必須在設計、剪輯、層次等方面都事先做好精心的準備,而后選擇不同的群體,給予相應的推送。如,公共圖書館向所有讀者不僅要做薦書類的直接推廣,而且要靠好文、美文打動讀者,讓讀者獲得信息的同時還能獲得知識、獲得思想、獲得美感,真正體驗到閱讀的快樂。再如,上海圖書館推送“微閱讀”信息時,每期都有一個主題,根據主題推薦好書,配以圖文介紹,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對讀者的讀書反饋予以尊重處理后加以分享、推廣,不僅能更好地推廣新書,還能提高更多讀者的參與度及提升讀者的閱讀品質。又如,公共圖書館在進行閱讀推廣時,充分利用數字化資源,貼近大眾生活,主動為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工種、不同性質的讀者推送相應的資訊。讓廣大讀者獲得除閱讀以外更多的信息量,根據自身的需要、興趣、價值取向,有選擇性地加以篩選,拓寬讀者的閱讀界面,使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受到更多讀者的關注和喜愛。
四、結語
公共圖書館事業是一項社會事業。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與其他文化機構相比,更需要切實構建圖書館的“互聯網+”思維與模式,不斷嵌入社會科學知識服務內容,優化用戶數字化網絡化服務體系,樹立有特色、有創意的服務形象,促進傳統行業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行改革與創新,拓展互聯網應用的深度和廣度,體現“互聯網+”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內涵,為公共圖書館的未來注入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打造新實力、展現新魅力,為讀者不斷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創意化的服務!
參考文獻:
[1]杜希林,劉芳.“互聯網+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實踐與創新發展[J].圖書館學刊,2017(7):5-10.
[2]張惠梅.“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案例分析[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1):25-27.
[3]初景利.數字化網絡化與圖書館服務的戰略轉型[J].圖書與情報,2017(1):98-104.
[4]王蘭偉.移動客戶端一對多閱讀推廣探索: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圖書館研究,2016(3):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