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玲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背景下誕生的IP電影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的新格局。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針對IP電影的外部因素,了解IP電影對大學生購買意愿的影響情況。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利用SPSS19.0進行分析,通過驗證,得到了IP電影在原生IP、宣傳渠道,第三方評價三方面對大學生的購買意愿產生的影響結果,并對國內IP電影市場提供一下建議。
一、引言
互聯網的加速發展,同時促進了文學作品與影視劇、網絡游戲、綜藝節目的跨界融合,使其原本單一化的IP發生轉化與延伸,構筑了泛娛樂生態。網絡文學IP的衍生發展過程中,最早的也是最熱門的就是IP電影。
自最早的IP電影《小時代》系列獲得18億票房開始,中國電影行業通過IP電影打開了新的市場,范圍也不僅僅局限于文學作品,動漫、音樂作品改編成電影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與國內情況相同的是,國外電影市場IP電影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無論是《哈利波特》系列,還是漫威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系列,IP電影也成為電影行業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數據了解到,2017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 559.11(含服務費)億元,相比2012年的170.73億元,增長了三倍之多。其中IP電影票房的占比為 65%,高于2016年40%;IP改編來源以小說為主,其次為電影續作。
電影市場的開拓,大學生這個消費群體的貢獻力不可忽視。當代大學生群體主要是由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獨生子女為主構成,這是一個特殊而又蘊涵巨大消費潛能的龐大群體,其特殊性表現在這個群體是伴隨著互聯網時代長大的,也是最先接觸和理解“IP”的群體,這一群體消費能力強,人均年消費超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為IP電影產業做出巨大的貢獻。2016年,中國電影的150億票房受益于大學生群體,占比票房總量的32%。大學生普遍的特點是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導致網絡文學、游戲等的大部分受眾群體也以大學生為主。
(一)購買意愿
購買意愿是消費者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處于購買行為階段,我國學者朱智賢認為購買意愿是購買行為的前奏,是一種消費心理的表現。費希本和阿杰恩認為,消費者的意愿決定了購買某件產品的可能性。對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我們無法直接做出衡量,因此,通過研究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進而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做出預測,成為一種研究方向。
根據國內外學者長期以來對于消費者購買意愿的研究和定義,購買意愿是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概率,會受到多個方面的內外因素共同影響,包括消費者對產品或服務的態度和認知,產品自身因素和消費情境因素等。眾多學者研究認為,購買意愿對購買行為產生積極作用。
(二)IP電影與大學生購買意愿的關系
隨著電影市場的發展,電影成為年輕人娛樂消遣必不可少的方式。而年輕人接受能力強的特征,幫助IP電影在年輕人群體中容易被接收,且被追捧。排開電影本身的因素,其他外部因素是如何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是本文研究的目的。鑒于大學生在觀影人群中的巨大占比,本文選擇大學生這一受眾,針對IP電影的外部因素,來研究其對受眾購買意愿的影響。展開IP電影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的研究。
二、實證設計與研究
(一)調研設計
1構建模型
根據相關理論的整理和分析,本文選擇大學生受眾人群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原生IP以及IP電影的營銷手段,來研究其對消費者購買意愿產生的影響。本研究主要從以下三點出發,構建模型并提出假設。
假設1:原生IP對大學生購買意愿造成明顯影響。
假設2:合理的宣傳渠道,適度的前期宣傳造勢會對大學生購買意愿造成積極影響。
假設3:真實有效的第三方評價能幫助消費者判斷,正向的評價會對大學生購買意愿造成積極影響。
2問卷內容簡述
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調研,共設置6道題,主要用來保證問卷發放范圍的廣泛性以及篩選有效問卷。第二部分按影響因子進行題目設置,共設置了11道題目,目的是為研究IP電影對大學生購買意愿的影響提供數據。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文獻資料的篩選整理和數據分析,進行實證研究后得出假設的結果均成立。因此,本文以在校大學生為受眾人群,針對IP改編電影的原生IP和營銷手段,作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意愿的外在因素進行研究
如今的電影市場中,《戰狼》系列,《捉妖記》系列電影的口碑和票房雙豐收,沒有原生IP熱度加持的《紅海行動》、《我不是妖神》,其實也是消費者在向市場傳達一個信息,原生IP改編已經不是捷徑或保證,通過電影創造IP,帶來流量和熱度,從而形成跨界多元共贏,是IP電影在市場發展的新思路。(作者單位為嘉興學院)
項目:嘉興學院SRT重點項目《國內外文學IP價值對比分析與延伸研究》項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