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 要:科學技術及經濟的突飛猛進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環境惡化、文化沖突、貧富差距以及不平等諸多問題。人類與自然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如何化解危機,保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前世界歷史進程中首要的根本性問題。本文通過對中華武道核心思想及理念的闡釋,旨在論證推廣中華武道能為化解生態危機,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不同文明之間和諧發展的載體及修行平臺。
關鍵詞:中華武道 生態危機 可持續發展 和諧觀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7(a)-0008-02
1 當代生態危機的啟示
隨著科學技術的長足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正當人類物質文明不斷發出璀璨耀眼光芒的時候,生態危機卻悄然來臨,且勢頭愈發猛烈。第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全球變暖,空氣及水資源污染嚴重。第二,人類已面臨著能源緊缺、資源枯竭的嚴重問題。僅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人類幾乎耗盡了地球數億年才積蓄的能源。第三,由于現代化和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人類的適應力和抗逆性逐漸降低,導致人類自身的隱患增加;英國倫敦大學基因教授史蒂芬·瓊斯在他1997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社會在進步,人種在退化。第四,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和對資源的掠奪,使人類的生存面臨巨大危機,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不斷在擴大。貧富差距、民族矛盾、宗教及文化沖突及戰爭直接威脅著人類社會的和諧生存與發展。
文化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適應環境變化的形式。“文化是知識、行為和技藝構成的系統,是人類習得的適應方式,人類依據文化來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1]消解人類生存的環境危機,實現生命價值,尋求人類合理的生態位置,更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自然,建立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和諧發展關系,必須從文化的深度反思人類自身的宇宙觀、自然觀、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哲學理念為人類拯救自己與大自然的生態危機提供了制勝法寶。中華武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能為人類自我修習這些理念提供有效途徑和平臺。
2 武道的釋義
武術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格斗、功法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武術以儒家、道教、佛教為內核,“是中華文明中具有完整哲學理念和獨特文化體系的特征性文化,”[2]是一個建立在對宇宙生命的深刻理解上的思想體系。武術對天地自然體系、人類社會體系和生命系統均有著獨到的領悟,其核心思想可用“武道”二字來概括。
《易經》中提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武術文化是形而下的器,武道則是隱含在武術文化中的“精神鏈條”,是武術文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信仰、規范和秩序。習武者從對肢體的協調運用開始,通過基本功法、拳法、技法與套路的訓練,明了肢體動作的基本原理,達到四肢與周身的基本協調,再由身體鍛煉發展到對心靈的培養,從技擊動作的表現和運動規律的認知到生命自然原理的領會。
3 中華武道彰顯“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古希臘時期,哲人普羅泰戈拉提出了“人是萬物的尺度”,中世紀的基督教教義中的創世說深化了這種觀念。基督教特別強調了自然除了服務于人類之外沒有任何存在的理由[3]。在這樣一種極端傲慢的人類思想教義的影響下,形成了人類中心主義,認為只有有意識的人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唯有人具有內在價值,自然只有工具價值,自我利益和價值的實現放在首位,自然被當作可肆意征服、奴役、開發和使用的所屬物。19世紀以后,西方工業化進程加速,對經濟技術的發展速度的過分追求使人類不斷地對自然環境進行算計、盤剝和掠奪,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土地沙化、能源枯竭、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嚴重問題。對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關系的忽視導致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紊亂,破壞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和穩定。如何從人類生存環境中消除這種危機,恢復和重建宇宙生態秩序成了當前廣大生態學家及哲學家們探索的重中之重。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爾斯頓提出人們“也許應該到東方去尋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模式。”[4]
武術是人體的運動,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是中華武道的基本原則。習武者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應是和諧相生的。
4 中華武道注重“內外合一”的體用觀
在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對物質的依賴及追求程度被無限拔高,人成為金錢和物質的奴隸,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內心較高層次的需求被擱置甚至遺忘,導致“體質”的弱化及“人格”的缺失。
《太極拳文武解》中對“體”和“用”進行了詮釋:“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功在武用于精、氣、神也,為之體育;武功得文體于心也,為之武事。”中華武道以“強本固末、健身護體”的養生理論為紐帶,既注重人體外部形態的修煉,又主張內部“精氣神”的調養,“以外練內,由內養外”,以求達到人體內外環境的和諧和辯證統一。
5 中華武道凸顯“人我合一”的倫理觀
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非常重視品德修養,“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為其行為法則。“文以民評,武以德顯”。中華武道的修行受儒學影響歷來都十分注重武德。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武德建構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道德倫理價值體系及行為規范體系,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人格道德的精髓與靈魂。
6 中華武道倡導多元共生的和諧觀
西方現代文化以工業體系為制度特征、以工業化精神為核心價值,崇尚競爭,主張個性張揚。工業革命以后,社會在物質方面和技術方面的進步和成就的弊端就是使全球失去了原有的和諧與平衡。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量過大,消耗速度過快,使發展難以為繼;一些發達國家利用侵略、掠奪手段從其他國家獲取資源和能源,加劇了全球貧富兩極分化及世界的動蕩不安;今日主導世界的西方文化霸權導致落后國家文化不斷被邊緣化,加劇了各民族及國家之間的不信任感,激化國際沖突,這些關乎全球可持續發展、各民族和平共處以及文化生態危機問題將建構全球共同倫理規范、共同價值標準提上議程。因此,有必要努力尋找一種能不斷適應變化的社會環境,能恢復人與人之間互相了解能力,維持國際間和平的有效力量。
7 結語
當今世界迫切需要一種以和諧文化為基礎的人類文明,一種以包容性為特點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種以和諧文化為內涵的民族與民族間的交往,一種以內斂文化為準則的外交環境。只有這樣,人與大自然之間才能相依共生,人與人之間才能相惜共存,民族與民族之間才能相融共進。中華武道有助于培養善待自然、內外兼修的生活鍛煉方式,建立人類共同倫理規范基礎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生態秩序,化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五大沖突”——即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肉體與心靈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緊張,為人類解決生態危機注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老智慧。
參考文獻
[1] Campbell,Bernard.Human Ecology[M].ALDINE DE GRUYTER,1983:7-10.
[2] 鐘海明,馬若愚.中華武道概論[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5,107.
[3] 鄭慧子.生態危機、人類中心主義和人的天性[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24.
[4]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45.
[5] 李小龍.李小龍經典論文兩篇[J].中華武術,2001(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