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翔
摘 要:運動損傷是當代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在對身體造成傷害的同時也對心理產生了一定的損傷。本文旨在加強大學生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及處理措施,對華東師范大學運動訓練專業的本科生運動損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利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初步分析造成運動損傷的原因,發現造成運動損傷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對運動損傷的認識以及準備活動不夠充分,并探討如何進行預防,提出了相關建議與意見,對預防該校運動訓練專業大學生運動損傷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訓練專業 運動損傷 華東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G804.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a)-0048-02
本文針對性地探討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生現狀,有助于加強運動訓練專業大學生對運動損傷的預防意識,使得他們在高強度訓練的同時,思想保持高度統一,學習時間得到一定的保護,順利掌握專業技能與專業理論知識。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華東師范大學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學校圖書館資料室和上網查閱相關文獻資料。
1.2.2 問卷調查法
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大學生運動損傷認識、大學生運動損傷部位和大學生運動損傷類型等。在該校運動訓練專業的大學生隨機發放問卷,共發放128份,收回119份,回收率92.9%,其中有效問卷115份,有效率96.6%。有效調查對象包括男生60人,女生55人,男女比例均衡。
1.2.3 數理統計法
本文將所收集的數據資料與問卷調查進行整理,并對所得數據資料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結果
2.1.1 學生運動損傷知識的認知程度調查
對于運動損傷非常了解的學生并不多,男生為6人(10.0%);有29人(48.3%)對運動損傷的認識為較了解;有20人(33.3%)對運動損傷的認識為一般;有5人(8.3%)對運動損傷的認識為不太了解;男生中完全不了解運動損傷的人為0。女生對運動損傷的了解程度也不高,有3人(5.5%)對運動損傷的認識為非常了解;有8人(14.5%)對運動損傷認識較了解;有26人(47.3%)對運動損傷的認識為一般;有16人(29.1%)對運動損傷的認識為不太了解;不了解運動損傷的女生有2人(3.6%)。
2.1.2 學生運動損傷知識的認知途徑調查
在女生中,有35人,即77.8%的學生通過電視及網絡傳播了解籃球運動損傷知識;有20人,44.4%的學生從同學朋友那了解得知;有16人,35.6%的學生從相關書籍雜志中得知;有18人,即40%的學生從運動健康或體育課程中了解;有6.7%通過其他途徑了解得知。而男生對運動損傷的認識途徑來源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電視及網絡傳播(65%)、同學朋友(48.3%)、相關雜志書籍(38.3%)、相關課程(30%)及其他(10%)。
2.1.3 學生運動損傷的部位調查
在對運動訓練專業的大學生進行的調查中,膝關節遭受運動損傷的比例最高,男生有51人選擇此選項,占男生比例的85.0%,女生有29人選擇此選項,占女生比例的52.7%;踝關節損傷發生率位列第二,男生有49人選擇,占男生比例的81.7%,女生有23人選擇,占女生比例的41.8%;指關節損傷發生率位列第三,男生有39人選擇,占男生總比例的65.0%,女生共有21人選擇,占女生總比例的38.2%;腕關節位列第四,男生共有25人選擇,占男生比例的41.7%,女生共有15人選擇,占女生比例的27.3%。
2.1.4 學生運動損傷的類型調查
男生在運動中出現運動損傷的類型依次排列,其中擦傷位列第一,共有49人選擇,占男生比例81.6%;扭傷位列第二,共有45人選擇,占男生比例75%;拉傷位列第三,共有33人選擇,占男生比例55%;撞傷位列第四,共有22人選擇,占男生比例的36.7%;骨折脫位位列第五,共有5人選擇,占男生比例的8.3%。女生在運動中出現運動損傷的類型依次排列,其中扭傷位列第一,共有36人,占女生比例的65.5%;擦傷位列第二,共有31人選擇,占女生比例的56.4%;拉傷位列第三,共有25人選擇,占女生比例的45.5%;撞傷位列第四,共有11人選擇,占女生比例的20%;沒有女生選擇骨折脫位和其他。
2.1.5 學生運動損傷的環境調查
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環境從高到低依次為課外活動、相關賽事、課程活動以及其他,男女生各占比例依次為男生76.7%、女生65.5%;男生35.0%、女生27.3%;男生20.0%、女生14.5%;男生5.0%、女生0。
2.1.6 學生運動損傷的預防措施調查
全部的男生(100%)在進行運動前選擇了較好的場地;有38人即63.3%的人使用了一定的護具;有32人即53.3%的人做了準備活動;還有20%的男生進行了其他預防措施。女生中有49人即89.1%的人在運動前選擇了較好的場地;36人即65.5%做了準備活動;有21人即38.2%使用了一定的護具;還有兩人即3.4%選擇了其他。
2.1.7 學生運動損傷的處理措施調查
在學生運動損傷的處理措施調查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受傷后立即停止活動作出相應的措施,但是大學生對于損傷后處理措施仍有局限,缺乏對治療知識的理解。女生有22人,即女生總比例的40.0%選擇了熱敷和按摩,男生有5人,即男生總比例的8.3%人選擇了熱敷按摩。
2.2 運動訓練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對運動損傷防范意識不強。
(2)運動前準備運動沒有做足。
(3)技術動作不規范。
2.3 運動專項損傷的原因分析
2.3.1 籃球專項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由于比賽處于激烈競爭當中,學生如果出現犯規或身體沖撞,身體各個部位和機能組織等都會隨著慣性發生較嚴重的運動損傷。
場地器材因素是導致大學生產生籃球損傷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此外大學生有時沒有穿戴專業的籃球設備,如籃球鞋、護膝、護腕等也是造成損傷的一些因素。
2.3.2 田徑專項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田徑項目對練習者的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度等素質要求很高。較差的素質表現為肌肉力量和彈性差,反應遲鈍,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不夠,整個身體的適應能力較差,因而容易致傷。
2.3.3 健美操專項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健美操比賽難度的不斷加強,競爭的日益激烈促使學生有意識地不斷提高自己的訓練水平和難度,不斷強加自己挑戰一些高難度動作并超負荷,導致運動損傷的出現。不合理的運動訓練安排、超負荷的運動訓練、急切完成某個動作或難度的欲望都會成為運動損傷出現的原因。
2.3.4 排球專項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排球運動技術復雜,在訓練和比賽中技術動作的轉換比較頻繁,如果運動員沒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不會自我保護就很容易受傷。
2.3.5 游泳專項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長時間地做一種動作的訓練,會造成身體局部組織負擔過重,有的動作要求的速度較快,突然用力過猛也會給肩關節帶來傷害。游泳運動對肩部的壓力很大,如果在訓練后忽視放松練習,會增加肌肉的疲勞程度,在運動中造成意外損傷,因而引發肩關節損傷。
2.3.6 乒乓球專項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
乒乓球專項學生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不夠,尤其是腰腹、上下肢的小肌肉群力量不足,極易造成腰椎、肩、膝的各種損傷。自身的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等素質相對不足,抗疲勞能力較差,容易造成損傷。
2.4 運動員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及處理
根據本論文研究中的調查結果,及如上所述的運動訓練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分析,在此有針對性地提出以下6條建議和預防措施。
2.4.1 增強大學生自身損傷防范意識
從調查來看,學生主觀意識不夠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
2.4.2 學院加強對運動損傷相關知識的宣傳
對于學校而言,缺乏對學生運動損傷相關知識的宣傳也是目前高校較為明顯的缺失。
2.4.3 重視準備活動在運動中的作用
準備活動使肌肉韌帶等人體機能器官得到充分伸展,以此來為接下來的強度訓練做準備,能較好地預防強度訓練時所產生的運動損傷。
2.4.4 學習并掌握專業的技術動作
要學習正確的技術動作,首先,在相關課程的學習中,要求教師可以多加些自我保護的技術動作訓練內容,糾正學生原有的錯誤技術動作,從而達到減少運動損傷發生的目的。
2.4.5 維護并改善專業訓練場地
高校應充分重視場地的維護和改善,在假期等學生活動較少的時間進行場地的分批維修,平時派專人對各場地進行管理。
2.4.6 選擇正確的運動裝備
學生在進行運動前要換上舒適的專業的鞋、便攜的衣服,同時佩戴防護裝備來保護自己不受意外的傷害。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華東師范大學運動訓練專業學生對運動損傷的知識儲備不多且不夠完善。準備活動不夠充分是華東師范大學運動訓練專業學生發生運動損傷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對運動損傷認識不夠的體現,另外,技術動作不規范和身體素質差等也是原因之一。
3.2 建議
(1)應重視加強對大學生運動損傷的防治工作。
(2)提高運動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保護能力。
(3)重視運動前的準備活動,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減少運動損傷。
(4)加強膝、踝、腕、肘、腰等易傷部位的專項力量練習。
參考文獻
[1] 李國巖,王愛華.山東省大學生籃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現狀調查[J].中國臨川康復,2006,36(10):69-71.
[2] 石大玲,章愛珍.我國大學生運動損傷調查及病因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38(3):52-53.
[3] 顧偉農,王建偉,楊亞閣,等.我國體院排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特點及原因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7,27(5):80-83.
[4] 倫斯特倫.運動損傷預防與治療的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5] Andrea,王明燕,陳軍課.排球運動員膝關節韌帶的損傷[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3,1(9):28-30.
[6] 岳文雨.某校大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2,23(4):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