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摘 要:本論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從運動員的學習、比賽與訓練時間的安排,運動員學習、訓練動機和行為等方面對廣東省體育訓練中心乒乓球運動員文化學習與訓練現狀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運動員學習積極性不高,整體文化基礎較弱。運動員每天訓練約6h,全年平均近21個重要比賽和約105d的比賽,嚴重影響了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使運動員產生了“厭學、拒學”等現象,運動員的學習動機主要集中在“提高綜合能力、提升文化素質”,均屬于內部動機。運動員的訓練動機主要集中在提“高技術水平、將來就業”,均屬于為外部動機積,運動員自主學習時間與自主訓練時間有明顯差異,說明運動員自身存在重訓練、輕學習的態度。
關鍵詞:廣東省乒乓球隊 學習現狀 訓練現狀
中圖分類號:G8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a)-0200-02
廣東省體育訓練中心建于1954年,是廣東最大的體育訓練基地,60余年來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培養了15個奧運會冠軍和120多個世界冠軍,打破世界紀錄和獲世界冠軍1000多項次,為我國體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培養了我國第一個世界乒乓球冠軍容國團和奧運冠軍馬琳以及乒乓球世界冠軍梁麗珍、劉國正、劉詩雯、張超等世界著名乒乓球運動員,為我國乒乓球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在取得優異乒乓球競賽成績的同時,運動員文化學習方面卻一直處于被動局面。本文從運動員的學習、比賽與訓練時間的安排,運動員學習、訓練動機和行為等方面進行調查與分析,為進一步提高訓練中心乒乓球運動員文化學習的教學質量,不斷完善“體教結合”提供有益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廣東省體育訓練中心乒乓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訓練、比賽與學習時間的安排
2.1.1 訓練時間
訓練時間的保證是專業技術提高的前提條件。通過實地調查,訓練中心乒乓球運動員的訓練時間為周一、三、五、六上午8:30~11:40分,下午14:30~18:00,周二、四的訓練時間為早操6:00~7:00,下午14:30~18:00,晚上19:20~21:00。運動員平均每天訓練時間在5h以上,有時甚至達到6h以上。運動員表示,由于訓練時間過長,每節訓練課最后40~60min,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技戰術訓練效果明顯下降。
運動員每天訓練時間5~6h以上,在訓練的時間里無法保持精神注意力完全集中,其有效時間僅4個多小時左右。訓練中心的乒乓球運動員將訓練作為主要的任務,雖然訓練時間長,但訓練效果得不到保障。另外,訓練時間過長,運動員身心疲憊,嚴重影響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和生活。因此加強科學訓練,提高訓練效果,既可以節約訓練時間減少運動員傷病,還可以為運動員的學習爭取更多的時間。
2.1.2 比賽時間
比賽成績是檢驗日常訓練效果的主要方法。通過實地考察得知,乒乓球隊在無比賽日是正常訓練,文化課學習也是正常進行,而在比賽時期或大賽之前文化課學習就要暫停。通過對全年比賽時間的統計,一年共有重要比賽約21個,比賽時間共約105天/年。統計結果表明,比賽大多數安排在上課時間,寒暑假比賽的時間非常少。以暑假7月30日~9月1日,寒假1月15日~3月1日為例。在假期安排比賽的天數約為35d,在運動員文化課學習時間安排比賽的天數約為70d。由此可以看出,運動員比賽的時間多為上文化課的時間,且回隊后幾乎沒有補回缺漏的文化課。當運動員出隊比賽后,缺漏了一些文化知識的學習,且又沒有補課就會導致運動員對文化課學習失去信心,所以“學賽矛盾”是影響運動員文化課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
2.1.3 學習時間
運動員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取決于訓練和比賽的剩余時間,正常安排上文化課的時間為周一、三晚上19:30~20:50;周二、四上午8:30~11:20。平均每天上課時間為2h左右。通過調查得知,訓練中心一周的課程安排為語文課2節,數學課2節,英語、政治課各1節。在開設物理、化學等其他課程的學期,語文課或數學課減至1節。1節課的時間為80min,相當于兩個學時,共12學時。
運動員的學習時間僅達到普通學生的1/3左右。由于訓練中心上課時間安排的不夠,導致書本的課程無法全部學完,基本都是挑選單元進行學習,對課程的內容只是簡單講解,沒有深入解析。通過對運動員的訪談得知,他們認為只是學到書本表面的知識,沒有深刻理解內容的真正含義,更無法擴展書本外的知識。
2.2 運動員學習、訓練動機
2.2.1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指激勵并維持學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學習行為的動力傾向。從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劃分,可以將動機區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學習動機,外部動機是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1]。
通過對運動員學習動機的調查,他們的學習動機主要集中在促進運動成績、幫助今后就業、獲得學歷、提高綜合能力和提升文化素質5個方面。其中提高綜合能力和提升文化素質是內部動機。促進運動成績、幫助今后就業和獲得學歷是外部動機,。由此可以看出,運動員的學習動機是多種多樣的,且內部動機強于外部動機。一方面反映出運動員比較注重自身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運動員需要通過文化學習幫助其達到自身的目標。因此,任課教師在對運動員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了解運動員的學習動機,調動運動員文化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2.2.2 訓練動機
通過對運動員的訓練動機進行調查,他們的訓練動機主要集中在奪取金牌、將來就業、贏得獎金、個人榮譽、享受訓練樂趣、提高技術水平、磨練意志等方面。其中享受訓練的樂趣和磨練意志為內部動機。奪取金牌、將來就業、贏得獎金、個人榮譽和提高訓練水平為外部動機。由此可以看出,運動員外部動機明顯強于內部動機,與文化課學習的動機不同,文化課學習的內部動機較強。運動員的訓練動機部分是有關聯性的,首先運動技術的提高可以促使運動員向金牌沖擊,取得優異成績。在退役進入社會時,憑借自己原來的專業技能可以爭取到較好的就業平臺。
2.3 運動員學習、訓練行為
2.3.1 學習行為
除了正常上課時間,課余的自主學習也是十分重要的。數據表明,大部分運動員每周課余學習時間為2h以下,這個時間僅能夠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簡單復習,或是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由于訓練、比賽時間多,學習時間少,訓練強度和運動員疲勞程度等因素導致運動員抗拒學習,但又不得不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造成被動式學習的局面。在課余時間能保證3~4個小時或4h以上文化學習的運動員僅占12.5%。一方面說明運動員中對文化課學習較重視的人數較少,大多數處于應付學習的狀態;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訓練中心對運動員課余時間的學習管理存有一定的漏洞,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學訓矛盾”。
2.3.2 訓練行為
運動員的訓練行為與訓練動機和興趣也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對運動員訓練后加訓時間的調查,結果表明,平均每天加訓時間1h以上的運動員占82.5%,比例非常大,在正常的訓練課結束之后,大部分運動員都會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加班訓練,表現的非常積極。通過對運動員自主加訓的時間與運動員自主學習文化課的時間比較可知,運動員的訓練行為明顯好于學習行為。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學訓矛盾、學賽矛盾”突出。運動員每天訓練約6h,大量的體力消耗和長時間的訓練,使運動員學習時間不足,且不能集中精力學習。全年平均近21個重要比賽和約105天的比賽時間,使運動員不得不中斷學習參加比賽,造成了文化知識學習的不連續,加之不補課現象嚴重,致使運動員無法繼續學習,產生了“厭學、拒學”等現象。
(2)運動員的學習動機主要集中在“提高綜合能力、提升文化素質”,均屬于內部動機。運動員的訓練動機主要集中在提“高技術水平、將來就業”,均屬于為外部動機積。
(3)運動員自主學習時間與自主訓練時間有明顯差異,說明運動員自身存在重訓練、輕學習的態度。
3.2 建議
(1)加強訓練競賽體制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克服“學訓矛盾、學賽矛盾”。在訓練方面,在保證訓練效果的前提下,盡量的縮短訓練時間,為運動員的學習提供更多的時間。在競賽方面,可以統籌考慮全年的競技比賽,將“全面參加比賽”改為“有選擇的參加比賽”,既可以保持廣東省乒乓球隊的競賽成績,又能通過減少競技比賽為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創造條件。在教學方面,根據訓練中心的特點可以采取“正常教學”與“跟隊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當乒乓球隊外出比賽時,可以派老師跟隊隨行,利用比賽的空余時間進行教學,這種模式至少可以彌補運動員參賽時期的中斷學習現象,并為賽后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2)加強運動員“立德樹人”教育,使運動員形成良好的學習訓練動機,培養運動員的學習訓練的濃厚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訓練行為,改變“重訓輕學”的觀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再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3)針對訓練中心“訓練任務重、競技比賽多、運動員活潑好動”等特點,加強教師業務能力的培養,使之適應訓練中心運動員文化課學習的特殊性,積極引導運動員學習興趣,激發運動員學習動機,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紅玉.競技體校青少年運動員的文化課學習態度現狀及其影響因素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4.
[3] 許小東,薛亞剛.現役國家隊運動員文化課學習現狀及對策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報,2011,34(8):75.
[4] 張薇.遼寧省專業運動隊文化教育狀況及對策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