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敏
摘 要:本文結合手球運動訓練實踐和國內相關文獻,總結手球運動損傷的特點與成因,并結合解剖、生理和運動醫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對損傷的防范提出建設性意見。合理的力量訓練,是防止運動損傷的基本保證,其中核心區即脊柱、骨骼、韌帶、肌肉的穩定對技術動作的合理運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點,合理應用技術。
關鍵詞:手球 運動員 運動損傷 成因防范
中圖分類號:G8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a)-0242-02
1 手球運動的項目特點
手球運動場面激烈、速度快、對抗性強,身體接觸頻繁,要求隊員克服種種阻力和困難,完成進攻和防守任務。運動員要在錯綜復雜的比賽中做出正確判斷,合理應用技術,與同伴協同完成戰術任務。
2 手球運動損傷的發生率
運動損傷是運動中由于外部或內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體損傷或持續的創傷。馬冀平的調查顯示,在248名中、日兩國女子手球運動員中,1997年1月至1998年6月期間, 曾受傷者為176名,受傷發生率為72.2%。其中,中國128 名運動員中有99名(占73.2%),多次受傷的中國運動員有73名,發生率為82.3%,日本有51名,發生率為59.3%。而周春陽(2004年)對參加第二十六屆奧運會女子手球集訓隊隊員的調查結果發現:20名女手運動員100%有傷。平均每人受傷2.52 次。且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似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我國運動保健專家姚鴻恩等(1995年)對我國省、市、軍區12個男女手球隊近180名運動員進行的傷病調查發現,當時損傷人員僅占運動員總人數的26.67%。
3 常見運動損傷的發生部位
在對二十六屆奧運國家集訓隊的女子手球運動員臨床檢查診斷后,周春陽發現:從受傷部位看,傷病發生率依次為:腰部占32.07%,膝部占30.18%,小腿占15.09%,踝部占9.43%。以上部位損傷占全部損傷的86.77%。女子運動員運動損傷近 90%發生在腰、膝、小腿、踝部。
傷病的急慢性發生率方面有不同的調查結果,有待于進一步確定,但已有的研究傾向于急性損傷的發生率更高。
4 手球運動員常見運動損傷的成因分析
4.1 運動動作的特殊性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
手球運動的基本技術特點為膝關節半蹲位滑步、進攻、防守、急停變向、踏跳、投擲。姚鴻恩的調查發現:在對抗性運動中,運動員跳起落地、突破變向、對抗沖撞3種動作居11種損傷動作的前3位。跳起射門、倒地射門、跑動射門所組成的射門共發生12例,占總損傷44例數的27.27%。由此可見手球運動中快速的突破、變向、沖撞對抗、射門是多見的損傷動作,門前射門和攻防中的突破、防守對抗等重要的技戰術動作的運用構成了運動員運動損傷的重要部分。
在手球技術的運用上,隊員長期處于半蹲、身體前傾位。此時骨盆后傾,腰椎前弧變小,身體重心移向前方,后部韌帶緊張,椎間盤壓力增大。
從膝關節的解剖生理弱點分析,半屈膝位時,內、外及十字韌帶和兩側肌肉均處于較松弛狀態,股關節穩定相對較差。此時膝的穩定依賴于股四頭肌的收縮,伸膝承受力量很大,易導致勞損性疾患的發生。
在手球對抗中攻防轉換快,跑跳頻繁,跟腱局部勞損易致跟腱腱圍炎。而在激烈對抗中的急停變向、踏跳、落地不穩,也易發生踝部扭傷。
4.2 運動訓練過程的不完善是運動損傷發生的重要因素
手球運動造成的損傷大部分并不是在激烈比賽中發生的,日常的運動訓練也經常發生損傷。
(1)日常訓練中缺乏對運動員自我保護意識和保護性動作的訓練和強化,容易造成運動員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加上訓練中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從而導致在訓練和比賽過程中發生意外時措施不當。
(2)教練員和運動員沒有注意一般的訓練原則,手球運動專項技術的特殊要求,使人體局部結構(膝、腰、肩)在運動中承受異常大的應力。當教練員或運動員不注意一般訓練原則,在訓練中不能做到個別對待、循序漸進、正視發展身體素質等,就必然會導致過度使用性損傷,有時還會導致急性損傷。
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性、靈敏性,都是完成高難度專項技術訓練所必需,在訓練計劃的安排中缺失部分身體素質訓練,必然影響專項運動水平的提高,也使專項技術不能正常發揮,從而增加損傷機會。
(3)運動員缺乏冷靜分析問題的素養,難以在緊急情況下找出對策,進行正確的自我保護。此外,個別運動員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動作粗野也極易造成自己和他人的運動損傷。
5 手球常見運動損傷的防范
5.1 預防手球運動損傷關鍵是要抓好全面的身體素質訓練
(1)全面發展軀干的力量。合理的力量訓練,是防止運動損傷的基本保證,其中核心區即脊柱、骨骼、韌帶、肌肉的穩定對技術動作的合理運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預防運動損傷的重點。手球運動中常有起跳騰空動作,如跳起射門、跑動過程中的傳接球等,由于運動員在空中的動作是圍繞著身體的重心做動作,軀干的力量和穩定是重要的。此外,軀干的旋轉力量練習常被忽視,但軀干一半以上的中樞肌群是縱向或橫向排列的,因此,軀干的力量練習應同時包括腹部的屈和旋轉兩種運動形式。
(2)在具有針對性的力量訓練之后,要開始身體穩定性的訓練,這包括骨盆和軀干的力量和穩定性。軀干部的脊椎是靠腹背肌以及增加氣壓后的腹腔來維持身體的姿態或運動的。研究表明為了使腰部達到最好的穩定性,腹背肌肌力的最佳比值是2/3,強壯的腹背肌是必須的,但只有腹背肌肌力的比值在2/3左右時,肌肉的強壯才能起到使腰部以至軀干穩定的作用。
(3)注重關節平衡性協調性穩定性的訓練。平衡訓練和關節穩定性練習是防止關節損傷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關節穩定性主要取決于關節的本體感覺,關節的本體感覺在及時調節關節位置防止扭傷、拉傷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4)結合專項特點,有針對性地加強大腿前、后肌群的力量訓練,特別是大腿后部肌群力量和伸展性的訓練,以保證膝關節前、后力量的均衡,這對穩定膝關節,改善下肢力量和人體的平衡狀態,進而積極有效地預防由于力量不平衡導致的關節和韌帶損傷具有積極作用。還要特別注意肩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并注意這些肌群與胸肌、背闊肌等肌群力量的協調發展。
5.2 在訓練中要強調技術動作規范性、注重運動道德和自我保護意識的培養
不規范的技動作是運動損傷的誘因。在日常訓練中教練員應充分注意,及時發現并予以糾正;運動員的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是體育運動的內在要求,無論在平時訓練還是激烈的比賽中都應反復強調,加強教育,運動員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心理狀態是運動員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重要因素,也會在關鍵時刻幫助運動員戰勝自我,穩定心態,防止動作變形,預防運動損傷;運動員的自我保護意識是作為運動員的一項基本素質,也是運動訓練中應有的教學內容,教練員應在日常訓練中逐步滲透,強化培養。
參考文獻
[1] 姚鴻恩,榮湘江.中國手球運動員運動損傷患病率及其病因學分析[J].首都體育師范學院學報,1995,7(2):50-52.
[2] 李志敢,林洽為.廣東女子手球隊運動員損傷分析[J].體育科學,2001,21(3):41.
[3] 李志敢,黃曉華,張甲秀.手球運動員訓練年限與運動損傷關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1):34-36.
[4] 鄭懷賢.運動創傷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5] 曲綿域.實用運動醫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6]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