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摘 要:研究采用文獻資料分析、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浙江省四所本科院校的192名大學生體育休閑價值觀及行為現狀進行調查。結果表明:(1)體育休閑教育價值觀、體育休閑競爭價值觀、體育休閑娛樂價值觀、體育休閑經濟價值觀是構成現階段大學生體育休閑價值觀的主要因素;(2)浙江省高校大部分學生在體育休閑參與頻率、參與時間和參與強度方面未能達到我國體育人口標準;(3)不同性別大學生在體育休閑行為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但不同專業間不存在差異。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體育休閑價值觀 體育休閑行為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6(c)-0200-04
1 體育休閑價值觀
體育休閑價值觀是個人對體育休閑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支配著人們的體育實踐。正確的休閑體育價值觀對于高校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休閑體育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休閑體育行為是指人類有目的、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為滿足某種休閑體育需要而進行的活動。在校期間,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休閑體育行為不僅可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能,而且對于全民健身運動的廣泛開展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研究重點在于對浙江省高校大學生體育休閑價值觀及行為現狀進行調查,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休閑價值觀、養成閑暇時間內體育鍛煉習慣,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提供參考依據。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這次研究以浙江省內四所重點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男、女生共計192人,其中文科專業98人,理工科專業94人。
2.2 研究方法
研究通過檢索、查閱國內外體育休閑價值觀和行為的相關文獻,部分題項是依據我國著名學者陳琦教授在其論文中提到的“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框架體系上設置完成,并采納浙江大學體育學系五位專家對框架四要素及其二級指標反饋的刪減意見進行修改。本研究隨機選取浙江省內四所本科重點院校的全日制本科生,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為96%。
3 結果與分析
3.1 大學生體育休閑價值觀的現狀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對問卷中所反映的體育休閑價值觀四要素題項進行效度檢驗。對數據分析前,需要查看KMO和巴特利特球性檢驗值。檢驗結果可知,四要素KMO值為0.947,巴特利特球型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1。
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提取因子的原則為特征值大于1,并刪除因素負荷值低于0.40的題項。本研究對體育休閑價值觀四要素進行第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檢驗結果得出4個潛在因子。共28個題項中R8、R9、R25三個題項因其負荷值低于0.40應該予以剔除。研究在剔除這三個題項后進行第二次因子分析。檢驗結構仍然得出4個潛在因子,4個潛在因子的累積貢獻率達到58.02%。體育休閑價值觀的第一個潛在因子包含8個條目,主要為體育休閑教育因子,第二個潛在因子包含7個條目,主要為體育休閑競爭因子,第三個潛在因子包含5個條目,主要為體育休閑娛樂因子,第四個潛在因子包含4個條目,主要為體育休閑經濟因子(見表1)。
緊接著,研究需要采用內部一致性信度來評價體育休閑價值觀四要素部門問卷的信度,其通常采用克倫巴赫系數表示。其系數在0.80以上表示問卷具有很高的信度,0.70以上是可接受的最小信度值。四個潛在因子Cronbach α系數都達到0.70以上,內部一致性均達到要求(見表2)。
3.2 大學生體育休閑行為參與現狀研究
以上數據顯示,大學生參與體育休閑頻率在每周1~2次的人數為98人,超過總調查人數一半,百分比為51.1%。每周參與3~4次的學生人數位列第二,為23.1%。完全不參加體育休閑活動與每周參加5~6次比例分別為10.9%和7.8%。每周參加體育休閑活動7次或7次以上的只占總人數的5.2%。由此可知,大學生參與體育休閑活動次數比較低,大部分學生還未達到我國體育人口劃分標準(見表3)。
由以上數據得知,大學生體育休閑參與時間在15~30min的人數最多,百分比為32.4%。其次是31~45min,比例為28.4%。每次活動時間為46~60min占到21.6%,0或15min和61min或以上的人數最少,百分比為10%和7.6%。由此可知,大部分學生每次參與鍛煉時間還是偏少,未能達到我國體育人口劃分標準,即每次參與時間30min及以上(見表4)。
以上數據顯示,大學生參與體育休閑運動選擇輕度強度的人數最多,百分比為42.7%。其次是中等運動強度,百分比為31.6%。而大運動強度、無運動強度、超大運動強度的人數偏少,分別為16.7%、6.4%、2.7%(見表5)。
為了比較大學生體育休閑參與頻率、持續時間以及參與強度在不同性別間的顯著性水平,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數據分析表明:調查樣本中98位男生與94位女生在體育休閑活動參與頻率、持續時間和參與活動的強度上都存在顯著性差異(如表6所示)。
為了比較專業為文科類學生和理工科學生在體育休閑活動參與中的差異,本研究主要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其中,文科類學生共計94人,理工科學生共計98人。研究結果(見表7),不管在體育休閑活動參與頻率、持續時間和參與強度三項指標上,文科類學生與理工科類學生都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4 建議
4.1 創造良好的校園體育環境
校園體育環境是培養大學生形成體育休閑價值觀、體育興趣愛好的沃土。因此,各高校應積極創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休閑活動,鼓勵和支持業余訓練隊建設,利用校園體育明星效應,吸引廣大學生踴躍參加,對于加強大學生身體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材具有重要的意義。
4.2 加大場地設施建設,滿足不同體育需求
學校領導及體育管理者、組織者應積極轉變觀念,支持各高校體育休閑活動開展,在一定能力范圍內,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行場地、場館改造以及多樣化的體育路徑建設,并合理利用現有的場館設施,加強人員組織管理,有效提高場館使用率,以滿足更多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的體育休閑需求。
4.3 加大宣傳工作,強化學生體育意識
各高校要加強高校體育社團建設,以體育社團為中心,帶動日常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部門聯合各級團組織與校內學生管理部門,針對校內體育社團的組織情況,定期開展校園體育文化節,舉辦豐富多彩的群眾性體育活動。除此之外,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體育課程學生評價的方法,與新的課程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把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作為學生評價的重要指標,并加大其權重,把課外體育鍛煉與課堂體育學習聯系在一起。
參考文獻
[1] 曲建英.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J].求實,2005(1):3-4.
[2] 陳琦,楊文軒,劉海元,等.我國當代體育價值觀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6,26(8):3.
[3] 李紅群.論大學生審美的性別差異與體育教學的正誘導[J].福建體育科技,2001,2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