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 ? ? ? ?要]? 教育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要路徑,教育的脫貧是貧困山區的力量源泉之一。建檔立卡的精準扶貧實施,貧困地區專項計劃的逐漸深入,為貧困山區的教育脫貧提供多方位的政策支持,通過教育扶貧在招生錄取方面的研究,對實施現狀進行論述并提出發展的參考意見。
[關? ? 鍵? ?詞]? 教育扶貧;建檔立卡;專項計劃;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527? ? ? [文獻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112-02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隨著國家扶貧政策的深入,“精準扶貧”已經成為扶貧的主要路徑,而“教育扶貧”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
教育扶貧在招生改革方面,實施了專項計劃政策。面向貧困地區招生專項計劃主要是指在每年的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設置專門的招生計劃數量,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的地區(貧困地區)生源,實行定向招生、專項使用。招生規模從2012年的1萬名左右本科招生計劃到2015年的招生規模為5萬名,相關高校特別是中央部門高校綜合考慮有關貧困地區生源比例等因素,合理安排分省計劃,并向農村考生數量多、升學壓力大的省份傾斜。專項計劃的確定增加了貧困偏遠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貧苦邊遠地區重點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
寧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教育資源的缺乏、師資力量的薄弱以及地方的貧困,使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難,特別是上大學難上加難。專項計劃的實施是貧困山區學子的福音,專項計劃是促進教育公平,維護和保障貧困地區弱勢群體入學升學權利的一項政策,通過該政策來保證貧困地區的學生能夠讀大學,有機會讀好大學。
從表1的數據統計可以得出:2015年貧困8縣報名人數占比全區為39%,而其中農村考生占貧困縣報名考生人數的80%,農村考生人數占全區農村考生人數的55%;2016年貧困8縣報名人數占全區的38%,而其中農村考生占貧困縣報名考生人數的80%,農村考生人數占全區農村考生人數的52%;2017年貧困8縣報名人數占全區的38%,而其中農村考生占貧困縣報名考生人數的75%,農村考生人數占全區農村考生人數的50%。面對人數較多的貧困山區考生,專項計劃的實施是非常重要的機遇。
專項計劃由國家在每年全國統一招生計劃中安排,納入各個高校年度招生數量中。如表2所示,寧夏的專項招生計劃數不斷增加,特別是由中央部門高校和地方“211工程”高校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學校連續穩定的投放招生計劃,進一步推進了寧夏專項計劃的順利實施與落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區內貧困偏遠山區農村考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暢通有序,繼續實施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高考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加大區內直屬高校農村專項計劃投放數量,使貧困學生有更多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在高考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基礎上,寧夏繼續深入實施“三免一補”政策,逐漸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深入探索構建教育扶貧的立體框架,努力實現8個目標:普及水平全面提升;薄弱學校全部達標;困難學生全程資助;均衡發展全數實現;職業教育全力助推;特殊群體全部覆蓋;智力幫扶全線跟進;貧困地區教師全員培訓。
目標中的“困難學生全程資助”,寧夏以“建檔立卡”為教育精準扶貧的基本出發點,為貧困家庭學生建檔立卡,建立貧困學生動態數據庫,列出教育扶貧需求清單,確定教育扶貧措施。各市、縣(區)教育局要對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和貧困生,摸清底數、精準識別,確保每一所薄弱學校、每一個貧困學生都有相應的信息資料,為讓貧困地區學子增加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通過加快貧困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示范學校和重點中職學校要選擇就業形勢好的專業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進行招生。將初中畢業沒有升入高中、高中畢業沒有被大學錄取的學生全部納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力圖通過就業扶貧讓貧困地區的家庭徹底脫貧。
在2017年的分類考試中職類招生中開始對建檔立卡的考生進行計劃投放和招生錄取的照顧。建檔立卡的名單中有640名考生參加了2017年的分類考試報名,其中有635人參加了分類考試的文化課考試,542人參加了分類考試的技能測試。在招生錄取中參加志愿填報并被錄取的有615人,其中有9人使用建檔立卡的單列計劃,按照志愿填報的第一志愿被錄取。在2018年的分類考試中職類招生錄取中同樣繼續深入建檔立卡考生的計劃與錄取的落實。建檔立卡的名單中有968名考生參加了2018年的分類考試報名,比2017年增加了328人,其中有953人參加了分類考試的文化課考試,比2017年增加了318人;779人參加了分類考試的技能測試,比2017年增加了237人。在招生錄取中參加志愿填報并被錄取的有940人,其中有9人使用建檔立卡的單列計劃,按照填報的第一志愿被錄取。
通過2017年、2018年對建檔立卡數據的收集與審核,在招生錄取中完成對建檔立卡考生的全程動態數據監控。從數據統計可以得出,建檔立卡的涉及范圍逐漸擴大,因人數的增加制訂的照顧政策逐漸落實到真正貧困的考生身上,真正用行動執行教育扶貧,讓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各個地區建檔立卡的實時數據也越來越完整,體系結構越來越明確,可以更好地為教育扶貧政策做好宣傳,讓貧困家庭的考生通過中職學校的培養順利進入高等專科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響應精準扶貧的政策,實施教育扶貧中寧夏對專項計劃招生計劃,單獨編列,單獨公布;關于報考資格,多方審核落實確保考生信息準確無誤;關于錄取管理,嚴格規范錄取招生的操作流程以及管理制度,努力完成了招生任務;關于信息的公開,加大政策、計劃、報考條件、錄取等信息的多渠道實時公布;逐漸加大對實施專項計劃重要意義、政策措施、程序規則的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良好社會氛圍。在教育扶貧中實施建檔立卡,對貧困山區的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提供動態實施數據,同時增加了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進一步健全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不讓一名學生因貧失學。
首先,為了增加寧夏區內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深入教育扶貧政策的實施,在招生錄取方面繼續全面落實招生任務,對區外高校的專項計劃認真編列計劃,準確公布,積極完成;對區內負責地方專項的高校,加大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統籌,根據政策要求積極擴大招生規模,通過多種政策進一步完成招生任務。其次,由教育部門及公安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考生報考資格的審查,確保考生戶籍、學籍真實可信。最后,依托教育扶貧,發展職業教育,在分類考試中職類的招生錄取中繼續全面落實建檔立卡的考生都能接受到中等職業教育的任務,對建檔立卡的考生資格進行嚴格審核,與資助中心等部門積極配合,有效落實建檔立卡考生的有效性與覆蓋的全面性,制訂動態的建檔立卡機制,做到精準對接。
參考文獻:
[1]張煒.教育部高校將定向招收5萬名農村貧困地區學生[J].中國扶貧,2015(8):15.
[2]秦一鳴.教育公平視野下國家扶貧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政策初探[J].學園,2015(22):3-5.
[3]李雪.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