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軼
[摘? ? ? ? ? ?要]? 青年教師是學??沙掷m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和進步對學校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青年教師的綜合素質,促進青年教師盡快成長為思想過硬、業務精良的教育教學和管理能手,是培養滿足當代社會發展與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 ? 鍵? ?詞]? 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273-01
一、加強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培養的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是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高素質教育以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基本條件。青年教師是未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希望,肩負著教書育人、學科建設、科研與社會服務等一系列重要責任。通過青年教師的培養,打造一支師德高、業務精、理念新的青年教師隊伍,不僅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的綜合教育教學實力,更為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戰略規劃部署,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二、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的現實問題
隨著國家持續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關注和投入,加之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擴招,使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持續擴大,青年教師人數持續增加。青年教師普遍具有高學歷、有熱情、思維活、干勁足的特點,給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但青年教師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育教法缺乏,教學水平待提升
青年教師大多剛剛步出校門,人生觀、世界觀還亟待成熟。且高職院校青年教師大多畢業于非師范類高校,雖然專業知識功底深厚,但由于缺乏對教育教法的系統訓練,導致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經驗相當匱乏。若沒有經過詳細系統的教育教學法的訓練,會在教學活動中出現一系列問題,例如上課時語言隨意性、跳躍性強;語言不夠精煉、準確;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把控不合理,教學進程安排混亂等,教學水平亟待提高。
(二)定位模糊,專業發展方向不明確
青年教師由于資歷淺,經驗少,往往只注重眼前的具體任務、具體工作,很難考慮長遠的發展[1]。加之工作任務大多由教研室或學院指派,青年教師主要以接受和服從為主,對自己的未來缺少規劃。有時甚至為了完成教學、科研任務,要跨專業自學、改變原來的專業方向,導致研究方向不集中,注意力分散,很難在自己的專長專業方向上找到切入點和突破口。多數青年教師整日忙忙碌碌,成效卻不顯著,難以嶄露頭角。
三、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工作的措施
青年教師強,則大學強。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與成才,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以及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戰略規劃的成敗。青年教師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程,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培養體系,為提升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水平、教育教學水平、專業技術水平與科學研究水平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提升青年教師思想政治水平是培養青年教師成長成才的首要環節。高校的基本職能之一是育人,教師是完成這一任務的主體力量。而廣大青年教師要想很好地完成這一艱巨使命,除了必須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外,尤其需要具備高尚的道德修養。對青年教師的培養絕非僅停留在“敬業、愛崗”上,更要塑造教師健全的人格,培養他們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育工作的思想,幫助他們牢固樹立愛崗敬業精神,鞏固專業思想,遵守職業道德,為人師表,以身立教。
(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教學工作是院校一切活動的基礎。青年教師普遍教齡短,教學經驗欠缺,對課堂教學把控能力和組織能力不足。因此,必須采取相應行之有效的措施,培養青年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使之盡快勝任教學育人工作。主要措施有:(1)重視崗前培訓,使青年教師熟悉基本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知識,掌握教學規律和一般程序,更好地勝任教育教學工作。(2)集中備課、編寫教案并審閱教案。教案是講課的基礎,是檢驗教師是否認真備課的極其重要的環節,院校應通過教研室共同指導青年教師編寫并審閱教案,使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有效實施課堂教學。(3)實施導師制,以老帶新,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在學科教學中,由院校制定德才兼備、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為指導導師,與青年教師結成“一對一”的師徒幫帶關系,指導導師要指導青年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從教學計劃的制訂、教案書寫、語言臺風、考核評價等教學各個環節予以指導和幫助。
青年教師是高職院校未來發展的動力和希望。青年教師應將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結合起來,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形成情感上的統一,提升教學團隊凝聚力,為學校發展打下良好基礎[2]。
參考文獻:
[1]鐵錚.高校青年教師成長困境及解決對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4(12).
[2]張悅.高校青年教師培養途徑思考[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