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妹
[摘? ? ? ? ? ?要]? 結合園林專業教學活動實踐,根據中職課堂教學特點,在“植物配置”課堂教學中運用“二期課改”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學習模式進行專業教學活動設計、實踐、總結,同時分析該學習模式的優勢,并提出思考。
[關? ? 鍵? ?詞]? 自主探究;模式;提高;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140-02
目前在園林專業技能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技能操作實踐的時間有限,技能鞏固、實際運用的活動往往出現“課一結束,操作活動也停止”的普遍現象。這樣不利于學生自主開展活動,容易影響課堂教學知識技能的鞏固、拓展實效性和運用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如何加強知識的拓展性、應用性?除了課堂有效的教學外還需要通過課后有效學習活動的開展來鞏固。
“二期課改”的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教學中以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學習模式。那么,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如何設計有效的技能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后學習活動中能主動探究,鞏固熟練操作技能并在實際中加以運用?
本文主要通過“植物配置”課堂實踐教學,在原有學案的基礎上嘗試基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注重利用學生課外的學習時空,設置拓展內容,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挖掘學生主動探究的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基于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實踐
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與共同發展的能力。近些年我在園林專業技能課堂教學中,在原有學案的基礎上設計適合學習要求的課后練習實踐,開展主動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挖掘學生收集信息、拓寬知識面的潛能,從而讓學生將學習的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實踐應用,并能解決遇到的新問題,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各項綜合素養,適應社會需求。下面我就談談在“植物配置”教學中如何“基于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一)了解學生,合理分組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而是具有個性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活動主體。因此,真正的教學應該從關注學生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需要開始。小組合作學習是我多年來專業教學中常用的分組學習方法,學習小組在開學的第一次課后就成立,在組建小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其異質性。每一個小組(6人)又可根據教學要求和每組的特點分成2個學習組,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每次學習活動注重小組評價。小組合作不僅是實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的基礎,而且又有利于施展學生個性,學會合作交流互助進步。同時為組長創造了管理自己小組成員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不同小組會給班級帶來各不相同的知識見解,真正起到同伴互助的作用,共同提高。
2016園林班學生情況:除了少部分學生學習態度端正,其余均或多或少要多操心的(有經常由于集訓,不上課少體校的學生、智力較低的學生、個性頑皮貪玩的、懶惰散漫的等)。根據實際情況先指定七個組長,采用學生報名和組長挑選相結合的方法,結果發現少體校和智力較低的學生不是沒有組參加,就是集中在同一個組,這樣肯定不利于學習活動的開展,為此在第一次選擇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的放矢的調整,并與各組長溝通,將學習困難的學生分散在各組中,這樣較為合理的學習小組就產生了。了解學生,合理分組是學習小組活動是否有效的基礎。
(二)結合實際,提出問題
在2016園林班任課“植物配置”教學中,第一節課課題是“植物造景的概論”。在課堂講授中主要分析了植物造景的含義、功能,并分析了園林物質要素的含義(建筑、道路、廣場、雕塑、桌、椅、柵欄、山石、水體等)。教學設計中創設情景進行提問,以校園的綠化景點為剖析介紹,請列舉校園內對你印象深刻的景觀,學生興趣較濃,如有學生提出了:大石頭、校內的銅像、藤架、坐椅等。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鞏固學習的知識技能,這節課在布置作業中除了理論題以外,我特意根據課程內容布置以下調研實踐的內容:
1.分析學校F樓后面綠化地中的園林物質要素。
2.分析寢室樓間綠化地中的園林物質要素及其應用。
3.調研分析校園內雕塑“六藝”的內涵。
4.調研分析一個路旁的植物造景(拍攝照片并分析)。
5.學校大石頭“上善若水”的含義。
6.學校履池內、外的植物要素和物質要素。
7.校內藤本植物調研(介紹其品種及其應用)。
要求七個學習小組各自選擇一個主題,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合作學習,在下節課中進行交流反饋。這樣不僅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課外學習的平臺(不要課堂結束了,學習活動也結束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課堂內容,讓學生學會用所掌握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由于這些探究問題不僅結合上課內容,而且結合校內資源開展,學生興趣較高。
(三)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每組分配到探究問題后,由組長利用課余時間組織組員開展探究活動,每個組員分工不同:有記錄的、有語言組織的、有查閱資料的、有課堂反饋的等。這個活動學生必須到現場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活動,學以致用,提高學習內容的應用率。通過課堂、課后的合作探究、反饋可以讓老師根據實際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并開展考核活動。也就是要做到課堂、課后學習活動內容的統一、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內容納入成績考核。
在期中考試中,我就根據前期的學習情況開展“結合探究問題進行實地調研來答題的理論聯系實踐的考試方法”。考試說明:
1.學生當場抽簽確定本次考試的調研區域(11個調研區域+1備用區域)。
2.考試時間為90分鐘,分為實地調研和回考場答題兩個步驟,第一步:學生到調研區域結合考試內容進行實地考察并做好相關記錄;第二步:學生回考場完成試卷,并當場交卷。
3.每位考試除試卷外,再下發一張空白備用紙。
4.考試內容要求:根據調研內容要求完成相關考試,要求對本區域的植物及其他物質要素的特性進行分析,并對本區域的植物配置現狀提出改進措施。
本次探究考試有以下幾點感悟。
1.此類方法得到學生的歡迎。相比書面的考試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
形式上:以實踐調研為主,每組學生抽到的調研區域不一樣,具有期待感、神秘感,激發學生興趣。
內容上:具有靈活性、多樣性、隨機性,答案可以不唯一,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參與度:學生積極性高,每人主動參與,動腦、動手、動眼。
完成度:考試成績達到預期效果。
2.需要改進的方面:
學生考試空間大了,不利于全方位地掌控。同一考試區域學生對其考試的真實性提出更高要求。
(四)課堂交流,分享快樂
每次在課堂開始之前,設置5~8分鐘不等的探究問題交流環節,每次每組會委派不同的組員就本組的探究問題反饋探究成果。活動形式可以是講授、PPT展示、圖片照片等。在匯報過程中,同時接受老師和其他組學生的提問。最后,老師就學生的反饋作點評、修正等,并記錄課外活動的成績,評選本次活動的優秀小組。課堂上呈現的是“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學理念,學習氛圍良好。課堂師生交流,共同分享快樂。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獲是很明顯的:
1.學生方面: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都能很好地體現。
(1)知識:學生不僅鞏固專業知識內容,而且一定程度上拓展新知識。
(2)技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增強學生自信、集體榮譽感,體驗小組合作的快樂。
2.教師方面: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創設條件,帶領學生開展各項活動。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真正體現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學習中找出方法,驗證結論;多元化的評價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展,綜合能力得以提高。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可以將課堂的復習環節融合在一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德育,如學生在反饋校園內銅像雕塑“六藝——禮、樂、數、書、御、射”的內涵這個內容時,不僅讓學生知道它們是園林造景中的園林物質要素,而且在探討其內涵時也了解到“古代就已經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均衡發展,在園林造景中融合了校園文化的建設。這好似東方綠洲“知識大道”的景觀設計。
二、思考
(一)收獲
“基于自主探究的學習模式”不僅重視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而且通過課后活動練習,進一步達到專業知識技能的遷移,提高學生運用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使學生成為適應工作變化的知識型、發展型技能人才奠定基礎。
通過一學期的實踐,逐步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與共同發展的能力。學習小組合作交流能力不斷提高,并在期中考試中采用結合探究問題進行實地調研來答題的方法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而且收效良好。
(二)需要探索的方面
1.加強小組自主探究學習的管理;加強課后學習的指導、評價反饋、匯總。
2.加強精心設計課后活動的能力。課外探究的內容不僅要與授課內容相關,又要能吸引學生,讓學生確實能在探究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需要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創設活動的空間設置中可以多考慮校外、社會上、公園里的場景。
參考文獻:
[1]胡忠恒.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探討[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3).
[2]孔鍇.當代教育新理念[M].北京出版社,2005.
[3]佟元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農村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遠程教育工程的主旋律[J].新課程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