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賓
[摘? ? ? ? ? ?要]? “引企入教、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在校企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是一種新型的工學結合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結合軟件技術的人才培養特點,從人才培養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模式等各方面對該模式進行介紹。
[關? ? 鍵? ?詞]? 職業教育;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42-02
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傳統多采用“2+1”或“2+0.5+0.5”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校內主要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校外主要進行企業的綜合實訓,校內校外相互獨立,造成學生接觸企業項目較晚、綜合實踐能力差等問題。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通過“引企入教”在校內構建企業“實境”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項目開發能力,逐步形成了“引企入教、實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企入教、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校企合作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軟件技術專業“引企入教、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是通過與企業長期合作探索而形成的,“引企入教”是指把技術、師資、項目、研發平臺等多種形式的企業元素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中,“實境育人”是指在校內通過實踐課程項目化、技能大師工作室、技術研發中心等渠道承載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過程[1]。“引企入教”是“實境育人”的前提和必要條件,“實境育人”是“引企入教”的必然結果,通過“引企入教”實現“實境育人”是一種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宗旨的高效人才培養途徑。
二、“引企入教、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一)以利益為紐帶,構建基于校企共贏、利益共生的專業校企合作機制
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要想成功實行必須建立在校企共贏的基礎上,軟件技術專業為更好地保障校企雙方的利益,首先明確校企雙方的投入與產出,既企業主要在技術、人員、項目、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投入,專業在場地、實踐條件、配套師資、人才輸出等方面投入,通過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梳理設計,實現“產業—行業—企業”相融合、“崗位—能力—課程”相融合[2]。企業承擔實踐教學和項目實訓課程,校方承擔專業基礎課程,企業通過在名師工作室、技術研發中心與校內師資團隊融合,與校方在科研、技術研發方面深入合作,將學校實踐場所列為企業員工技術培訓基地,同時制定機制保障專業對企業的人才穩定輸出,學生由雙方共同培養和管理,雙方合作共同育人。
(二)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架構保障
軟件技術專業通過對軟件、互聯網等行業企業進行廣泛充分的人才需求調研,分析確定專業主要面向的就業崗位,確定每一個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列表,與合作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培養目標為適應“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行業趨勢,具有軟件開發、測試與實施職業素質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根據行業發展趨勢創新人才培養方向,主要選擇2~3個主要合作企業,由企業提供項目和搭建“實境”,共同實施第五學期對軟件開發人才的崗位細分和培養,在傳統開發的基礎上增加了大數據開發方向、大數據分析和WEB前端開發方向。
(三)改進專業課程體系,夯實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基礎
專業按照軟件職業技能提升規律,按照“實境育人”的宗旨,圍繞“以能力培養為主線”,校企共同創新實施了專業群平臺課、專業方向課與綜合實訓課相結合的“寬基礎,細方向”的課程體系。
“寬基礎”模塊課程通過開展信息類基礎課程,提供IT類專業通用知識、基本技能和通用知識、具備職業崗位群的基礎能力,為學生后續學習和崗位細分奠定基礎;“細方向”模塊課程通過開展各專業方向課程教育,細化崗位方向專業領域,使學生具備各方向基本專業技能;“精技能”模塊通過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對接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緊跟企業最前沿技術,通過企業參與的綜合項目實訓使學生具備崗位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四)推進“雙師型”專業師資團隊建設,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關鍵條件
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和“實”的實施,企業教師具備豐富的項目開發經驗,優勢在于“實”,而專業教師具備豐富的專業教學經驗,其優勢在于“教”,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專業教師和企業教師必須同時具備“教”和“實”的“雙師型”素質,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提供關鍵條件。
在推進“雙師型”專業師資團隊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的“專+兼”的雙專業帶頭人制度,專任專業帶頭人由校內業務精湛的骨干專業教師擔任,同時從企業聘請專業水平高、行業影響力強的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兼職專業帶頭人。專職帶頭人主要負責把握軟件技術專業的發展方向,開展專業調研分析,規劃、制定和審核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制定和實施教學改革方案等工作。兼職帶頭人主要負責指導專業發展方向、協調企業實習實訓、指導學生技能大賽、整合行業企業資源等工作。
為更好地保障專業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得到穩固提高,專業實施專兼職教師的“一對一”對口幫扶計劃,企業教師帶領對應的專業教師進行企業真實項目開發,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校內專業教師在教學方法與手段、信息化手段應用、課程資源制作等方面對企業教師進行幫扶指導。同時,組建由專業教師和企業教師按照1 ∶ 1比例構建的專業研發團隊,研發團隊每學期至少開發一項企業真實項目,并把項目改造為專業教學項目,不斷提升專業團隊的建設水平。
(五)實施“技術分層、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為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為更好地“引企入教”,專業與企業按照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規律構建了“技術分層、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由基礎技能實訓、專項技能實訓、綜合項目實訓、創新創業實戰四個層次組成。第一學期為基礎技能實訓階段,校企共同完成專業學生的專業認知教育和基礎通識知識的學習;第二學期為專項技能訓練階段,通過對合作企業的真實項目分解任務進行專項技術技能訓練;第三學期為綜合項目實訓,通過企業真實項目開發,提升企業級項目開發能力、項目運營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第四學期為創新技能實訓階段,通過對學生進行崗位方向細分,與企業合作研發和運營項目進行創新實戰,學生參與項目的設計、運作等各個環節[3]。第五學期為頂崗實訓階段,深入了解崗位需求,完善自我發展規劃,全面提高學生的崗位競爭力。
(六)建設企業級實驗實訓教學環境,為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提供實踐條件保障
“實境育人”的實施需要符合“實境”的企業級項目開發的實踐教學條件保障。由于行業技術發展迅速、變化快,對PC等設備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專業加大了實驗實訓室的投入,做到核心實驗實訓設備“兩年一升級、五年一換代”,與企業真實開發硬件環境保持一致。同時專業還與企業共同建立了移動互聯技術研發中心,中心完全按照企業研發中心標準建設,作為專業教師提升、企業項目開發、校內項目輪訓和創新項目孵化的支撐平臺,中心下設了移動APP開發組、WEB應用開發組和智能硬件研發組三個開發小組,每個小組擁有獨立的軟硬件開發環境,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企業級校內“實境”教學條件。
除了硬件環境外,專業還構建了軟件項目開發實訓云平臺,為專業實驗實訓提供先進的軟件平臺支撐。云平臺提供對全部專業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及方向課程的網絡教學運行支撐,平臺為課程教學提供了課前預習、資源共享、項目管理、任務分配、過程考查、任務考核、互動答疑、數據統計分析等功能,為提升專業群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強有力保障。
(七)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專業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水平
通過與合作企業共建在線課堂和課程資源網站,為學生提供泛在學習的云平臺。利用教學云平臺,把所有專業課都建設成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提供豐富的專業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平臺簽到、簽退、課程預習、作業提交批閱、師生互動討論、測試等功能,引導學生隨時隨地利用云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和能力。平臺基于學生的學習數據提供了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幫助專業教師了解學習專業狀態和遇到的問題,不斷提升云平臺的使用效率。
專業借助教學云平臺進行信息化手段收集、分析教學質量監控數據,設置預警和反饋機制,有針對性地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和方法,經過不斷的迭代,逐步解決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八)加強專業文化建設力度,營造“工匠精神”專業文化氛圍
軟件產品與生活息息相關,軟件工作崗位更需要“工匠精神”。專業十分重視企業崗位職責、職業素養等專業文化的建設,把崗位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始終,從新生入學到專業教學,通過教學環境展板、知名軟件行業企業專家講座、行業企業參觀、優秀畢業生宣講、成功創業案例推介等形式進行專業認知教育,讓專業學生系統完整地進行行業認知和職業道德教育。同時,在教學、實訓、項目開發、頂崗實習、技能大賽等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環節中融入“匠心優品”軟件作品獎評選活動,獲獎學生可以在各類評優活動中有優先權,鼓勵學生將精益求精的精神應用到每一個軟件項目中,逐步培養“工匠精神”的專業文化氛圍。
通過對“引企入教、實境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探索和實踐,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在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學生技能大賽、實踐環境改善、企業項目開發、橫向課題開展、社會技術服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解決了學生崗位認知差、企業參與度不高、專業課程體系滯后、學生就業對口率低等一系列問題,在整體上提升了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杰,辛寶英.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施的體制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3).
[2]張智輝,韓志孝.基于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2).
[3]劉洪波.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多元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教育與職業,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