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丹 王寧海
[摘? ? ? ? ? ?要]? “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點就是培養出革故鼎新的創新型“一流”人才。課程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環節,起著核心作用。結合生物傳感器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雙一流”建設中,通過跨學科課程設置、學生學習方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實現“一流”人才的培養。
[關? ? 鍵? ?詞]? “雙一流”建設;跨學科課程;教學模式;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68-01
中國高等教育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在2015年10月,進一步確立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的重大戰略決策[1]。推動高等學校的“雙一流”建設突出大學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樹人,培養拔尖人才。所謂的拔尖人才是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有利于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2]。
創新人才的培養取決于先進的教育理念及行之有效的措施。課程是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高校人才培養及教育理念的體現在課程設置及具體的教學過程。遺憾的是,目前的課程設置無法滿足“雙一流”的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現狀堪憂:課程仍然依據1952年的“蘇聯模式”的專業化設置,類型單一,內容老舊,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課程教學仍然以教師授課為主,沒有徹底改變從小學到高中的“填鴨式”的授課方式;評價仍以掌握知識為主要目標。這種僵化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的結果導致學生考試結束后就將所學內容全部還給了授課教師。
一、生物傳感器跨學科課程的內容及特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一的學科知識已經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了。社會需求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復合型人才應具備多種學科背景知識。通過跨學科課程的建設,積極推進跨學科學習,激發學生主動進行知識融合,發展整合和協調多學科的能力,培養學生在寬廣的學科視野中考慮問題的能力。生物傳感是我院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此,在2014年本科生培養計劃修訂過程中,生物傳感器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程進行建設。生物傳感器課程介紹各類化學與生物傳感器的基本原理、檢測技術、方法特點和實際應用,內容涉及聲波型化學與生物傳感器、磁化學與生物傳感器,光纖化學與生物傳感器、表面等離子體化學與生物傳感器以及電化學與生物傳感器等,涉及化學、材料學、物理學、醫學、生物、電子學、機械等學科,是一門多學科深入交叉、融合的課程。
二、跨學科課程生物傳感器的學習方式、教學模式改革
作為專業必修課程,生物傳感器課程是在大三下學期開設的。學生在學習課程前,已經具備化學、物理以及基礎生物學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執行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情商、智商、搜商”,本課程采取以下措施。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生物傳感技術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而高速發展,教學內容應該與時俱進。盡管目前國內已有多種化學與生物傳感器的專著出版,但均屬于追蹤研究的進展或學者使用的學術性專著,不適合作為教材。而由趙常志和孫偉編著的《化學與生物傳感器》內容較為老舊。考慮到該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選擇最新發表在Chemical Review,Chemical Society Review有關生物傳感器的綜述文章。這些文章是全英文的,是生物傳感領域內的知名科學家撰寫,具有代表性與引領作用。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
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本課程引導和鼓勵學生課下自主學習,認真研讀教師布置的綜述性文章。在遇到生疏科學概念的時候,采用“思維導圖”的模式,查找資料,進一步研讀,獲取信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快速搜索用于信息的能力。為了強化學習效果,將選課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分組合作學習。通過這種合作學習,讓學生運用小組共同活動以便最大限度地促進自己及他人的學習。當學生一起合作學習時,能夠探討問題、交流思想、澄清分歧、構建新的認識,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社交溝通能力。
(三)授課方式
將課堂交給學生,進行學習成果分享,而教師起到“主持人”的作用。利用課上的時間進行積極的、社會化的學習活動,利用“同伴教學”的方式,以實現高階層的學習任務和多重能力培養的目標。
同傳統的單一學科課程相比,如生物傳感器跨學科課程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比較苛刻,教師需要有豐富的學源背景與知識儲備,需要學習更多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可參考的信息與經驗很少,教學內容需要進一步開發,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經費。但是,這種教學改革是一種極其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可以讓學生以及教師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對建設雙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有所啟示。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國發[2015]64號)[Z].
[2]黃巖,謝嘉梁.創新人才的內涵及其評價原則[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