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鵬
[摘? ? ? ? ? ?要]? 摩擦力是物理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如何上好這部分內容,是物理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主要談談教學體會。
[關? ? 鍵? ?詞]? 微實驗;摩擦力;靜摩擦力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94-01
物理教學中摩擦力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有許多學生關于判斷物體間是否產生了摩擦力、如何判斷摩擦力方向、怎么樣計算摩擦力的大小等概念總是模糊不清,甚至有錯誤的認識。那么怎么樣才能上好這節課,是每一個物理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所謂微實驗,通常指的是教師不需要很多器材,取材非常方便、實驗操作簡單、但是實驗現象卻非常明顯。“微”是相對精密的實驗設備而言,也是相對復雜的實驗操作過程而言,既可以在課堂開展,也可以由學生自己課外實驗,一個好的實驗設計能幫助學生獲取科學知識、正確認識科學規律并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所以我們在進行實驗設計時,務必要做到遵循實驗的科學性、安全性、做到簡單實用、省時典型,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達到構建新知識與解決問題的目的。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敢于對教材里邊的實驗活動設計提出質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開發出符合自己教學實際的實驗活動設計。下面,以本人在教學“摩擦力”時,為學生所設計的生活微實驗活動為例,介紹開發生活微實驗的特點和意義。
首先,為了上好這節課,我精心準備了一段視頻資料,里邊羅列了一些生活中存在的有關靜摩擦力和動摩擦力的實例,特別是當學生看到小毛驢在冰面上艱難地行走時,學生都哈哈大笑,覺得很有趣,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為即將學習的課程內容,做好學習探究準備。
第一個小實驗:我準備了一個啤酒瓶和兩盆水放在講桌上,請幾個高矮胖瘦不同的學生上前,先在我準備的一盆水里洗洗手,然后試圖用一只手握住瓶頸,把瓶子從講臺上提起來,結果不管怎樣也沒有一個學生成功,再請一個女生上來,不要洗手用同樣方法拿起瓶子,結果輕而易舉,請這些參與活動學生先不要講原因,底下的學生都感到非常好奇,大家一致懷疑我準備的水有問題。是的,我在洗手盆里的水加了清潔劑,學生輕易就得出結論,總結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一個條件:物體相互接觸并且接觸面不光滑。
第二個實驗:我拿出準備好的一個裝滿紅色液體的飲料瓶,飲料瓶蓋上裝了一根透明的吸管,可以清楚地看到吸管里的紅色液面,請班級里的學生上講臺,雙手舉起飲料瓶,要求是不能讓吸管里的液面上升,學生都很積極嘗試,卻沒有一個成功。問:從這個試驗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很快指出:要拿起瓶子,手和瓶壁的接觸面之間一定有擠壓存在,很快歸納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二個條件:接觸面之間有擠壓——彈力作用。
實驗到這里,我提問:產生靜摩擦力還有什么條件?我準備了一塊木板和滑塊,木板水平放置在講臺上,然后把滑塊放置在木板上,問:現在滑塊有靜摩擦力嗎?有的學生回答沒有,有的學生回答有。然后我把木板的一端支起來,構成一個斜面,然后把滑塊放置上去,問:現在有靜摩擦力嗎?這次學生回答很一致,一定有,不然滑塊會滑下去。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前后兩次實驗的不同,很快學生就總結出來了產生靜摩擦力的第三個條件:兩個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
我再提問:靜摩擦力方向怎么判定呢?先用兩個簡單實驗進行演示,首先把滑塊放置在水平木板上,沿水平方向掛一個勾碼,讓學生畫出滑塊的受力分析圖,然后把木板一端支起來,構成斜面,再讓學生做出受力分析圖,讓學生分組討論兩種情況下靜摩擦力是什么方向?很快學生就歸納出了結論:靜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并與接觸面平行。為了讓學生有更真實的感受,我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毛刷,讓學生自己切實感受一下靜摩擦力的方向。
為了讓學生對靜摩擦力有更充分的認識,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出自己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提出靜摩擦力的產生都與哪些因素可能有關系,很快,學生就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靜摩擦力的產生和靜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的大小和物體之間的輕重有關系。
為了驗證學生提出的這些猜想,我進行了這樣的課堂小實驗設計:在水平方向放置一塊木板,把滑塊放在木板上,水平方向通過一個滑輪,用一根細線連接一個勾碼,請學生畫出靜摩擦力,并得出結論:靜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滑塊的重量大小。此時,我在滑塊下墊上一塊毛巾,然后讓學生討論現在靜摩擦力有什么變化?學生恍然大悟,靜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沒有關系。這時把滑塊翻轉一個接觸面,改變接觸面大小,再讓學生討論靜摩擦力有沒有發生改變?最后在滑塊上再增加一個滑塊,增大滑塊的重量,再討論靜摩擦力是怎么變化的?學生一下就恍然大悟,很快就理解了靜摩擦力大小與前邊的猜想都沒有關系。
那么靜摩擦力大小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簡單的實驗:我把原來掛在滑塊上的勾碼換成一個空的小桶,然后在小桶中加入適量的水,并一直緩慢加水,讓學生觀察靜摩擦力大小的變化,一直到滑塊開始滑動為止,學生真實的感受到靜摩擦力在這個過程中的變化,很快歸納出結論:靜摩擦力是變化的,但是有一個最大值,當外力超過這個最大值時,靜摩擦力就變成了滑動摩擦力,并且靜摩擦力大小的判斷要用“二力平衡”原理來判斷。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學生能夠積極投入課堂探究活動中,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認為物理教學,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要開動腦筋,精心設計課堂實驗,使學生在有趣的物理實驗中完成探究過程,感受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徐永明.中學物理教學參考[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