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喜
[摘? ? ? ? ? ?要]? 隨著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微型化電子產品的出現對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手機作為當前最普遍的通信工具不僅遍布于生活的各個角落,也開始遍布于大學課堂之中,這種現象對大學課堂教學和課堂的有序化管理帶來了巨大沖擊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讓學生回歸課堂實現“無手機課堂”,并以手機為載體構造具有形式新穎、信息傳播方便快捷的“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來輔助和引導大學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 ? 鍵? ?詞]? 無手機課堂;藍墨云班課;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118-01
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作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備品。而高校作為人群聚集地,智能手機更是得到廣大學生的青睞,盡管它能夠為學生提供各種豐富的學習資源,但是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娛樂性資源,導致學生在大學課堂中對手機情有獨鐘,一味地做著“低頭族”,對大學教學和課堂管理造成很大的沖擊。目前,各大高校都開始實施“無手機課堂”,努力回歸原有的教學課堂模式,但收效甚微。因此,如何探索一條課堂中以“無手機課堂”為主,課外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為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顯示,將其二者結合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1]。基于此,根據自己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實踐與總結,分享在“無手機課堂”和“藍墨云班課”相結合的教學方面的一些想法與經驗。
大學課堂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而有序的課堂秩序與良好的課堂教學是構建優良學風的前提和基礎。從2017年秋季開始,長江師范學院制定了“無手機課堂”的相關管理規定,并且在學校努力下,所有教室均制作并安裝了手機袋,要求學生上課之前實行“手機入袋,集中管理”的措施,并對各個班級的班委及黨員宣傳“無手機課堂”重要意義,鼓勵學生能夠管好自己,控制自己的“手機綜合癥”。以大學物理課為例,在學期開設的第一節課中,引導和要求學生將自己的學號與手機袋號對應,在上課前三分鐘將其手機放入相應的手機袋中,并告知學生手機未交按照缺勤處理,假如遇到特殊情況如忘帶手機等需向教師提前說明情況,不得已任何理由違規使用手機,如在課堂發現學生使用手機需要及時提醒,并且在下課后的課堂記錄簿簽名時寫下該生姓名,交至輔導員處讓其引導和教育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查看手機袋就可以知道缺勤情況,節省了許多因課堂點名環節所浪費的時間。通過“無手機課堂”的實施,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學生到勤率明顯增加,課堂秩序明顯改善,課堂回答問題環節變得更加積極,通過該措施的實施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此外,在課堂提問環節,也可以通過隨機選擇手機袋號進行提問,減少了“以貌取人”的點名方式,使得點名環節更加公平,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和活躍度。
在課堂以外,為了更好地與學生分享資源并解決學生在大學物理學習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手機建立“藍墨云班課”教學平臺,對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反饋式的教學。教師可以在課外通過該平臺向學生上傳學習資源,如課堂PPT、教案、視頻、授課計劃、微課等,這樣學生可以進一步復習本節課所學知識、強化課堂筆記,并對下節課學習內容進行預習[2]。學生在課外學習中遇到問題也可以隨時向教師與同學進行在線交流、在線探討。同時也可以將下節課需要回答和思考的問題提前公布在群里,讓學生獨自思考,在課堂上進行直接回答,這樣明顯節約了課堂時間。在課外作業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該平臺向所有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外作業完成效率。在趣味性方面,發布一些與物理有關的話題和物理事件在該平臺上與學生分享并進行討論,依據學生參與的活躍度和積極性給予相應的平時成績。同時,在該平臺上引領學生了解一些當前最前沿的科學問題,分享一些偉大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以此培養他們的科學思想,汲取偉大科學家的精神,為以后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奠定一定的基礎。此外,通過“藍墨云”可以較好地熟悉各位學生、記住學生的名字,并在課堂上脫離名單,直接提問學生,這樣也顯示了對學生的尊重,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從而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無手機課堂”的實施是傳統教學模式的回歸,是傳統文化的回歸。而多元化的網絡式教學卻是今后教學發展的趨勢,因此如何將二者完美結合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研究熱點,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去探索和創建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增強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王宏,張虎.基于藍墨云班課的混合式學習探究[J].2018(7):252-253.
[2]王廣釗.藍墨云班課在課前學習中的應用[J].201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