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本文立足于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從“調動歷史學習興趣”“深化歷史學習認知”及“培養歷史學習能力”三個方面入手,圍繞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之于初中歷史教學所產生的積極優勢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習興趣 學習認知 學習能力
自新課改推行以來,諸多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應運而生。“影視教學法”便是其中之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也對影視作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效果進行了研究,以下便對其進行簡單的總結與歸納。
一、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能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在相當一部分學生看來,歷史知識的學習便是“背人名”“背地名”“背事件”,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對歷史學科的固定認識便是“枯燥”“乏味”,學習興趣不甚濃厚,而這顯然并不利于其歷史學科知識的長遠性學習。
但是,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卻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其煥發出無限的學習熱情。我自身的教學實踐便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如,“秦王掃六合”這節內容涉及到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一集權舉措,在教學中我并沒有直接向學生灌輸秦始皇具體是如何做的,而是首先為他們播放了《楚漢傳奇》中的某一視頻片段,該片段顯示在秦始皇下令焚書、趕走扶蘇之后,卻仍然有一幫學子在跟著私塾先生學習《三字經》。隨后,我便將這一畫面定格,并向學生提出如下一個問題:秦朝學子學習《三字經》的舉動是否符合歷史事實?起初,學生并不太明白我的思路,可是在我稍微提醒之后,他們才恍然大悟地意識到《三字經》中包括有大量秦朝以后時代的內容,這顯然不可能是秦朝時期所應該有的作品;另外,秦始皇明確提出了“焚書坑儒”的政策,秦朝百姓也不會這么明目張膽地進行《三字經》的學習……這一番“看電視找茬”的小活動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有效的集中,在此基礎上,我只需點明本節課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央集權舉措的學習內容,學生便能順著我的思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學習之中。可見,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之于調動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所產生的效用。
二、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能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認知
歷史是以研究過往事實為主的一門學科,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很多學生因此很難深刻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這也是導致歷史學科教學效率始終難以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此,我們初中歷史教師有必要且必須積極探索幫助學生“深入淺出”理解歷史知識點的方式方法,這其中,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無疑是極為有效的一種。
對此,我感受頗為深刻。例如,在教學“君主集權的強化”這節內容時,我便借助經典影視劇《甄嬛傳》的片段為學生列舉了清朝皇帝君主集權加強的表現:其一,皇帝御門聽政開始之前會有專門的宦官人員甩鞭子,意為提醒文武大臣“皇帝要來了,請保持安靜”;其二,其中皇帝的原型雍正為鞏固專制統治,也為了酬謝黨羽,于內務府之下設立的“粘桿處”機關,其實質為訓練有素的情報特務機構;其三,雍正帝針對西北用兵而臨時設立了軍機處,開始主要是處理軍務,后來逐漸成為清朝的中樞機構,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由此完全集中到了皇帝手中……如此一來,在經典的劇情中,學生又挖掘到了不一樣的歷史知識,懂得了君主集權的強化使得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了鞏固。而這一認知的形成顯然要比我單純死板的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要更具實際效果。足以證明,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確實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歷史學習認知。
三、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能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懂得已經過往的歷史事件,而在于讓他們從這些浩瀚的歷史信息中學到對自身發展積極、有益的內容。顯而易見,這種歷史學習能力的形成要比他們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點更重要。由此出發,我們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借助相關歷史知識的教學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這其中,由于影視作品魚龍混雜,不失為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有效載體之一。對此,我在自身的歷史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據學生處的反應來看,效果頗佳。如,在學習“絲綢之路”這一知識點時,我便為學生播放了《大秦帝國》的相關片段,其中,就明確顯示兩人談話的過程中,桌子上擺放著一盤葡萄,看到這個情景,學生分外激動,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這個片段非常不尊重歷史,葡萄是張騫出使西域之后從西域流傳過來的水果之一,秦朝這個時候怎么可能出現葡萄呢,太假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分析該影視作品片段的過程中,學生能憑借自身所學的歷史知識敏感地判斷出真正的歷史事實、不合理的現象及其原因所在,這之于他們歷史實踐運用能力、歷史信息搜集能力等的發展明顯大有助益。
事有兩面,并無絕對。以上僅為我個人關于正確運用影視片段帶給初中歷史教學優勢的認識與看法。不當之處,還望歷史教育同仁多多指正,以促進我自身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薛雷.影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5.
[2]柳堯杰.“影視史學”視角下的初中世界史教學研究[D].魯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