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菊居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很多地方的口語教學活動還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缺乏組織語言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由于沒有良好的語言環境,農村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普遍薄弱。因此,努力探索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方法相當重要。
【關鍵詞】農村小學口語交際教學;影響因素;對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應當“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流”。作為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分析學生語言訓練的過程,尋找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影響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因素分析
(一)教學觀念因素
農村小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還存在“一切為了分數”的落后教學思想,片面強調學生的考試成績,只對“讀”和“寫”下功夫,認為“聽”和“說”不列入考試范圍,無足輕重,教學中不重視,嚴重影響了農村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升。盡管學生花了六年的時間學習語文,但絕大部分學生仍然不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無法應用在實際交流中。
(二)語言環境因素
說好普通話是進行口語交際的基礎。農村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交通不便,流動人口偏少,在日常語言交流過程中用的大多是方言。學生只是在課堂上學到一句兩句,而一旦離開了課堂,學生對普通話說得少,聽得少,沒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口語交際能力自然就難以提高。
(三)培養目標因素
教師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很容易將口語交際課上成“說話課”,甚至“演講課”,原因何在?教師的教學目標尚未明確,有的教師自己本身也說不好,以至于在教學中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而真實的口語交際情境。
(四)情感因素
在對學習的情感方面,小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多地源于活動的本身,如教學內容生動有趣、貼近生活,教法直觀、形象、豐富,學習獲得成功及教師的良好評價等。但他們學習的熱情易變化,不穩定,一旦學習有困難或其他一些原因,他們會喪失信心,不敢開口。當學生心理上緊張,怕犯錯,信心不足時,其心理語言活動、說話的能力自然就會受到影響。
二、提高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策略探究
一次,筆者去看牙醫,在等號的時候,看到醫生正為一個12歲左右的男孩兒檢查,他父親正好離開了,醫生用普通話問他什么,他都沒有回答,醫生只好找他父親回來詢問情況。最后醫生又多問了一句:“現在農村小學還沒有用普通話上課嗎?”孩子的父親嘆了一口氣說:“用了,只是孩子們平時幾乎不說普通話,膽子也小,到了外邊什么都不敢說。”我看到家長憂心忡忡的樣子,也深深地擔憂:一個不敢說、不會說的孩子,將來該怎么辦呢?而且這樣的孩子在農村到處都是,人數還不少呢!
很長一段時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農村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知識傳授比重較大,語言實踐不足。這是導致學生學了六年卻不能運用普通話正常交流的主要原因。
(一)更新教學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育思想支配著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要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人才觀,克服和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育觀念,明確口語交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學生培養成會學習、會思考、會合作和善于交流的21世紀創新人才。
(二)創設口語交際的語言環境,營造口語交際的良好氛圍
為什么大城市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比中等城市好,中等城市比小城市好,而小城市又比農村好?這是由于大環境的影響。在農村或相對偏僻的地區,幾乎所有的人都說本地話,學生能產生學習口語的熱情和動力嗎?
1.從家長入手。家長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也是和孩子交流最多的人。開家長會的時候,筆者都用普通話,要求家長以后盡可能地用普通話與子女交談,讓家長感受自家孩子的變化,感受口語交際的好處。有了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孩子有了語言環境,就更加愿意說普通話了。
2.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擇學生有話可說的話題。《語文課程標準》第一階段的口語交際要求提出讓學生“積極參加討論,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意見”。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要讓學生開口說話,就必須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引起說話的欲望,樹立自信心,讓他們大膽地說,自由地說。為此,筆者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主要做法是開展口語交際活動課和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合作交流,在輕松的語境中主動積極地進行口語交際。
例如口語交際活動課——“怎么過‘六一”:“我們每年都過‘六一,今年的‘六一又即將來臨,我們打算怎么慶祝呢?請同學們提出自己最好的意見和主張,并陳述具體實施的方法和步驟,持反對意見的也請陳述自己的意見。”由于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了,話匣子也就隨之打開,因為是親身經歷的事,學生很有發言權,說話的信心也就增強了,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很多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都紛紛舉手發言。這種貼近學生生活且富有語言實踐性的活動課,激活了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交際的興趣。
(三)深入學生生活,教師以身作則
1.走出教室,聆聽最真實的聲音。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融聽說、應變、交往等能力于一體的綜合能力,而這些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鍛煉,才能習得。因此,實踐性才是口語交際最根本的特點,課堂上所學的各種技能歸根到底是為了應用于實踐。課間,午間,教室里,操場上,這種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沒有規定話題的約束,拉近了師生交往的心理距離,學生會產生交流的欲望,無拘無束地參與。這時候,你會聽到最真實的心聲,學生的應答機智往往超過課堂上的回答。而此時,暴露出來的口語方面的毛病也最突出,教師可以趁機糾正,規范他們的普通話。
2.和藹可親、風趣幽默的風格。一線教師都知道,要想使學生重視某門學科,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中所規定的要求,首先得讓他們對這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產生這一濃厚的興趣的前提是學生必須尊重教師的人格,佩服他的學識,甚至欣賞他的特長及言行。而讓學生敢與教師對話,教師必須讓學生有親切感,讓學生消除疑慮,增強開口說話的自信心。因此,教師至少應具備三方面的素質:
(1)高尚完美的師表形象和穩定獨特的人格魅力,要讓學生佩服你,崇敬你;
(2)厚實精湛的學科知識和靈活先進的授課技藝,要讓學生相信你,羨慕你,并被你吸引;
(3)豁達開明的廣闊胸懷及和藹幽默的待人風格。
3.一起學習,共同提高。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伙伴之間、家庭成員之間、親友之間平時要用普通話交流,一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形成教學互動、教學相長的教學共同體,在這個環境中,讓小學生真正用普通話作為交流的工具,從而有效破解小學生“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不愛說、說不好”的難題。讓學生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氛圍中對所學內容進行具體和直接的理解,有利于學生增強語感,提高口語交際學習興趣和效率,盡快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
(四)開展各種有利于提高學生口語能力的教學活動
小學生一天的主要時間是在課堂內,因此,口語交際能力能否提高主要取決于課堂內的教學活動。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大膽地嘗試利用各種課堂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據小學教學特點,根據不同的課型,采用各種手段實施口語教學。
1.聽力課。聽力課應視為聽說課,不能只聽不說,絕不能滿足于聽懂了什么。教師要對所聽材料不斷發問,讓學生講前因后果,甚至概括、評說。要求聽懂文章的中心,說出聽后的感受。
2.對話課。對話課是最好組織、最為活躍的課,形式多樣,做法很多。如:前段時間,筆者所在城市南寧市榮獲了“聯合國人居獎”,作為南寧市民,你有何感想?筆者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為記者,一組為市民,市民接受記者的采訪。
3.課文教學。要充分利用課文中豐富的內容,讓學生積極主動開口。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討論。語文課后的討論題可參考,但必須確保是學生感興趣且能開得了口的話題。課前、課后或中途都可使用。
(2)復述。可以給出關鍵詞,然后對某個片斷或整篇文章進行復述。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一人一個片段,也可以是接力式的,讓學生接著前人話尾續講。這是課內練口語的好方法,可分組進行。
(3)提問。在提問中,教師要善于“惹事”(但不要生非)。“惹事”的意思就是要善于捕捉文章中那些容易引起學生爭議或不細究便不易明白的信息,這種問題很容易激起學生開口說話的欲望。
口語交際訓練具有實踐性特點,在訓練過程中必須拓寬訓練渠道,千方百計為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機會。口語交際訓練最重要的兩個途徑:一是課堂訓練,二是實踐鍛煉。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口語交際訓練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訓練。整個口語交際訓練應立足課堂,加強實踐鍛煉。對于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而言,更應該從素材的細節、方法的介紹、形式的變遷和教師生活化的指導等方面來落實訓練,為教育的城鄉統籌發展和農村小學生能力的提高鋪下堅實的基石。
【參考文獻】
[1]莊小惠.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與評價,2015(06).
[2]陶洪.試論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2017(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