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正東
【摘要】在改革開放政策貫徹落實和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國民綜合素質的培養越發受到教育部門的關注。文章以學校管理的發展現狀和原因為切入點,就我國學校管理中“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應用展開論述,重點探究了“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實現途徑和意義。
【關鍵詞】以人為本;學校管理;教學理念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和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國越發關注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建設。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深化發展,企業的不斷改革創新,各大用人單位對企業員工的任用資格和專業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學校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基地,其管理模式和教學環境的營造,被我國教育部門所關注且逐漸被提到工作日程上來。本文從現階段我國學校管理現狀入手,針對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系列針對性的解決措施,進而引申出在學校管理中應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最后重點論述在學校應用“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途徑和現實意義。
一、簡析學校管理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學校管理現狀及原因
現在我國大多數學校把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當作學校發展的首要目標,往往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在學校的管理模式上主要以規章條例、行政指令等命令式的手段為管理方式。長期處在指令性的教學管理環境中,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和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無形中阻礙了學校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的提高。
造成我國各所學校管理模式刻板落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方面,教學管理人員的思想文化素養較低,沒有隨時代的變遷進行改革創新;另一方面,學校的管理人員和學生只是象征性地把學校當作學習場所,忽視了學校在學生學習和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課改背景下學校現存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新課改背景下我國學校管理在管理模式和管理觀念上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我們去改革和創新。第一,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學校的教師在管理觀念上以過往的管理經驗或者前任的班級管理模式為主,在教學方面主要呈現為過分重視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造成學生精神層面教育和綜合素質發展的失衡局面。第二,我國大多數學校的班級管理人員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班級的管理人員,又是課堂教學的教師。班級管理者的雙重身份使其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下,還要對班級的學生進行管理,承受著較重的教學壓力和管理負擔,不能夠緊隨時代的步伐對班級管理觀念進行創新,以致學校的管理長期處于半停滯狀態。第三,我國大多數學校在進行管理的時候,往往忽視學生作為班級管理主體的地位,沒有充分發揮班級管理者的引導作用,致使學校管理中出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缺失和學校管理缺乏活力與生機的局面。第四,我國學校管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為宗旨,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學校管理有效性的提升。
針對現階段我國學校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現提出以下解決措施。第一,學校的管理人員要緊隨時代的變遷,對學校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進行改革和創新,將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當作提升學校整體形象的重要舉措。第二,學校應該建立專業的班級管理團隊,由專業的人員來對班級教學和班級學生進行日常管理,在緩解教師班級教學和班級管理雙重壓力的同時,還要促進學校管理模式的更新與變革。第三,學校的管理者要深刻意識到學生作為班級管理主體的地位,充分發揮班級管理者的引導作用,針對現階段班級學生的主要學習特征和心理特點,制定出具有班級特色的管理計劃,以此來強化學校管理的活力與生機。
二、探究“以人為本”與學校管理
(一)“以人為本”的概念
“以人為本”的理念最早是基于人生存和發展的條件提出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人為本”又被重新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時代意義。新時代背景下的“以人為本”理念是將人作為開展一切活動的基礎與前提,將其運用到學校管理層面上是尊重教師主導地位和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也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師生關系的重要途徑。
(二)“以人為本”理念在學校管理中運用的必要性
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到我國的學校管理中,是新時代背景下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構建的必然選擇,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宗旨的必由之路。首先,在學校實行“以人為本”的治理模式,能夠使教師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努力工作,使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努力學習,對學校整體形象的提升和文明校園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其次,在校園管理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人文主義的要求,也是尊重教師和學生校園主體地位的重要表現。
(三)“以人為本”管理在學校管理中運用的有效途徑
有效地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運用到學校的日常管理之中,有利于提高學校教學水平和提升學校整體形象。第一,我國各個高校要把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宗旨貫穿到學校日常管理的始終,在教師的教學課堂和授課中要有充分的體現。例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教師教學水平的評估活動,通過不同學校教師或同學校不同年級教師之間的教學評比活動來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創新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此同時,學校還應該設立教師教學水平的監督機構,在不同年級設立年級組長,年級組長對整個年級的教學管理負責,但年級組長的權力行使又受到年級所有師生的共同監督,這樣做既保證了教師和同學的個性發展空間,又可以對師生的行為進行規范。第二,在學校的管理之中要更加注重教師與學生、學生家長之間的交流。例如,教學管理者可以定期開展家長會,讓家長能夠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通過在交流與互動之中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運用,能夠有效地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第三,校園建設中民主自由的班級管理方式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例如在班級進行班級干部選舉的時候,可以讓每一位有選舉意向的學生都到講臺上進行選舉發言,最后讓全班同學進行投票,并在現場唱票,這種選舉模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模式。第四,在學校的日常管理中運用“以人為本”理念時,要將權利與義務進行合理有效的劃分。例如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教師教學交流會,將權利與義務明確地劃分到每一位教師和每一個年級上,在權利與義務統一的條件下,實現更好的教學管理。
三、結語
在學校管理中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創新型思維模式的建立。在校園管理之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貫徹落實科學觀的要求,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升我國校園管理水平和創新學校管理模式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一迪.以人為本視野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07):276-277.
[2]張鐵山,陳道喜.民辦高等教育如何實踐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J].西部素質教育,201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