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預習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的準備階段,是及時消化知識的保障。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預習,了解預習的作用,做好數學課堂前的準備工作,保證課堂上能夠開展良好的交流。預習要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教師要為學生構建預習數學的系統構架,梳理清前后知識的關聯性,增強學生預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數學預習本領。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預習方法;指導策略
所謂預習,是指學生在新知識授課之前自主在課下開展對于新知識的了解學習。預習并不是單純地翻翻課本,而是按計劃、目標進行的,這是課堂授課教學的前奏。按照計劃預習,逐漸提高預習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優良的學習品質,也能夠增強個人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明確預習目的
預習是課堂知識能否及時消化的重要保障。剛剛接觸預習的學生無從下手,此時需要教師安排好預習計劃,使學生跟著計劃有條不紊地預習。預習過后,學生對新知識有了基本的了解,基本把握住知識的側重點,對于難以理解的在課堂上要認真把握教師的授課過程,及時消化掌握;預習過后,能夠明白上課需要帶的工具,避免因為缺少工具而耽誤學習。預習能使學生有側重地關注教師的上課內容,有自己的想法與問題,在經過教師的授課與交流之后,更好地把握新知識的內容。
二、遵循預習規律
(一)任務要具體
預習是上課前學生自主對于新知識進行的學習,是課堂及時吸收知識的重要保障。因此,預習的開展要具體有序。預習后,要把握住教材中的知識構架,發現知識的難易部分,并對新知識進行思考,這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
(二)方法可操作
現今的學習材料五花八門,教師要有所把握,將學生預習有計劃地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制訂目標明確的預習計劃,將預習過程細化,讓學生及時順利地開展預習。
(三)設計分層次
預習計劃要綜合所有學生的能力差異。預習要有序高效地開展,保證具體細致化,由易到難,由簡單問題發出思考研究,讓整個過程成為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同時根據具體情況,在學生能力范圍內增設部分內容,對于成績優秀及學有余力的學生要設定更高的學習目標,提高其學習深度,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收獲預習的最大效益,盡可能地解決所遇到的難題。
(四)蘊伏建橋梁
數學預習往往是學生自主進行的,沒有人去指導怎么開展。所以,教師安排預習計劃時,要將具體的數學問題蘊伏其中。當然,預習計劃中的數學問題不能大,盡量小,保證學生能夠把握住。總的來說,要在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構建橋梁,搭建學習新知識的基本構架,做好學習新知識的課前準備工作。
三、設定預習步驟
第一,讀畫。學生在預習的環節中要有所關注與偏重,將個人覺得的重點內容,用筆圈圈畫畫,可以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基本的知識構架,從而使新知識的重點內容一目了然。
第二,理解。學生在預習中對即將教學的數學知識進行了大致的了解后,展開細致思考學習,對核心知識點及時消化處理,將數學知識由抽象變形象,融入真實的生活中去,自己動手演練數學知識的概念。同時,多研究練習數學例題,對數學知識及時消化把握。
第三,思考。對于數學新知識中的重難點部分,要重點細究,及時進行疑難標注。預習是自主性活動,要善于在預習中發現和思考問題,自己難以解決的難點,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
第四,質疑。學習起于思考,思考源于質疑。學習就是一個質疑與思考的過程,而預習更要把握住思考與質疑,更好地深入到問題的核心。
第五,探究。預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學生能夠通過自主翻閱資料,思考研究解決,有的需要同學間相互研究討論才能下定論。同學間共同探索知識,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第六,記錄。預習過后要學會及時歸納記錄,將數學知識重點、翻閱資料得到的知識、討論出的知識以及相關心得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在課堂上及時也查漏補缺。
第七,檢驗。檢驗即試著練習,運用預習獲取的數學能力來練習,檢驗自己的預習效率,及時發現學習的盲點與不足,以便在課堂上及時把握,完善數學知識點。
四、整合預習方法
(一)數學概念的預習
1.使用現實具體的事物使數學知識點更加形象化,因為數學是生活的概念化。人們在長期的現實生活活動中,總結出了數學概念。因此,大部分數學概念都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得到印證。
2.養成動手操作的能力,通過操作練習深入把握數學知識。新課程改革后,可以發現數學教材中增設了大量的實踐操作部分,特別是一些容易的幾何操作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拼、湊、剪的方式感受數學原理,增強數學學習的動力,感受數學知識一步步形成的過程,自然而然掌握知識。
3.對比分析,研究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形成知識構架。數學中的諸多知識點,尤其是定律、法則,往往是在關聯中產生差別。因此,預習時要掌握對比分析在知識點間的使用,掌握新知識與舊知識間的關聯,讓知識構架更加牢固。
(二)數學算理的預習
1.研究例題,學習算法。數學大部分計算方式都是以例題進行演示的,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將例題納入到預習重點中。預習時,掌握好例題演示的計算方式以及數學原理,以此來攻克例題后面的問題,讓預習更加有路可循。
2.尋找解答方式的多樣化。數學問題帶給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同時引申出的解決方式也并不是單一的。教師在引導學習進行預習時,指導學生思考問題多面性,解決方式多樣化,并將多種解決方式的研究思考納入到預習計劃之中,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相互交流,積極探索一個數學原理下多種解決方式的異同點,尋找最佳解決方式,總結出簡單明了、適用性強的算法,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五、結語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學生倘若能夠擁有自主預習能力以及預習新內容的學習習慣,必然能夠增強個人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按照預習計劃,逐漸提高預習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優良的學習品質。通過研究小學高年級數學預習方法的指導策略,筆者希望能夠為今后廣大小學數學一線教師提供一點有助于學生預習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雷愛玲.淺析小學高年級數學預習方法的指導策略[J].學周刊,2017(15):126-127.
[2]張峰.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有效預習策略和方法的研究[J].學周刊,2017(11):163-164.
[3]董應紅.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問題與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4]李金潔.小學高年級數學探究式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