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互聯網遍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各個行業中都出現了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在現代網絡大爆發的趨勢下,教育事業也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學校通過互聯網與學生家庭形成良好的溝通環境,研究出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筆者就對農村中中小學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的研究做出一些闡述。
【關鍵詞】互聯網+ 家校共育 創新
引言
以往傳統的家校共育的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這個日異月新的社會,并且傳統的家校共育的效果不理想。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普及出現了大量家校聯系和共同培育學生的方式,使得學校和家長能夠有效的交流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態度。而在農村地區,許多家庭的教育方式比較古老和傳統,因此,互聯網+背景下實施家校共育在農村中中小學已經刻不容緩!
一、在互聯網+背景下實施家校共育的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實施家校共育已將發揮著不可言說的作用。通過家校共育可以良好的使學校和家庭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讓學校和家庭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狀態 ,幫助學生可以健康快樂無憂的成長。通過在互聯網背景下實施家校共育幫助學生們的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并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實現學校和家庭的共贏,為祖國培養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
二、傳統的家校聯系的問題
良好的家校聯系和合作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然而傳統的家校聯系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傳統的家校聯系的具體方式大都是以召開家長會、教師訪問家庭或者教師和家長之間通電話。然而召開家長會這些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時間性,這些都不能夠有效的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在學校的具體情況,相應地老師也不能夠及時的掌握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生活上的困難。并且傳統的家校聯系大都是班主任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而班主任管理的學生眾多無法真實的了解到每位學生的情況和每位學生的學科學習狀態和興趣從而導致家庭也不知從何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對于農村家庭,在農忙的時候沒有時間來參加家長會從而無法有效的和教師交流來了解學生們的狀況。并且班主任發送短信的內容大都是統一的,比如布置作業和學習成績,沒有發送具體到學生個人的具體信息,而家長也只是一味的收到而忽略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長此以往,學校和家長都不能夠有效的明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和真實情況從而不能夠具體的作出相應的措施。
二、農村中小學實施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的具體措施
1.建立班級微信家長群
為加強家校聯系達到家校共同培育學生,教師建立一個家長微信群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建立家長微信群,家長和教師可以在閑暇時間積極的聯系,能夠有效的實現互動從而可以基本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毋庸置疑,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家長和教師可以有效的談論學生的問題并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向教師提出一些建議,縮短家長和教室之間的距離從而共同培育學生積極樂觀的成長。
2.開通校訊通
在農村中小學,部分孩子是不愿意和家長面談和吐露真實感受。通過開通校訊通,中小學學生在學校的時候可以及時的和家長聯系和溝通,讓家長及時的了解到孩子的動態,為家長和學生建立一條溝通的紐帶,拉近學生和家長的距離。當然可以使學校和家庭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協調從而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總而言之,隨著技術的進步,教師使用校訊通來加強和家長的聯系和合作已經尤為重要,可以充分的實現教育的質量從而使學校家長共同培育高素質人才!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的未來發展
國家社會發展目標已經提出,到2020年,我國互聯網與市場經濟支配下的各個領域要進一步融合深化,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文化增長動力,國內教育事業要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內驅力,將互聯網作為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不僅僅只是在城鎮中小學通過互聯網進行家校共育,在農村中小學也應該的到同樣重視。首先,使家校共育設計沿著科技技術進一步提升,只有發展,才能讓產業永遠立于市場而不被淘汰;其次,將家校共育理念推及到全世界,使得全世界的教育局都能夠重視家校共育,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優質設施。家校共育要使家庭和學校的交流系統更加流暢,優化交流系統的資源配置,使其達到最佳的服務狀態,以便及時給及時流暢的實現家庭和學校的良好交流。最后,家校共育要進一步開放包容,國家要摒除妨礙互聯網與家庭和學校系統融合的一切因素,提升意識,優化服務環境,使家校共育系統成為我國文化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支撐。
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藥要加快教育模式的創新改革,將家庭和學校進一步一體化、網絡化、規模化、多樣化、、精細化。教育界要完善互聯網與家庭和學校的相關措施和方法,逐步形成高效便捷的交流和互通體系。特別需要注重對農村中中小學在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從而促進我國教育水平的提升與社會文化和經濟的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秦彬.搭建網絡平臺,積極開展家校共育[J].華夏教師,2017(6):12.
[2]黃河清.家校合作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朱建峰,(1979.2),男,漢族,甘肅定西,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育教學。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教育科學 “十三五”規劃課題[GS[2017]GHB189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