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勤 汪長球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直是我國的重要目標,當前我國總體上經濟發展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國家多次對三農政策進行規劃和調整,出臺多項政策促進農村的發展。但自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提出以來,新農村建設進步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也伴隨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在中國特殊的城鄉二元結構中,相較于中國蓬勃發展的國民經濟,新農村建設以及經濟進展緩慢,亟待進行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電子商務;APP;特色農莊
一、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和問題
1、地區繁多,素質差距大
全國現有村莊320多萬個,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生活習俗等情況千差萬別,東、中、西部地區有差別,同一個地區也有較大差別,這給新農村建設帶來很多不便,在多元化的中國,個地區文化差異較大,文化程度也參差不齊,不同地區之間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所以村莊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和完善。
2、資金不足
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財力有限,盡管中央已經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財政向"三農"的投入,但短期內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農村建設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礎,解決農村發展中急需解決的緊迫問題。新農村建設中,地方政府對于新農村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具有較高的積極性,但欠缺實質性的措施去引導發展生產,這也就造成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財力有限。
3、規劃不長遠
管理層沒有加大對村民宣傳力度 ,不重視對村名的法律教育,審批不嚴格,造就大量違法建筑,即使新建房屋選址嚴重破壞了該村已經完成的規劃,規劃部門也無法事先知曉干預,對其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規劃著手眼前,忽略長遠,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人仍認為新農村建設只是簡單的給農村通電通網絡,樹立所謂的現代化農村新面貌,沒有立足于農村經濟實力和農名意愿,只是盲目“建設”,缺乏科學規劃,重視眼前建設,忽略了長遠的可持續發展。
4、浪費土地資源和環境
近年來,全國各地形成了以馬路為主線,相繼誕生了大量的農村別墅,然而這些光鮮的建筑背后往往是以犧牲耕地為代價,中國幾千年以來不斷地革命,皆為土地歸屬,然而新房的出現,使大多數農民拋棄生產糧食的耕地。不僅如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了大量的“空心村”,這使得有限的土地資源更為緊張。
二、農業產業發展形態
1、農業產業增長率不高
通過對我國三產業的調研和數據觀察,我國農業增長率相對其他產業仍有差距。(如圖)
2、農業比重呈下降趨勢
第一產業占總生產值的比重也在不斷的下降。第一產業的增加值和就業人數在國民生產總值和全部勞動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數國家呈不斷下降的趨勢。
三、互聯網背景下傳統農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傳統農業由于其自身長期保持不變的生產要素狀況、低效率的運營模式以及低水平的產值,與當今經濟發展情況相提,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發展艱巨。
1、模式和產業結構面臨挑戰
就傳統農業自身來說主要以粗放型經營模式為主,農業部門結構較單一,缺乏合理的生產地域分工,生產規模較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農業經濟脆弱;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落后,產品附加值低,農民收入微薄;對市場認識度不足,無法有效掌握市場有效信息,受價格波動影響顯著。此外,從我國農村人口情況來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農村文化素質普遍低下導致農村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然而由于農民特別是規模經營農戶的風險保障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農民合法利益得不到較好的保護,農業的內在吸引力滿足不了農民的需求,不但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遭到了浪費,反而造成了農業發展所必需的有效勞動力資源匱乏的現狀,大大限制了農村發展。
2、互聯網對現代農業的機遇
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有明顯的增長,達到了35.4%,農村網民規模也是較為龐大,這無疑是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新生態農業的轉變打下了基礎。再加上如今在高消費和高收入水平階段,農產品消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存在飽和現象,收入彈性趨近于零,特別是低質產品,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偏好,而隨著“綠色食品”這個詞的蔓延,消費者消費結構和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從以往的滿足基本溫飽轉變為現在對農產品質量的追求,并且更愿意支付較高的價格來獲得高質量的生活必需品,從而獲得最大的效用。這表現為消費者不僅對農產品的質量有了跟多的關注,甚至是在涉及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也有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要求廠商提供食品內在質量信息和可追溯信息,關注生產和物流過程是否符合標準等多方面。消費者的這種偏好變化對于農產品的生產發展、品牌建設產生重要影響。由此看來,作為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基礎的農業,其逐步向“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的轉變,建設優質、高產、低耗的農業生態系統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引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科學化管理手段,優化資源配置,開發新型app以及高附加值的農業中高端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打造大眾參與的、“農業體驗+旅游觀光+農產品電商”三者結合的現代新生態農莊迫在眉睫。
四、互聯網+的特色農莊建設思路-基于寧波的經驗
特色農莊建設必須有一定的實驗模式,結合目前寧波開展的特色小鎮建設,提出互聯網+的特色農莊建設思路。
1、依托互聯網技術,建設APP平臺
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擬搭建大眾投資新農村建設的APP平臺。借助此平臺,建立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新農村、新生態農莊以及新生態農莊的后期跟蹤建設,通過眾籌集資,吸引參與者,從而挖掘自營農村合作社、自營農莊的發展需求,引進旅游社雙向宣傳,建立現代新生態農莊農業觀光基地和農產品電商平臺。
2、建立體驗+銷售的模式,形成產銷共同體
在新生態農莊銷售具有原生態的特色農產品,提供農業生產收獲各環節的模擬體驗,讓消費者在體驗農業生活的同時還能享受綠色健康的優質農產品和各項具有創意的農家樂服務,感受農村的別致風光。新農村建設的APP平臺以農產品電商、農業體驗服務為主,著重突出新生態農莊的后期跟蹤建設,將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與之有機融合,形成服務型的電子網絡消費平臺。
3、精心設計項目,完善內容
對項目進行精心設計,整合和完善內容,首先是農業體驗+旅游觀光+農產品電商相結合的營銷模式,其次分別是集資建設以及后期資本回饋。關于體驗、旅游、電商相結合的平臺模式,技術過程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種植監控、農產品質量追溯、農產品在線交易、農業旅游觀光、農業就業指導培訓等。首先,進行農業生產種植監控。應用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實時監控農作物的生產狀況,以便有意識地引導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提高農產品的品質,保證農產品的口感;其二,建立質量追溯體系,意在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可塑性,為消費者提供可追溯的農業生產信息,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等服務;其三,進行農產品在線交易,將高質量的農產品通過所打造的平臺進行在線銷售與推廣,提高銷售量;其四,形成生態旅游觀光體驗,消費者首先可以選擇在APP上,通過動畫游戲等進行虛擬的農業體驗,再引入原生態真實的農業體驗,讓更多的消費者走入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關注并了解新生態農業,實現農業旅游多樣化發展和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新生態,間接達到集資的目的。
4、加強服務功能,進行農業指導培訓
平臺聯合建立專家在線培訓服務,對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專業的農業指導培訓,形成一支有專業農業素養的優秀團隊,吸引有意向的從業者或投資者。關于該APP平臺的建設,主要貫穿的思想是如何將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融合到新生態農莊的建設中,從而吸引大眾投資,建設現代化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李濤,劉家明,劉銳,琚勝利.基于“生產—生活—生態”適宜性的休閑農業旅游開發[J].經濟地理,2016,36(12): 169-176.
[2]袁呂岱,操家齊.政府與市場雙輪驅動下的家庭農場發展路徑選擇——基于上海松江、浙江寧波的調查數據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6(03):120-129.
[3]顏文華.休閑農業旅游產品開發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36(07):123-128.
[4]趙慧麗,李海燕,俞墨.家庭農場:寧波模式的形成、特色與挑戰[J].臺灣農業探索,2013(03):14-17.
[5]尹燕,周應恒.基于時間可達性的農業旅游布局空間演化特征及形成機理——以江蘇省為例[J].資源科學,2012,34(12):2409-2417.
[6]凌永建,朱秀麗,胡然挺,林建軍,項益鋒.家庭農場發展亟待多方扶持——浙江寧波家庭農場發展情況調研[J].農村經營管理,2012(11):26-28.
[7]王靈恩,何露,成升魁,閔慶文.驅動因素視角的我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與策略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 20(06):681-687.
[8]張瑜,楊曉霞.國外農業旅游研究綜述[J].人文地理,2011,26(05):15-23.
[9]張蓓,萬俊毅,文曉巍.國外農業旅游的模式比較與經驗借鑒[J].農業經濟問題,2011,32(05):100-105.
[10]于敏.現代農業背景下農民生產技能培訓需求意愿及制約因素分析——基于寧波511個種養農戶的調查[J].經濟問題探索,2010(02):61-67.
[11]李加林,李菁,童億勤,時媛媛.基于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以寧波市為例[J].農機化研究,2009,31(07):229-2.
作者簡介:徐曉勤,寧波大紅鷹學院金融貿易學院16大宗1班學生;汪長球,寧波大紅鷹學院金融貿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