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
摘 要:有效提問是促進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提高和較好達到提問目的的提問。在幼兒教育過程中,語言教學活動的核心是提問,教師在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有效性的提問,可以提高孩子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能力。身為一名幼兒教師,靈活提問,掌握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對孩子進行巧妙有效性的提問,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使孩子更好的成長。
關鍵詞:有效提問 語言教學 思維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一、有效性提問
1.有效性提問的概念
有效性提問是指提問者通過層層遞進的關系不斷對被提問者提出問題,讓被提問者能夠積極參與到提問環節當中,與此同時有效發散個體思維、激發個體想象力,最終做出有效的回答。有效性提問還應當具有個體針對性、內容針對性、實際目的性、最大啟發性。
有效提問進行時要注意:1.要設計有層次性的提問,使每一位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在提問中體驗到回答的喜悅與收獲。2.提問目的相同時,要采用不同的提問方式。這樣才能讓幼兒保持新鮮感,從而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3.開放式提問有助于提升幼兒的思維,教師在語言教學時可以多設計開放式提問。
2.語言教育
語言教育的本質就是給幼兒創設運用語言的真實情境.《綱要》中明確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教師應在專門的語言教育活動中創設不同的語言運用情境,引導幼兒學習運用語言跟人交流。
3.語言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是指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性的過程,對于有效性的提問,需要根據幼兒不同年齡發展的特點、根據幼兒心理發展特點以及教學目標等多種因素來進行變換提問方式的,從而才能達到語言活動的教學目的,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二、語言活動中提問的研究
在語言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教師提問效果不理想的現象。例如教師沒有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征以及個別幼兒的差異展開提問,提問應當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也要兼顧到個別幼兒。對語言活動中提問的問題我們做了一下分析:
1.教師提問的層次較低
教師在語言活動中的大部分提問都在教學目標設計之外,例某些教師會習慣性提問:“孩子們,今天我們來聽故事好不好呀?故事中的這位小朋友這樣做對嗎?我們要不要向他學習呀?”這樣的提問方式已經定向了幼兒的回答思維了,一般性提問在幼兒語言活動中已經無法有效的激發幼兒主動性的,更難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提問提問層次太低只會限制了幼兒的思維。
2.教師給予幼兒觀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過短
一些教師為了趕進度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太少,使得幼兒在提問時沒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大班語言教學《小貓生病了》中,教師展示四幅圖片后就直接直接提問:“小朋友看了上面的圖畫看懂了么?,圖畫要告訴我們什么呢?”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幼兒園開展語言活動中還有很多,教師沒有給幼兒觀察和思考的時間,直接給出圖片對幼兒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方式是不好的。應當先引導幼兒觀察和思考再進行提問.教師應當讓幼兒在觀察中通過自身現有水平與知識的理解加上對教師有針對性提問的思考再與同伴交流后作答,這樣才不會挫傷幼兒積極性,也能給予幼兒足夠的時間來觀察思考與討論。
3.因各人差異,幼兒得到回答提問機會不均等
表現活躍的孩子總是能得到教師的青睞的在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時也往往是讓表現活躍的孩子回答,這使得一部分孩子的得不到回答提問的機會,也使他們失去了很多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長期如此將會使一些表現不活躍的的幼兒失去信心,不再想表現自己,體會不到語言活動中的樂趣,這對孩子的心理發育是很不利的。
4.過分追求答案唯一,束縛思維
“標準答案”束縛住了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的思維無法擴散.在語言活動中,教師過分的追求答案唯一,使“標準答案”深植在幼兒思維中,這樣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這會束縛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無法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限制了思維的擴散,慢慢的,幼兒可能會失去了創新思維,思維變得平庸.但是這卻是當前幼兒教師提問中不該有卻也無法避免的現狀。
三、如何提高語言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性提問
1.教師提高問題的認知層次
高認知層次的提問引起的是幼兒的高級思維過程。幼兒需要超越感知所給予的信息或回憶性知識,在比較、分析與綜合等高級思維活動后,才能有效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由淺入深,慢慢引導,幼兒無法直接理解高認知層次的提問,因此,教師需要先做一些低層次提問,再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幼兒理解高層次認知的提問,使幼兒在提問中能夠獲得解決程度復雜一些的問題的知識,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2.教師在提問中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特點,幼兒發育程度不同,智力上也存在著一定得差異.對于發展水平不同的幼兒在提問上也應當有相應的設計.在難易程度與靈活性強弱方面,發展的較快和思維能力較強的幼兒就把設計好的較有難度與靈活性較強的問題給予提問,而發展較慢的幼兒可提問一些較簡單基礎的問題,問題的設計只有考慮到個體幼兒的差異才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3.教師根據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問題
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教師在教學內容中創設不同類型的問題進行提問,使提問更加適應幼兒的認知水平,以達到學習的效果.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易難結合,簡單的提問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重點提問能使教學活動達到高潮,使幼兒獲得更多更高層次的知識.所以,教師要不斷的分析和思考教學內容,設計好教學內容中的核心內容的提問。
4.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做出探究性的提問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有的幼兒回答的很好,這時便需要教師能進一步做出探究性的提問,例如:為什么?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以此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與開拓幼兒的思維,通過追問讓幼兒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再從中修正、補充,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總結與修正后使幼兒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得到不斷的提升,同時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經驗,再把經驗應用到現有的生活和游戲當中,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