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麗明
摘 要: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多樣性,分別從生物多樣性內在原因、表現形式以及系統性結構方面進行了闡述。可持續發展是從人類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關系進行研究的,是摒棄粗放式、破壞性的發展,提倡一種具有持續性、保護性以及友好性的發展模式。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作為對可持續發展實施的重大舉措,是極其關鍵的,本文從生物多樣性對可持續發展的內容進行簡要的論述,為更好的了解相關概念和內容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物 多樣性 可持續發展 意義
中圖分類號:X1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1
一、生物多樣性簡介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是描述在一定時間和一定區域范圍內,涵蓋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元素的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生態學概念。目前,學術界就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形式還未達成共識,不同學者在定義生物多樣性概念時仍存在差異,但核心內容都與生物有關,更多的區別主要是在側重點以及表述形式上。通常認為,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多樣性,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多樣性。
遺傳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在基因方面的表述,分為狹義與廣義兩個方面進行了定義,狹義的遺傳多樣性多指生物鐘內基因變化(鐘內不同種群以及同一種群內之間的基因變異都包含在內),而廣義的遺傳多樣性則泛指了生物圈內生物所攜帶的所有遺傳物質。遺傳多樣性的本質就是生物所攜帶基因發生的變化(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以及染色體變異),作為生物不斷進行自我進化和種群分化的前提條件,是生物適應多元化環境的必然選擇,可在生物的分子組成、細胞結構甚至個體層次上進行不同表達。
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為關鍵的部分,主要是指生物種類的豐富度(包括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等)。生物劃分是通常是基于物種的,一般認為只有具備了生活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具有穩定并且相對統一的形態特征,可以進行繁殖后代的生物個體才能稱得上同一物種,以常見馬和驢的雜交后代——驢為例,其因為不可進行繁殖,所以馬和驢不能稱之為同一物種,這是需要注意的。衡量一個地域物種多樣性,通常從物種類目數、物種密度以及特殊物種占比三個方面進行衡量。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從生物、環境以及生態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表述的,將生物與其所生存的環境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研究,學者將生態系統結構劃分為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分別由植物、動物以及微生物進行充當(不是絕對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作用就是維持物質元素、能量的流動,是生物多樣性宏觀性的考量。
二、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最早是由國際自然保護同盟(IUCN)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中提出來的,涉及的主要學科就是生態學,其核心內涵就是協調人類發展與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使得人類發展具有可持續性,而不是破壞性的,1997年我國正式將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必須實施”的國家戰略,在國家層次上進行了設計,后來又將其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付諸于實施,近年來國家日益嚴苛的環境政策,正是落實可持續發展的國家行為,可見國家對于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的重視程度,也是我國從粗放式、破壞性的發展向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巨大轉變。生態環境內容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極其關鍵的部分,下文將從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探討和介紹生物多樣性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三、生物多樣性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1.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人類社會得以生存以及發展依賴于多元化的生物環境,離開了生物環境就脫離了人類社會生存的基礎條件,從最為基本的食物、到人們保暖所用的衣服纖維,再到工業原料,都離不開生物環境。從以往的發展經驗來看,破壞型以及索取型發展方式,極其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不可持續的,只有不斷維持生物多樣性,采取環境友好型,生態集約型的發展才能更好滿足人們社會任意增長的物質需求,不斷提升發展品質。因此,從人類生存以及發展的角度來看,做好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即是對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保障。
2.生物多樣性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從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結構角度來看,植物通常作為生產者為消費者(動物)提供了營養物質,而分解者又將動植物的遺體、糞便等產出物進行分解,維持了生態環境的營養物質和能力動態平衡,生物多樣性在保持土壤肥力、汲聚水分以及氣候調節方面發展了重要的生態作用。由于人類社會發展對于生態環境的過度利用以及嚴重污染,一些地域的生物多樣性遭到了破壞,水土流失、荒漠化嚴重、動植物物種數量單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遭到破壞,都是人類社會慘痛的發展教訓。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于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生物多樣性維持環境穩態的意義
地球特有的大氣成分與生物多樣性有著直接的關系,綠色植被通過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為動物維系生命活動提供了能源基礎;地表溫度的穩定與綠色植被對于太陽能的吸收和反射都有著直接的關系,另外生物多樣性為維持和調節地表PH值、沉積層電位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使得整個地球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為生物生存和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環境基礎,很難想象離開了生物多樣性的穩態調節,人類社會將走向何處。
4.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進行科學研究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為地球提供了寶貴的基因遺傳庫,是地球上豐富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環境的基礎。據有關數據統計,全球每天約70多個物種遭到滅絕,嚴峻的生態問題,一方面與自然環境的惡化有著直接的關系,另一方面與人們粗放式的利用生態環境,不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發展同樣是分不開的,生物物種一旦滅絕,便永遠不能得以復原,一些珍稀的生物物種如丹頂鶴、朱鹮都逐漸走向了滅絕的邊緣,失去了生物多樣性也就失去了人類獲取生物研究的原材料,這對于人類科研事業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于科研也是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綜上所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于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環境穩態以及人類進行科學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踐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舉措,值得提倡和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鄒支龍.生物多樣性的分型例析及保護[J].生物學教學,2017,42(09):64-66.
[2]張修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與展望[J].人生十六七,2016(32):9.
[3]孫文理,王晶,孫白冰.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6(13):227.
[4]臧春鑫,蔡蕾,李佳琦,吳曉莆,李曉光,李俊生.《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的制定及其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J].生物多樣性,2016,24(05):6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