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1]而問題解決又是學生數學學習中的必備能力,本文從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問題的提出、問題的思考、問題的合情推理三方面探索學生創新意識素養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問題解決 創新意識素養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24-02
創新教育是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也是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數學教學的新任務。《數學課程標準》中將“創新意識”列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是初中生所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目前,一些教師的課堂仍未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滿堂灌”、“題海戰”等仍充斥著課堂,致使學生機械學習,壓抑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能動性與創造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歸納概括得到猜想和規律,并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1]問題解決是《數學課程標準》的四大總體目標之一,也是從古至今數學教育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本文將以問題解決為載體對學生在創新素養培養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一、引導主動提出問題:培養創新意識素養的基礎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要對學生在教學中提出的問題給予支持與贊許,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敢于質疑,課堂變成充滿問題與探究的場所。每個數學問題都會伴隨其解答過程,評價學生提出的問題有無深度,并不僅僅以問題解答的難易程度為唯一依據,還應看問題有否現實意義、解答過程有否蘊含數學思想方法、能否靈活運用已學知識等。
1.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提出問題
數學課堂上創設適切學生的情境,在學生的求知心理與問題之間設置懸念,引導學生能從多方位、多視角去發現與研究問題,經歷創造性的活動體驗,教師同時及時點與調整,鼓勵學生探究,允許失誤,提倡多問。
【案例】如圖,在△ABC中,∠A=60°,AB=40cm,AC=60cm. 點P,Q分別是AB,AC上的兩個動點,點P以2cm/s的速度由點B向點A運動,點Q以3cm/s的速度由點A向點C運動,若點P,Q同時出發,且運動的時間為t。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可從△APM的形狀、△APM與△ABC的關系、PM與BC的位置與數量關系,△APM面積的最小值,四邊形BCQP面積的最大值等視角提出問題)
2.引導關注生活,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為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有意義問題,教師可多創設基于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情境發現問題,并用已有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進而在深入思考下發現新問題。
【案例】一學生問:家中的窗戶由原來的雙開木結構改為推拉鋁合金結構后,為什么在不開空調時室內感覺比以前悶熱?這個問題很簡單,原來為雙開,現在為推拉,易知原來的最大通風量是現在的最大通風量的2倍,這個簡單的問題的現實意義卻很豐富,因而是一個有意義的問題。
二、指導學會數學思考:培養創新意識素養的核心
“聯想是數學解題思維中重要的思維方式,但聯想常以默會知識的狀態內隱于人的大腦中,很難外顯成明確知識。要把只可意會的默會知識外顯成可以言傳的明確知識,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反復的嘗試、提煉與實踐。”[2]
1.以層次性問題促進遞進性思考
學生對層次問題作多角度的思考與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并有所創新。從思維的特點來看體現了聯想的發揮及靈感直覺。
【案例】七下“用加減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教學片斷
問題:(1)不能使用代入法,思考如何消去下列兩個方程組中未知數y?
① ; ②.
(2)你能同樣不用代入法消去方程組中未知數x嗎?能消去y嗎?
(3)通過問題(1)、(2)的解決,請你能梳理在怎樣的條件可用加法進行消元?怎樣的條件可用減法進行消元?
經歷對以上一組層次性問題的探究,學生的思維從感性(問題(1)中的兩個方程組的消元)上升到理性(總結加減法消元的基本規律)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根據等式性質2進行恒等變形,化兩個方程中同一個未知數的系數為絕對值相等,再通過加減法進行消元。
2.以多解型問題促進發散性思考
從培養學生變通性入手,開闊思路增加發散成分,逐步培養他們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探索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提高分析問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給出典型體例,尋求多種解法[3]。
【案例】浙教版七年級上《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2)》中例3:
如何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本題學生想到了8種方法,而且例題解法中所用到的方法并不是學生首選的方法,甚至是第5種解法。
3.以變式型問題促進遷移性思考
變式練習是“以少取勝,以精取勝”的有效途徑。變式性問題編制時,或可增加條件,或可隱去條件,或改變問題的情境,以提高學生的遷移能力與思維的敏銳性。
【案例】如圖,△ABC中,點P為BC邊上一點,試比較BP+CP與AB+AC的大小,并說明理由。
學生解答守本題后,作如如下變式:
變式1:將原題中的點P移至△ABC內(如圖),試比較BP+CP與AB+AC的大小,并說明理由。
變式2:將變式1的圖中連結AP,請說明:(AB+BC+AC) 變式3:將變式1中的點P變為兩個點P1,P2(如圖),試比較BP1+P1P2+CP2與AB+AC的大小,并說明理由。 通過對圖形的位置進行一題多變式的演變,以題及類,“解一題,會一串”,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異性的同時起到了觸類旁通的效果。
4.以非常規問題促進聯想性思考
對非常規性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表象,進行聯想與想象等思維活動,鼓勵學生能突破常規方法,進行逆向思考等非常規性思維活動,這也是培養創新素養的有效方法。
【案例】問題:已知,求證:b2≥4ac.
解析:若我們直接從問題的正向(即條件)思考,則比較繁雜或難以找到解題方法;為此,從逆向(即結論)思考,抓住特征式的特征,聯想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況,故只需對條件進行變形為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即可,而便容易得解。
證明:由已知得,
即
∴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一個根,
∴b2≥4ac.
三、指導學會歸納驗證:培養創新意識素養的方法
合情推理教學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與經驗,創設合理的合情推理開展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憑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通過歸納、類比等活動獲得對問題結論的猜想,并通過學生不斷地嘗試與檢驗修正猜想,最后經過推理論證獲得問題的正確結論。
【案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邊邊邊)的推理教學
1.問題情境
如圖1,有一塊形狀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被摔成了三塊,想讓玻璃店師傅配原三角形的形狀大小相同的一塊玻璃,現在要打電話向玻璃店師傅描述這塊三角形玻璃,應給出多少數據呢?
【意圖】對將要學習的知識置于源于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中,激起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的需要。
2.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如何才能使兩個三角形全等?
子問題1:請你回憶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是什么?
子問題2:將上述性質反過來,兩個三角形的三邊與三角這六個元素中,至少要滿足有幾個元素對應相等,才能夠保證這兩個三角形一定會全等?
【意圖】先對實際問題進行抽象,建立模型,提出問題。即兩塊三角形玻璃(一塊已破損一塊待配)的形狀與大小相同→兩個三角形模型的形狀與大小相同→兩個三角形全等,這種抽象學生容易理解。
3.畫圖探索
操作1:
只滿足一個元素(一條邊或一個角)——請分別畫出一個直角、一個邊長為2cm的三角形.與小組內的其他同學比較,所畫的三角形全等嗎?
操作2:
(1)滿足兩個元素有哪幾種可能?(學生歸納:邊邊、邊角、角角)
(2)請分別畫出符合下列條件的一個三角形:
①三角形兩邊分別為2cm和3cm; ②三角形兩角分別為30°和 60°; ③三角形的一條邊為2cm,一個內角為45°。
請逐一與小組內的其他同學比較,所畫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意圖】簡潔是數學教學的精髓,即如何用最少的條件能推出問題結論。因此,我們先從一個元素、兩個元素依次進行探究,讓初步感受學生公理化的思想。根據學生的已有的認知基礎,對待研究的問題結論從特殊入手,通過特例來驗證一般結論是否成立,學生易接受。
操作3:
(1)滿足三個元素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又有哪幾種情況?(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三邊、兩邊一角、兩角一邊、三角等情況)
(2)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第一種情況:即滿足三邊對應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意圖】在經歷操作2的基礎上,再通過滿足特定條件后的三角形來研究說明一般結論是否成立。
4.猜想與驗證
猜想: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
驗證操作:小組內再試換一下三邊的長度,還會有相同的結論嗎?
【意圖】由于 邊邊邊的判定是一個基本事實,不必證明。因此通過驗證,使得猜想更加可靠,學生更加相信結論的正確性。
以上是教學設計的片段,僅展示了“邊邊邊”判定的合情推理的流程。合情推理是學生通過問題情境與活動,自主提出問題、探索規律與發現、再驗證發現進而作出猜想,使學生明白知識提出的合理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創新意識素養的培養與創新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創新意識雖受遺傳因素影響,但其關鍵在于后天的培育。由此可見,創新意識素養的培育在整個創新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文軍.《摭談初中數學解題思維的聯想策略》,《中小學數學》.
[3]范良火.《義務教育教科書 數學 七年級上冊》.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作者簡介:葛關良(1974-),男,中學一級,本科,初中數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創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