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和生活快節奏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不僅影響個人健康,還與一個國家的蓬勃發展息息相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再好不過的詮釋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因此,現在我們應該更多關注中學生的健康。文章圍繞著怎樣增強的中學生身體素養,結合比較和定量的探究方式,闡述了中學生在體育習慣養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造成的影響及彌補對策,總結幫助中學生養成體育習慣的系統方案。
【關鍵詞】中學生 體育習慣 培養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94-02
一、中學生體育習慣培養的益處
利用長期的體育運動,有助于中學生的身心健康,不但能夠適當地調整中學生的行為習慣與生活節奏,而且能夠為中學生的日常生活注入活力和熱情,對中學生的生活、學習帶來正面的效應。
1.能夠加速生理上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
體育運動的生理基礎具體表現在身體的新陳代謝方面,這也是借助體育運動時身體的生命運動規律等得以展現,長期進行體育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的物質及能量代謝。器官細胞內的酶體系產能在體育運動時出現相應的轉變,酶活性獲得提升,進而加快了物質及能量的代謝,最后強化了身體素質。同時,體育運動持續性鍛煉習慣養成同時能使中學生的中樞神經、血液循環機能、呼吸系統、增強骨骼的靈活性與柔韌性也是有裨益的,持續性的體育運動能夠提高中學生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血液循環速率,抵御心腦血管疾病;調節呼吸系統,增強機體的肺活量,提高機體的吸氧總量,改善身體的靈敏度等。可見體育運動持續性鍛煉習慣養成將促進中學生身體的新陳代謝,使中學生的生活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
2.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質
體育運動持續性鍛煉習慣養成后就會促進中學生中樞神經的發展,不斷提高中樞神經的感應能力,使中樞神經及大腦表層的興奮度提升,強化抑制,讓興奮與抑制的集中度更高,調節與優化機體神經器官的靈敏度和協調性、大腦的全面思考技能、靈敏度及反應力,最后培養和調節中學生的個性、能力及氣場。同時,合理的體育宣泄,也有利于消除消極心理的影響,身心得到放松,提高人體的抗打擊能力。
3.能夠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習慣養成對社會適應能力的養成效果也極為明顯,其有益于提升中學生的探知力、創造力和抗壓能力。現階段,中學生部分為獨生子女,受到家庭及社會氛圍的作用,導致此類學生在身心成長層面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獨生子女在生活中一旦遇到挫折、障礙,或是不能滿足其需求和愿望,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處理,就很容易產生性格畸變或扭曲,最終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也會受到很大影響,眾所周知,體育運動能夠起到克服障礙和挫折,在不斷的挫折和失敗中,學會如何正確面對失敗,做到越挫越勇、坦然面對、不斷的超越自我,這都是體育運動的實踐性、競爭性、規則性等特點所決定的。所以,體育習慣的養成對中學生探知理念、創造力和抗壓能力的提升也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二、中學生體育運動持續性鍛煉習慣養成的方法
1.貫徹落實體育法律法規,確保中學生每天一小時鍛煉時間
具體做到以下三點:一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正確觀念。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加強體育鍛煉,其實與學習并不沖突,反而會促進中學生的體質的提高,提高學習效率,因此要讓學校的領導和學生的家長正確理解體育鍛煉的功效與價值,了解體育活動能夠有助于學業,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孩子學習的基礎與條件,為確保全新教學改革的開展營造有利的學校、家庭及社會條件。另一方面,確保中學生每日體育運動的時間不低于六十分鐘。國家教育部衛藝司司長楊貴仁提出,現階段學生身體素養普遍不佳的主因是繁重的學業負擔,無法騰出充足的時間開展體育鍛煉,因此,為了幫助中學生強身健體,必須確保學生每日的運動時間不低于六十分鐘,關注長期體育習慣的形成。三要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工作的督導評估和約束機制。國家要出臺一些相應的政策,關注中學生體育持續性運動,如將學校體育工作的貫徹力度與學校的評優工作結合起來,用機制來約束學校,從而使中學生體育鍛煉的常態化得到落實。
2.養成體育鍛煉的方法指導
很多人說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確的體育鍛煉,隨便的伸伸腿,運動兩下就感覺可以達到鍛煉的目的,其實不然。體育運動離不開科學的引導方法,反之,不但削弱運動效果,同時會對身體帶來損傷。所以,要求中學生在現實的體育運動中了解運動的本質機理,同時采取合理的運動方式,從而獲得預期的成效。一方面,引導中學生認識身體的內部構造,各個器官的機能,體育運動的衛生知識,體育鍛煉的原理及特征,機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轉變規律;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學環節,向中學生教授系統、全面且符合機體變化規律的運動方式,同時時刻謹記體育活動之前務必要完成的熱身運動和整理運動;并且,結合個人在身體素質的差異,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策略,引導中學生形成健康的體育運動習慣。
3.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
只有通過嚴格地監督、重復地鍛煉和積極地實踐,堅定的信念才可以養成健康的體育運動習慣。前蘇聯教育專家馬卡連柯提出:“務必要盡全力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習慣,然而實現此種目標的關鍵仍舊是長期反復地鍛煉。”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考慮到中學生自身就具有的個體差異,比如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等,從而明確中學生必須的體育教學內容,力求教育同學習的科學融合,同時制定系統、客觀且可行的課堂教學規劃,有重點地分階段實現規劃包含的教學及鍛煉內容。鍛煉時力求自容易到復雜,自微觀到宏觀,自單個到系統,鍥而不舍,每日重復鍛煉。同時配合老師的長期指導和監督。通過教師這兩方面的努力,中學生的體育訓練就會更加和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為良好體育習慣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總結
總之,體育鍛煉對中學生身心發展都有好處,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意識到體育鍛煉的好處。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中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這是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因為,只有借助于持續、系統且合理的體育運動,才能夠發揮積極、穩定的功效,促進中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陶志軍.淺析培養初中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基本策略[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6(2):102.
[2] 宋菲菲.淺析中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5(8):84-85.
作者簡介:汪新潤(1962-),男,漢族,安徽淮北市人,教師,云南省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中學,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