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期不僅是身體生長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隨著新綱要的貫徹實施,幼兒園開始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對幼兒心理健康及心理問題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因此,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事業更好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226-02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1977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挑戰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從此,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引起廣泛重視,心理健康受關注程度日益提高。但對幼兒心理健康,人們的認識還普遍存在誤區,甚至認為小孩子無憂無慮,不會存在心理問題。然而,已有研究發現,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并不樂觀,不同階段幼兒有不同心理問題表現[1]。因此,大力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發展,是十分重要而又非常迫切的。
一、目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夠
目前,人們對幼兒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家長、幼兒園管理者及一線教師更多關注幼兒身體成長、知識學習、物質生活條件的提供等,對其心理健康認識不足,缺乏重視[2]。幼兒園日常工作中,“重教育、輕保育”的情況較為普遍。在保育工作中,又片面地強調生理衛生保健,大多數幼兒園生理衛生保健制度比較健全,制定了詳細的環境衛生、飲食衛生等方面的規章制度。但是有相當多的幼兒園對幼兒的心理衛生保健工作還處于不重視、甚至忽視的階段,缺乏專門針對幼兒心理成長的教育計劃和教育措施。
2.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
在實際工作中,存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品德教育”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等的相關理論作為其主要理論依據,目的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使之成為心理素質良好、潛能充分發展、身心和諧統一、人格健全的人。品德教育以社會學、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主要理論依據,對幼兒的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發展幼兒的道德認識、陶冶幼兒的道德情感、培養幼兒的道德行為,使之成為具有愛國情操、社會公德以及文明行為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培養目標、理論依據等方面有著本質區別,應將二者區分開來,更不能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3.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缺乏預防機制
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重矯治、輕預防”的現象。不少家長和幼教工作者等幼兒出現了心理問題才重視,有些幼兒園心理健康工作重心放在對有心理健康問題幼兒的矯治上,甚至部分幼兒園存在矯枉過正現象,將成長過程中的一般問題視為心理問題,關注過度反而造成不良后果。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應該是促進發展和積極預防,應該面向全體幼兒開展,而非僅僅關注出現了心理問題的孩子。幼兒園要建立健全相關機制體制,積極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幼兒心理素質,增進幼兒心理健康水平,預防心理問題發生。
4.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的專業素養直接影響著教育的實施效果。然而,目前不少幼兒園由普通保教人員兼任幼兒心理健康老師,承擔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幼兒教師來說,在較短的時間里學習、掌握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并在缺乏實踐經驗的情況下,很快投入應用,是一件頗有難度的事。師資力量的缺乏,使得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僅僅流于形式。總之,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對較晚,同時心理咨詢專業技能和經驗需要在實踐中長時間積累,因此,目前幼兒園具有心理學相關專業技能的師資非常缺乏,保教老師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3]。
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的策略
1.在思想上,加強重視
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不僅針對個體生理發展而言,更指心理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幼兒園普遍重視智力開發,注重衛生保健,把保育與教育割裂開來,缺乏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關注。在現實生活中,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比如幼兒會出現情緒問題、認知問題、社會性發展問題等。由于重視不足,把幼兒的心理問題歸為成長的必然,缺乏及時干預,往往會錯過最佳矯正時機,是不利于幼兒身心發展的。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應加強引導和宣傳,使家長、幼教工作者及社會各界從思想上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在行動上,注重落實
幼兒園應在實際工作中切實推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同時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保障和條件。首先,可從政策上進一步明確新綱要中對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實施辦法,為全面加強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指導。其次,可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活動課,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豐富幼兒必要的經驗和初步知識,有針對性地預防和解決心理問題。[4]專門活動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都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性。再次,可效仿大中小學的經驗,每個幼兒園配備一定比例的心理咨詢師,開設心理咨詢室,為幼兒心理健康設立一道防線和保障。心理咨詢與輔導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專業訓練的教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可以為幼兒提供專業指導和幫助。
3.在途經上,多方位滲透
在五大領域活動和一日生活中的滲透教育,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和重要途徑。除開設專門心理健康課程外,在不同活動中要重視促進幼兒認知的發展、情緒情感的培養、意志的鍛煉。科學安排與組織一日生活,不僅有利于幼兒形成相對穩定的生活秩序,還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都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機會,對幼兒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于各類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是重要和基本的途徑。因此,要樹立宏觀課程觀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有機整體,統一于幼兒園各類活動體系的設計和實施中。
4.在方法上,重視個體差異
幼兒不僅在生理發展上存在個體差異,在心理發展的各個方面也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幼兒在認知、情緒情感、氣質和性格等方面,存在發展水平、發展速度的不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面向全體幼兒,同時也應重視個體差異,對有需要的幼兒開展個別心理輔導。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可能導致個別幼兒產生一些心理問題,例如多動癥、恐懼癥、攻擊傾向、過度依賴、社會退縮等。這些心理問題要及早發現和識別,并由專業人士運用專門的心理咨詢和矯治技術對其進行輔導,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使幼兒恢復心理健康。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可忽視個別需要幫助的幼兒,要給予適當的關注,并進行個別輔導。
三、結語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健康不僅僅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學前教育保教結合的重要課題。在這個領域,從宏觀政策制定到具體工作開展,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在推進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春莉,徐曉涵.3-6歲幼兒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06).
[2]許海英.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園合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06).
[3]張婕.一項國際性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上海的實施效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04).
[4]魏勇.剛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培養淺論[J].學前教育研究.2005(11).
作者簡介:宮靜(1984-),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心理與教育、教育經濟與管理,現為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