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佳玲 余麗容
摘要:通過查找文獻,收集整理了關于復雜性的相關概念和特征及我國教育部發布的“一校一拳”教學改革的文件,借鑒上海中小學武術改革探索過程中的經驗,論述武術教育系統的復雜性;并通過對武術教育系統復雜性的分析,闡述武術教育思維方式進行復雜性轉變的必要性。規避武術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教什么、如何教、誰來教)及現代武術的目地,達到改善青少年體質下降的狀態,促進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全,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復雜性系統 復雜性思維 武術教育 教學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 4-0077-02
20世紀八十年代,復雜性科學的興起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科學范式的大變革。體育教學研究引入復雜性思維是一個新的機遇與挑戰復雜性科學在此種情景下產生。復雜性科學的出現致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由簡單性思維向復雜性思維的轉化。邱丕相教授認為武術教育,不僅僅指武術教學,它也指通過武術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從身體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受到教育塑造。[1]
1
復雜性相關概述
1.1 復雜性
“復雜性”一詞不是人們通常理解的雜亂、混亂或無序等,而是指復雜系統的復雜性,它是復雜科學的首要概念。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賽思,勞埃德提供了一份關于復雜性定義的清單(其統計并不完全)共有四十五種之多,法國當代思想家埃德加,莫蘭認為,迄今為止,復雜性確實還是一個空泛的、模糊的概念,這掩藏著我們對它加以確定和定義的無能。[2]我國開始對復雜性科學的研究始于錢學森等學者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理論,其基本觀點認為:對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一些極其復雜的事物,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可以用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來描述,解決這類問題應考慮從定量到定性的集成體系。[3]習吳彤把復雜性界定為運動、結構和邊界等復雜性,并系統地提出復雜性中自組織哲學問題:[4]苗東升則認為復雜性是一個明確域內事物或系統所表現出的多樣性、差異性、層次性固有的內涵。[5]但是絕大多數關于復雜性的概念,都表達了這樣的共識:復雜性表現為一種眾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狀態:復雜性即“交織在一起的東西”:復雜性表達了一種不可還原的特征。[6]
1.2 簡單性思維與復雜性思維
簡單性思維對教學的影響在于我們關注的是簡單一致,容易輕視了其內在的個性和復雜。復雜性思維卻以非線性、整體性、不可還原性等作為事物的主要特征考察教學,揭示了體育教學本來的內在復雜性。[7]復雜性思維不是不要簡化的思維,更不是故意把事情復雜化的思維,復雜性思維是以新角度、新科學方法和工具為基礎的對外在復雜性和內稟復雜性的簡化描述,是保留事情真正的非線性性質的簡化思維。[8]
1.3 復雜性思維的主要特點
1.3.1非線性
自然界的物質活動與人類社會的精神活動是由許多變量構成的復雜的動力結構,事物的運動是多因素的、多向建構的過程。[9]
1.3.2整體性
復雜性思維的觀點認為,一個事物的各因素雖然具有不同的作用,但它們都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1.3.3不可還原性
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我們無法把各要素的復雜而非簡單的相互作用進行一一的還原。
2 復雜性思維視角下的武術教學
2.1 武術教學
青少年時期是形成正確人生觀的重要時期。近年來對青少年進行的體質測試指標顯示,其身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這個問題引起了社會相關管理部門和培養單位的高度重視,提高青少年體質勢在必行。為了促進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塑造一代體魄強健的青少年,教育部體衛藝司于2012年醞釀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事宜。該聯盟計劃組建由大學牽頭、大學與中小學聯動發展的工作平臺,以推進中小學體育課改革。[10]在新的時代需要體育教學研究人員去探求不一樣的教學方法。所以以復雜性思維來思考武術在學校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武術教學中的非線性
體育教學是落實學校體育目的,完成學校教學任務的基本途徑,其實施過程和效果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條件以及教學目標等多個要素結合而組成,在實際的武術教學過程中,通常以教師教習技術動作為主,簡單性思維對武術教學的影響在于老師注重簡單一致,而學生的身體機能、柔韌、力量、速度、協調能力各項身體素質不相同,其結果是復雜的生命個體即學生的思維被壓抑。在學習的過程中磨滅了學生的自主創造性。所以,只有依靠教師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和潛能,才有可能使“因材施教”落實在具體的武術教學實踐中。
2.3 武術教學的整體性
從某種意義來講,我國的現代學校武術教育基本沿用了西化的教學模式。表現為注重技術的傳授而忽視傳統文化與禮儀的教育,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彬彬有禮的學生,而不是做作的人。其整體性不僅包括教學內容的完整性,還包括學習過程中的整體性和連續性。教學內容要包括禮的教育、武術的歷史文化及分類等等。其教學的連續性可以采用專項化教學,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武術教學內容。教師必須進行多學科的協同教學,由相關學科中的優秀教師組成一個教學組。從始至終,一定要體現武術的禮儀教育,真正從教學過渡到教育。
2.4 不可還原論
還原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過于分解,忽視了系統的整體性:二是用部分來說明整體,忽視了各部分間復雜的關系。每一位學生的基礎不一樣,不能用同樣的要求對待他們。實際上是對整體的、過程的、復雜的體育課堂教學的一種抽象的切割,使其喪失了原有部分關系和屬性。[11]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體驗武術運動的樂趣,過于固定的操作程序會使學生缺乏興趣和激情。一旦拆分過度,學生對武術課失去興趣就很難挽回。
參考文獻:
[1]楊曉東.北京市中小學武術教育與武術文化傳承的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3.
[2]王耀東.略論簡單性思維與復雜性思維[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2):50-52.
[3]熊和平.復雜性思維與我國教學理論的創新[J].課程,教材,教法,2005(02):20-26.
[4]吳 彤.略論認識論意義的復雜性[J].哲學研究,2002(05):58-63.
[5]苗東升.論復雜性[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06):87-92.96.
[6]吳 彤.復雜性范式的興起[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06):20-24.
[7]王登岳.復雜性思維體育教學[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16):363.
[8]吳 彤.復雜性范式的興起[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06):20-24.
[9]鄭確輝.論復雜性思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J].理論月刊,2008(10):185-188.
[10]趙光圣,戴國斌.我國學校武術教育現實困境與改革路徑選擇——寫在“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盟”成立之際[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4(01):84-88.
[11]馬衛平.復雜性思維視野中的體育研究——對我國體育研究中的思維方式之反思[J].體育科學,2007(01):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