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薰,楊秀英,陶 敏
(重慶市巴南區中醫院肛腸科 401320)
痔是最常見的肛腸疾病,排便困難為痔手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臨床護理中的難題之一,其原因主要包括術后肛周水腫、切口疼痛導致患者畏懼排便及飲食結構不良等[1]。目前對痔手術后排便困難多采取內服中西藥瀉劑、直腸栓劑、灌腸劑、潤腸劑等方法,這些方法往往形成藥物性依賴,而排便困難的情況卻未得到根本性解決[2]。排便困難常引起患者焦慮、疼痛加重,也可能導致傷口反復出血,如此惡性循環,直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延長住院時間,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精神負擔,也增加了經濟負擔[3]。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科對144例痔手術后住院患者實施耳穴埋豆聯合灸天樞等穴,以改善其術后排便困難,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肛腸科痔手術后住院患者287例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的痔手術后住院患者,住院時間7 d以上;(2)自愿接受耳穴埋豆聯合艾灸天樞等穴位的治療。排除標準:(1)手術前習慣性便秘的患者;(2)術后禁食患者;(3)無法配合治療的患者;(4)術后48 h內已經排便的患者,耳部缺損、皮膚損傷不適合耳穴埋豆和艾灸的患者只可分入對照組。將納入標準的287例患者分為對照組(n=143)和治療組(n=144)。對照組:男48例,女95例,平均年齡(45.00±12.00)歲,平均住院時間(16.30±5.30)d;治療組:男46例,女98例,平均年齡(46.80±13.00)歲,平均住院時間(13.20±3.10)d。兩組患者手術麻醉方式均采用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術后均給予止血、抗感染、補液治療。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1)對照組:按照中醫護理常規施護。①生活起居護理,保持肛門及會陰部清潔,便后坐浴,中藥熏洗;②飲食護理,鼓勵患者多飲水,多食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忌煙、酒、辛辣等刺激之品;③情志護理,疏導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療;④用藥護理,遵醫囑準確給藥,注意觀察用藥后的反應。保護患者隱私、維護患者尊嚴、進行有效的護患溝通等。其中用藥另外予以龍膽瀉肝湯每天1劑,分早、中、晚3次等量溫服。(2)治療組:除給予對照組的一般護理干預措施外,加用耳穴埋豆于便秘點、大腸、直腸、神門、心、交感、內分泌等穴位,聯合艾灸天樞、大腸腧、神闕穴。手術當天即進行耳穴埋豆,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臥位,耳部用75%乙醇消毒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血管鉗將黏有王不留行的膠布貼在上述耳穴部位[4],用拇指、食指與耳前耳后捻壓,手法由輕到重;此后每天用手逐個穴位按壓4次,每穴按壓1~2 min至耳部有熱度為宜,患者有酸、脹、痛感,力度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度,每隔3天換對側耳穴埋豆。術后前2 d取神闕、氣海、關元穴進行艾灸以防治尿潴留。術后第3 d起取天樞、大腸腧、神厥穴進行艾灸,具體操作如下,患者取平臥位,將點燃的艾條置于艾灸盒里面的艾灸孔中,固定艾條使其不會松動,調整好高度,避免艾灸過程中燙傷患者;蓋上艾灸盒的蓋子;將艾灸盒放置在穴位上方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項,每天兩次,每次15~20 min;施灸過程中,加強巡視并及時調整灸條高度。
1.2.2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痔療效標準參照2012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痔的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為癥狀消失,痔消失;好轉為癥狀改善,痔縮小;未愈為癥狀、體征均無變化[5]。(2)排便情況:排便困難的診斷參照2012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便秘的診斷標準和羅馬Ⅲ標準[6],治愈為2 d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短期不復發;好轉為3 d以內排便,便質轉潤,排便欠暢;未愈為癥狀無改善。排便情況的記錄包括術后首次排便的時間、性狀、量,以及術后7 d內的排便頻率、性狀、量。(3)患者焦慮情況:本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時了解患者心理,掌握患者有無焦慮情緒,排除焦慮對患者便秘的影響,課題組成員采用SAS進行調查,分別統計患者術后當天及第3、7天的SAS評分。低于50分者為正常,50~60分為輕度焦慮,>60~70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4)住院時間:按照本科自行設計的患者病情登記本記錄患者相關資料,包括入院日期、手術日期、手術名稱、麻醉方式、中醫特色治療護理項目、療效、排便情況、疼痛治療、出院日期等。總有效率計算公式如下:
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4.83%、84.0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a:P<0.05,與對照組比較
2.2兩組患者排便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排便情況改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排便情況比較[n(%)]
a:P<0.05,與對照組比較
2.3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 與術后當天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第3、7天SAS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但兩組患者術后3次S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AS評分比較分)
a:P<0.05,與同組術后當天比較
2.4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比較 對照組、治療組術后至出院的時間分別為(16.30±5.30)、(13.20±3.10)d,治療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尿潴留與疼痛和出血是痔手術后前期最常見的三大并發癥,但在痔手術48 h以后,患者隨著進食而產生大便,又顧慮手術傷口疼痛和出血克制排便,再加上一直臥床使腸蠕動減弱,大便排出困難成為患者最主要的護理問題。目前痔手術后排便困難、焦慮非常常見,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方法,尋找成本低廉、有效防治痔手術后排便困難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本研究采用耳穴埋豆聯合灸天樞等穴有效地改善了痔手術后患者的排便困難,解決了患者的痛苦,且可縮短康復時間,提高療效,具有廣泛的社會效益。
耳穴埋豆是在耳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保健方法,具有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的優點,已經有大量文獻詳細闡述了耳穴埋豆在治療便秘、尿潴留方面的功效。多數文獻講述了耳穴埋豆聯合穴位按壓治療痔手術后排便困難[2,7-10],卻少有涉及耳穴埋豆聯合艾灸穴位改善痔手術后排便困難的護理研究?!夺t學入門》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11]。艾灸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的中醫特色治療技術,患者認知度、接受度高,能夠堅持,易于推廣[12]。艾灸有無創傷、無痛苦,效果良好,方便易行,成本低廉等優點[13]。而針灸和按摩穴位對操作者的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因此,艾灸更易在基層醫院廣泛開展。本科室一直采用艾葉制成的艾條灸神闕、氣海、關元穴預防和治療患者痔手術后尿潴留,效果明顯。
通過耳穴埋豆聯合艾灸天樞等穴位的治療組與中醫護理常規施護的對照組比較,結果顯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陳美[14]報道其治療組采用耳穴埋豆聯合穴位按壓,其痔經治療護理后有效率為82.50%,便秘療效為90.00%,約低于本研究結果(相應為84.03%和90.97%),除治療護理措施有不同外,所獲得樣本量本身偏小可能亦存在一定的關系。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大,說明耳穴埋豆聯合艾灸天樞等穴位的治療護理具有提高臨床療效、促進有效排便、降低術后焦慮、減少住院時間及成本低廉的優勢,顯示出其具有良好的臨床護理方面的應用前景。
通過對耳穴埋豆聯合灸天樞等穴改善痔手術后排便困難的護理課題研究,作者得到以下結論:采用耳穴埋豆于便秘點、大腸、直腸、神門、心、交感、內分泌等穴位聯合艾灸天樞、大腸腧、神闕穴能明顯改善痔手術后患者排便困難的情況。穴位選擇:穴位的選擇對治療痔術后焦慮、排便困難至關重要。穴位選擇根據古籍經典、國內外報道和本科室前期臨床觀察結果綜合選取。神門、心可鎮靜寧心而安神;內分泌穴疏肝理氣;交感穴有調節植物神經的功效;便秘點、大腸、直腸具有順氣通腹排便之功。故耳穴埋豆取上述穴位。天樞穴能疏通大腸腑氣,理氣行滯,使津生而便通;大腸腧主津司傳導,補氣疏理腹中氣機;神闕穴布五臟六腑,內走臟腑經絡,氣通百
脈,使百脈和暢,毛竅通達。故艾灸選取天樞、大腸腧和神闕穴。
綜上所述,耳穴埋豆及艾灸適用于痔手術后患者預防和治療排便困難。本科室也將對痔手術后患者堅持運用這兩種無創傷、無痛苦、無不良反應的中醫操作,以提高護理人員對痔手術后患者排便緊張導致排便困難的認知度和重視度,減少排便緊張、恐懼感的發生,增進患者的舒適度,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的康復。
[1]王玥,李從聰,呂智,等.PPH治療混合痔的圍術期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3):210-211.
[2]張乃麗,曹靜.耳穴埋豆聯合穴位按壓緩解痔術后排便困難的臨床護理研究[J].河北中醫,2011,33(2):298-299.
[3]鄭雙.肛腸病患者術后排便困難的循證護理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204-205.
[4]王慶全,陳豫,朱蕾,等.耳穴壓豆聯合硫酸嗎啡緩釋片治療癌痛6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16,25(4):18-19.
[5]梁文杰,方朝義,沈莉,等.實驗診斷學在現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應用分析[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1,26(2):47-48.
[7]白麗.護理干預聯合耳穴壓豆預防痔瘡術后便秘的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5,33(1):181-182.
[8]楊珠英,張旭玲.耳穴埋豆法減輕混合痔術后疼痛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2011,31(5):504-505.
[9]高曉玲,劉梅珍.耳穴埋豆緩解混合痔術后創面疼痛的療效[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54-155.
[10]杜媛,郭秀君,吳瓊,等.耳穴壓豆結合中藥熏洗坐浴對痔病術后排尿困難患者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9):857-858.
[11]陳煦.艾灸法對兒童防病保健的作用[J].中國民間療法,2013,21(9):51.
[12]曹英芳,黃小玲,周美容,等.中醫護理技術之艾灸的臨床應用概述[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24):148-149.
[13]何志群,劉桂英,李杏慈,等.耳穴壓豆聯合圍術期心理護理干預剖宮產術后疼痛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7,33(4):60-62.
[14]陳美.耳穴壓豆聯合穴位按壓緩解混合痔術后排便困難的護理觀察[J].當代護士旬刊,2015(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