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琳
[摘要]現在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滲透了以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領域也不例外。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促使教育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新的教育觀念應運而生,各學科與信息技術實現了有效整合。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優化音樂課堂,轉變以往古板的音樂教學形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多媒體;學科整合;優化教學
為了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廣大教師普遍采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在音樂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音樂教學,使抽象的樂理知識變得直觀形象,靜態的音符化為靈動的聲音,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引情激趣,營造氛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接受知識。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為學生創造活潑、逼真的教學情境,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豐富他們的音樂審美體驗。如在教唱《小企鵝》這首歌時,由于大多數學生沒有見過企鵝,想讓他們了解歌曲的音樂情景,可以將歌曲和企鵝的形象做成課件,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學生聽音樂,觀看視頻畫面。憨態可掬的企鵝和南極冰川,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良好的視聽情境使學生快速進入求知狀態,激起學習的興趣。當學會唱歌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附件”的“錄音機”功能,學生唱,教師錄音,然后再播放,讓學生盡情享受學習音樂的樂趣。
二、直觀形象,突破難點
音樂教學策略的運用,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學習規律并結合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來選擇,利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教育心理學認為,動態刺激遠大于靜態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材等教學資料是以靜態形式存在的,教師不妨通過多媒體技術,將靜態的內容動態化,賦予其多變的靈動性,如用自定義動畫來演示,使文字、圖形縮放和移動,顏色發生變化,豐富學生的感官認識,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學《小烏鴉愛媽媽》時,為了讓聲音和諧,可以將高低兩聲部用不同顏色標出,出示在投影上,用“音頻解霸”分別錄制兩個聲部的伴奏,提高教學效率。樂理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務必掌握的基礎課程,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課件,展現知識構成的經過,讓學生了解全音符、半音符、四分音符及八音符的持續時間和意義,這樣,學生通過眼看、耳聽、心記,自然建立起來音符的概念,記憶也會更加牢固。
三、優化教學,擴充內容
教學工作是一項繁雜的信息交流活動,借助多媒體的幫助,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如以往的音樂欣賞教學,教師一般都通過錄音機播放歌曲,既費時,效果也不好。有了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在電腦上進行音樂剪輯,使瑣碎的工作簡單輕松,效果也更好。如教學《豐收鑼鼓》第一樂段主題時,先利用原來的速度播放,學生感受到的是人們敲鑼打鼓、歡慶收獲的快樂場景;第二次減慢速度,聽后學生覺察到歡快、喜慶的激情沒有了,樂曲變得雜亂無章,從而在對比中體會到音樂速度的重要性。《森吉德瑪》這首曲子是由多種樂器演奏的,在欣賞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樂曲中都出現了哪些樂器。每出現一種樂器,屏幕上就相應地出現該種樂器,既讓學生欣賞了樂曲,又認識了樂器,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四、視聽共鳴,加深理解
音樂教學中的樂曲欣賞對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審美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只有更多、更深入地接觸音樂作品,才能較快地提高音樂鑒賞力和表現力。
在樂曲賞識教學中,使用多媒體不僅僅能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樂趣,而且能拓寬學生聯想的空間。如在欣賞《龜兔賽跑》這個音樂童話時,運用多媒體的圖像、視頻功能向學生講解單簧管、大管兩種樂器的特點,再用音頻聽單簧和大管吹奏音樂,如此能讓學生對單簧管和大管的音樂及形狀有初步的認識,進而用這兩種不同的樂器表現小兔子和烏龜的音樂形象。
五、設計情景,領會情感
低年級的學生大都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主動、模仿的心理強。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動畫、律動、繪畫、剪貼、游戲、情景表演等直觀欣賞教學,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開發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音樂中蘊含的情感。如在欣賞《小青蛙》時,制作相關的幻燈片,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在屏幕上相繼出現:美麗的月色下,小青蛙在荷葉上跳,捉昆蟲;勇敢地面對暴風雨的侵襲;風雨停了,在公雞的啼叫聲中太陽升起來,小青蛙繼續在湖面上勞動。借助多媒體創設的意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架起心靈與音樂的橋梁。
六、運用課件,培養創作能力
音樂教學綜合性很強,教學內容多樣性,教學方法也很靈活,使音樂教學與信息技術教育有效的整合,把課本知識延伸到課外,拓寬音樂教學的空間。音樂教材中的綜合訓練,在低年級就安排了給空白小節填節奏、填音符的訓練;中高年級則安排了聽節奏寫旋律,或看音符寫旋律。這些訓練,學生做起來就像做數學題一樣難于下手。為了使學生輕松地學會,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獲,我依據他們的具體情況設計成“寫作”課,課件中先蹦出一個“音樂大師”說話:只要你們把音符用鼠標點到我的臉上,無論多少,我馬上就能準確地演唱給你們聽,由學生自由點擊音符,然后點開始,這就是你們創作的旋律。教師作好引導作用:你們是想“大師”用快速還是用慢速演奏呢?依據情節討論歌曲演奏的快慢。最后告訴學生書寫格式、拍號、速度、情緒,要求寫在樂譜的左上角,曲作者和詞作者名字則寫在右上角,并為歌曲起名。在“大師”的伴奏下,全體學生演唱排練并錄下來,再讓學生來欣賞自己作詞、作曲和演唱的樂曲。多媒體不僅輔助解決了教學中的難點,還實現了課堂同享教學視聽一體化,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七、借助網絡,整合音樂教學
互聯網的普及,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為音樂教學開拓了一條更開闊的途徑。如小學音樂教材中有一個主題單元是“過新年“,里面有中國的《小拜年》《龍咚鏘》,還有外國的《平安夜》《新年快樂》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了中國和外國在祝賀新年時的不同藝術風格。尤其是對于外國人過“圣誕節”的風俗,許多學生還不太了解。誰是圣誕老人,圣誕樹是什么樣的……這些都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得到答案。備課前,教師可以從網絡上下載我國南北過年風俗的各種視頻資料,展示一些民間藝術作品,在課前布置作業:上網收集南北方不同的新年習俗,課上進行自主交流,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在樂曲欣賞課欣賞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時,由于學生知識儲備少,對國外音樂家的作品并不了解,此時,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味地灌輸,很難滿足學生的探知欲,如果利用網絡來搜集莫扎特的生平事跡、作品創作背景、典故等,通過多媒體一一展現,學生在欣賞歌曲的同時,了解了奧地利,認識了莫扎特,知道了他成功之路,從而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同時,作曲家的學習精神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現代化的全面普及,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育中還將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其優越性也將得到更充分的表現。但是,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它只能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方式。為此,教師應該把現代教育手段與引導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結合,多種教學形式相輔相成,才會體現其強大的效果,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蔡志略.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黑河教育,2016,(11).
[2]楊晗譽.多媒體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09).
[3]葉勤峰.巧用電教媒體優化音樂課堂[J].兒童音樂,2001,(04).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