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芹
[摘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要比傳授給學生知識重要得多。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五環節”教學模式。“五環節”即學生分組,明確分工;師生備課,精心準備;學生講課,成果展示;質疑解疑,深入探究;學生評價,查缺補漏。
[關鍵詞] “五環節”;質疑解疑;探究;創新;高效
在近三十年的教學實踐中,我不斷摸索和創新,總結出小組協作“五環節”教學模式, 即“學生分組——師生備課——學生講課——質疑解疑——學生評價”,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學生分組,明確分工
首先,根據班情和學情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每組5~7人,分別由優秀生、中等生和潛能生組成,每組設有組長,這樣分組的好處是便于學生互幫互學,以強帶弱。其次,由組長全權負責,做好小組成員的細致分工,為開展合作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二、師生備課,精心準備
一是教師備課。“不打無準備之仗”,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提高課堂效率,在備課上要狠下功夫。1.依據《課標》精心備課。認真研讀《課標》,吃透《課標》精神;立足教材,鉆研教材,挖掘教材,做到教學內容豐厚充實;分析學情,按照學情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力求課堂教學完美、高效。例如,復分解反應必須有氣體、沉淀或水生成和離子共存是初中化學學習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學起來很困難。在學習之前,我就讓組長和組員先寫化學方程式,然后自己通過對比發現規律。如NaOH和鹽酸反應都有H2O生成,生成H2O的離子是H+、OH-,于是得出H+和OH-不能在溶液中共存;鹽酸和AgNO3反應有沉淀生成,硫酸和BaCl2反應也有沉淀生成,也就是能生成沉淀的離子在溶液中也不能共存。又如,Ag+和Cl-、Ba2+和SO42-、Ca2+和CO32-、CO32-鹽和酸反應有氣體生成,銨鹽和堿反應也有氣體生成,由此,可以推導出H+和HCO-、NH4+和OH-、H+和CO32-也不共存。可以得知,只要酸堿鹽之間反應生成物有H2O、氣體、沉淀的離子,它們都是不共存的。因為課前有了這樣的預習準備,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課堂教學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2.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備課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情景、問題、探究點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教法的確立以學生的學法為基礎,讓學生有自主活動的空間。例如,在講解化學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時,復分解反應一節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我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從現有的教學資源和現狀出發,精心確立教學方法,讓教學內容走近生活,這就大大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3.關注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過程是學生的活動過程,我以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會認知、學會合作,而且從學生的視角去審視教材,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計問題,盡可能地適應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并對教材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尋找教材內容與生活的結合點,做到教學內容生活化。例如,在解決有關干燥劑的問題時,我設計出問題的討論點,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而我僅以組織者的身份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和思考。如濃硫酸能干燥NH3,這是一個值得探究和討論的問題:NH3溶于水形成氨水,呈堿性,濃HSO4呈酸性,氨氣是堿性氣體,酸堿發生中和反應;濃HSO4干燥NH3 ,不僅得不到NH3 ,而且發生了反應。一系列的探究點設計完之后,我讓學生討論:NaOH能干燥CO2嗎?進一步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和學習,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實施集體備課,做到取長補短。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在備課中也很難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個人備課后,我經常與同組的教師一起備課,找出不足之處,通過學習同行教師們的成功經驗來完善我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里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是學生備課。學生備課也是我上好每一節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上課之前,我會把學習任務布置給組長,讓組長與組員進行溝通,合理分配任務。組員領到任務后都積極準備,通過上網查詢、相互交流等不同的方式,準備好學習的有關資料。通過備課這一環節,學生的組織能力得到了鍛煉,養成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提高了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了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
三、學生講課,成果展示
在學生成果展示這一環節中,我把課堂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我扮演的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的角色,起到穿針引線、溝通點撥的作用,針對學生的易錯點提出問題,并重點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而學生在這一環節中的角色卻是展示者、探究者、評價者,是課堂的主角。通過組內協作、環節設計、語言表達,學生都能體會到“從學會到講出來”是一個很不簡單的自我提升過程。例如,學習酸和堿一章時,我先要求組內成員對所學內容做好充分預習,整理出學習提綱,制成課件,然后由我認定內容的合理性,并讓組員A展示常見酸、堿的物理性質等基礎知識,找學生以填空的形式完成相關練習并給予糾正,讓組員B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常見酸和堿的用途,讓組員C和組員D分別展示常見酸和堿的化學性質,主要采取聽寫化學方程式的形式完成,讓組員E總結酸堿中和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最后由組長補充,教師總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又高效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
四、質疑解疑,深入探究
質疑解疑教學環節,是師生進行深入探究并解決疑點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學生講課時,遇到多數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講課學生可能也解答不了,這就需要小組內的其他同學密切配合,先進行組內救助,共同探究,如果也解決不了,就需要向組外求助,在全班同學中共同討論解決。例如,在教學鹽酸一節時,鹽酸、硫酸、硝酸溶液顯酸性,NaOH、Ca(OH)2溶液顯堿性,于是就有學生提出顯酸性的物質一定是酸,顯堿性的物質一定是堿。這是一個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和拓展的好機會,我帶領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經過一輪接一輪的激烈討論,學生得出結論:酸性溶液包括酸溶液也包括一些鹽溶液,堿性溶液包括堿溶液還包括一些鹽溶液。通過對問題的探討,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質疑解疑環節中,學生們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他們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每每弄清楚一個問題,往往高興得手舞足蹈,很有成就感。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班級是一個團結的大家庭,在有困難的時候大家都要伸出援助之手,相互幫助。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在學習的過程中,每當學生解決一個問題、弄懂一個疑問時,教師都要給予適當鼓勵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每個學生講完課,我都帶領同學們為其熱烈鼓掌,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件樂事,學習并快樂著。
五、學生評價,查缺補漏
在課堂教學中,要建立學生評價機制。評價包括學生的自評和學生之間的互評。互評是讓學生相互評價每個人的備課情況、講課情況、小組配合情況等,然后由組長匯總,對每一個組員的表現做出評價,最后由教師進行總評。這樣學生既能相互發現問題與不足,及時查漏補缺,互相提高,又能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評價能力,還能讓學生懂得沒有優秀的個人只有優秀的團隊、眾人拾柴才會火焰高的道理。
總之,作為教師不要總以為學生什么都不會,不敢放手,不信任他們,什么事都要親歷親為,越俎代庖,這樣不僅教師累,學生也不買賬。為師者要學會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嘗試,要學會放手,只有放手,我們的學生也才會變得更自信、更自立、更優秀!
參考文獻:
[1]鄭新蓉.現代教育教學應體現的教育價值觀[J].學科教育,1999,(1).
[2]李志輝.初中化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探討[J].數理化學習,2012,(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