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彧翰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類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骨科2013年1月—2017年9月60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患者,其中11例為背側型,3例為掌側型,19例為劈裂性,21例為塌陷型,6例為塌陷伴劈裂型。42例患者的骨折存在移位現象,18例患者未存在移位現象。在所有存在移位現象患者中共有37例患者予以手術復位治療,其余患者予以非手術治療治療。觀察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骨折愈合時間與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 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4年的隨訪,患者的骨折情況較好,其中出現3例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創傷性腕關節炎,并且有1例患者因類型為塌陷伴劈裂治療效果不滿意;未存在移位現象的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明顯高于存在移位現象患者;塌陷型與塌陷伴劈裂型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為44.44%,明顯低于其他類型的75.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60, P<0.05);手術治療組與非手術組的骨折愈合優良率分別為86.49%與69.5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538,P>0.05)。結論 不同類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治療具有不同效果,塌陷型與塌陷伴劈裂型不僅是最嚴重類型,同時也是引起患者不良反應的主要類型,進而延緩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
[關鍵詞] 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02(c)-0049-03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e-punch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
HUANG Yu-han
Orthopedic Surgery, Haicang Hospital,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types of Die-punc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i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rom January 2013 to September 2017 of 60 cases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in patients with Die-punch, including 11 cases of dorsal type, 3 cases of palmar type, 19 cases were split, 21 case were collapse type,and 6case were collapes with cleft. Patients with type 42 fracture patients with fracture displacement phenomenon of collapse, 18 patients did not exist in the translocation phenomenon. All existing shift phenomenon of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37 patients received surgery reduction treatment, the rest of the patients to be non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of surgery. The excellent rate of healing fractures, fracture healing and adverse reaction time. Results After the operation for a period of four years of follow-up of patients, patients with better fracture, including 3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mainly for traumatic arthritis, and 1 patients with type with fracturing treatment is not satisfactory collapse; shift phenomenon did not exist in patients with fracture healing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xisting shift patients; collapse and collapse with split type of patients with fracture healing was 44.44%,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other 75.76% types,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6.160,P<0.05); excellent healing rate of surgical treatment group and non operation group were 86.49% and 69.57% of the fracture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2.538, P>0.05).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Die-punch have different effects, collapse type with the splitting and collapse type is not only the most serious type, but also caused the main type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and patients with delayed fracture healing time.
[Key words] Distal radius; Die-punch fracture; Therapeutic effect
Die-punch骨折是橈骨遠端的關節內骨折,同時伴有月骨陷窩背側表面的壓迫癥狀,又被稱之為“模具沖壓骨折”,由于受力大小與性質的不同,加之受傷部位的而不同,該種骨折疾病將會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類型,將會對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不良影響[1]。若患者未予以及時有效的處理,則將會發生移位現象,將會使患者承受額外病痛。依據患者的受傷類型、部位與自身意愿,臨床中多使用手術與保守治療等兩種方法進行治療[2]。該文將重點探討該院骨科2013年1月—2017年9月60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組病例方便選擇60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患者,男39例,女21例,年齡為37~49歲,平均年齡為(42.3±5.2)歲,受傷原因如下:36例患者為摔傷,11例患者為墜落傷,7例患者撞擊傷,6例患者為交通傷。患者入院后均進行CT掃描檢查,骨折類型如下:中11例為背側型,3例為掌側型,19例為劈裂性,21例為塌陷型,6例為塌陷伴劈裂型;42例患者的骨折存在移位現象,18例患者未存在移位現象,其中11例患者合并有橈尺遠側關節分離癥狀,7例患者合并尺骨莖突骨折現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臨床診斷癥狀;②未出現其他方面的骨折現象。排除標準:①不同意該次研究目的與方法的患者;②患有其他嚴重合并癥不宜進行手術患者。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37例患者予以手術復位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先對患者予以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對于背側型患者而言,需要在患者的背部建立通路,對于掌側型、塌陷型、劈裂型與塌陷伴劈裂型患而言,需要在患者的掌側建立通路,對上述患者均予暴露骨折端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后使用克氏針或者鎖定接骨板進行固定或者。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對塌陷型患者而言,需要撬撥復位,同時還需要植入自體骨或額外的骨替代品進行支撐;對劈裂型患者而言,需要進行加壓固定。其余患者予以非手術治療,即手法復位并石膏外固定。
1.3 觀察指標
骨折愈合優良率、骨折愈合時間與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評判標準:愈合優秀為27~30分,6周左右愈合并且可自由活動;愈合良好為20~26分,8周左右愈合并可進行一定程度的自由活動;愈合一般為10~19分,3個月左右愈合;愈合較差為9分以下,骨折處無法愈合并且無法進行活動;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手指麻木、骨不連、內固定斷裂與創傷性腕關節炎等。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的愈合時間與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4年的隨訪,患者的骨折情況較好,其中出現3例不良反應,占比為5.00%,主要表現為創傷性腕關節炎;患者的平均愈合時間為(5.8±1.3)周,見表1、表2。
2.2 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比較
未存在移位現象的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明顯高于存在移位現象患者,塌陷型與塌陷伴劈裂型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明顯低于其他類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治療組與非手術組的骨折愈合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表5。
3 討論
腕關節使人體最為重要的關節之一,主要原因在于腕關節是全身活動率最高的關節之一,當患者的腕關節骨折后將會對患者的自由活動造成較大影響,因此為避免不良現象的發生,即便是微小的塌陷骨折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3]。以往在臨床中諸多醫生并未主張采取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主要原因在于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范圍較小,并且橈骨遠端具有完整性,因此采取保守治療便可使患者的骨折處良好的愈合[4]。然而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觀念意識的不斷提升,通過使用CT掃描發現,部分患者的骨折存在移位的不良現象,并且骨折周圍的組織存在一定的黏連現象,若單純的使用保守治療,則無法有效的恢復腕關節的平整,并且還將產生較大的不良反應,對患者造成更為不良影響[5]。正是鑒于上述現象的存在,目前臨床中諸多醫生主張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
對于掌側型與背側型骨折患者而言,即便發生移位,也僅會對小部分關節面造成影響,因此采取手術的方法將會容易使骨折復位[6];對于劈裂型患者而言,若發生移位現象,則將造成內外分離的現象,但是通過相應的擠壓便可使患者的骨折復位。然而對于塌陷型與塌陷伴劈裂型患者而言,由于骨折部位位于腕關節中間部分,如關節面的恢復不能達到解剖,則將對腕關節造成較大的影響,同時還將導致并發癥的出現,因此必須采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7]。
依據該項研究可知,除1例患者類型為塌陷伴劈裂治療效果不滿意,其余患者均獲得了良好的骨折愈合率,并且僅有3例患者發生了創傷性腕關節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僅為5.00%,同時未存在移位現象的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為100.00%明顯高于存在移位現象患者64.29%,塌陷型與塌陷伴劈裂型患者的骨折愈合優良率為44.44%,明顯低于其他類型的75.76%。由于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技術均較為成熟,因而使得兩組患者的愈合率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除此之外,依據該組研究結果還得知,對于不同的類型的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后獲得不同的效果,塌陷型與塌陷伴劈裂型不僅是最嚴重類型,同時也是引起患者不良反應的主要類型,進而延緩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其主要原因在于該種類型的骨折處位于腕關節正中央,并且伴有內外不合的現象,因此不論是采取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的方式都無法獲得良好的效果,同時對于2種分型的患者而言,在基礎治療的方法上需要使用特殊的方法予以鞏固,例如使用克氏針或者鎖定接骨板進行固定或者進行加壓固定;依據殷渠東等人[8]的研究結果可知,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為5~8周,僅3例功能恢復為中,其余均為優或良,無移位型骨折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100.00%,移位型骨折的優良率為91.89%;移位型骨折中,塌陷型和塌陷伴劈裂型骨折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8.00%,其余類型的優良率為100.00%;保守治療組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85.7l%,手術治療組的優良率為97.06%,兩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該院認為不同類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治療具有不同的效果,當患者入院后,醫生需要對患者進行嚴格仔細的檢查,以便明確患者的骨折類型,并依據檢查結果對患者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然而由于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類型較為特殊,因此為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仍需要以手術方法為主。
[參考文獻]
[1] 王古衡,謝仁國,茅天,等.掌側接骨板治療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療效分析[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6,32(3):214-216.
[2] 楊瑩,陳宏偉,李冬成,等.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CT表現及其影像分型[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6,50(11):860-864.
[3] 吳坤虎.不同類型鋼板在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中的療效比較[J].心理醫生,2015,21(17):15-16.
[4] 董宏財.橈骨遠端C型骨折應用兩種不同固定方式治療的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6):111-112.
[5] 應行,潘雄,林道超,等.探討不同類型的鋼板在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治療中的臨床效果[J].浙江創傷外科,2016,21(3):474-475.
[6] 劉建華.不同治療方法對兒童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對照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7,38(4):91-93.
[7] 王古衡,謝仁國,潘張軍,等.不同橈骨遠端骨折分型方法中骨折類型與預后功能的關系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6,18(1):74-78.
[8] 殷渠東,顧三軍,芮永軍,等.不同類型橈骨遠端Die-punch骨折的治療效果分析[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5,31(6):445-447.
(收稿日期:2018-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