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強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了興趣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啟發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應注意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要把興趣培養作為教學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并且要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
一、親其師,信其道
心理學家皮爾遜說過“一個人為得到教師喜歡,這種獎勵的動機是非常重要和有影響力的。”我想一堂為學生們自己所接受所喜歡的老師的課,一定也是有樂趣并值得期待的。
對學生而言,親和有度而不刻板單調的外表,循循善誘而又生動形象的語言,能讓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瞬間神采飛揚;一個肯定的眼神,一番激勵的話語,也能使一個孩子戰勝內心的脆弱和自卑,重拾勇氣和自信……我們只需要拿出一點真切的關愛,就能換取一顆充滿童真的向師之心。課堂是有生命力的,不應只是一味的抽象的知識的傳遞,而應該注入我們真切的呵護與關愛,體現我們的耐心和包容,以最具親和力的教師形象消融師生之間的隔閡,為學生營造一個融洽的學習氛圍,從而奠定師生之間良好感情的基礎。
二、讀書不能“死讀書”、“讀死書”,教書也一樣,不能“教死書”
書本知識是抽象、枯燥的,但教師面對的是天真活潑,充滿好奇心的孩子,教師不能成為書本知識的傳聲筒。之所以給教師人類工程師的美譽,我想除了是對教師教書育人工作的肯定之外,也提醒我們教師工作必須要有創新性。作為教師一定要致力于使學習小課堂變成生活大課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知識于生活中走出,讓學生在貼近生活實際的氛圍中感悟知識的魅力。以小學三年級下冊《統計》單元為例,課本中出現了許多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學生在體檢中測量到的身高、體重;籃球場上兩隊隊員身高的比較;甚至學生喜歡吃的餅干的對比等等。教材的生活化,也就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材,從而使學生在貼近生活的背景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也要盡量援引和學生生活貼近的事例,要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從而在心理上消除與數學的隔膜。
教材在本身編排上就已經處處貼近生活,創造了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體現出知識來源于生活來并服務于生活。只不過我們作為教師要在講課過程中體現這一點,將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同時更要把生活中的樂趣移植于課堂,使枯燥的數學課堂折射出生活的豐富多彩。
在講《三角形的性質》一課時,我先啟發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學生們表現很積極,有的說自行車,有的說籃板上,有的說建筑工地的腳手架……然后我又問到為什么這些地方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其他形狀?學生們都皺著眉頭思考起來。我用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三角形的教具為學生作了演示,通過兩者對比得出“三角形不易變形”這一結論。并指出正是因此,為了安全牢固以上所說的那些地方才做成了三角形,這正是應用了三角形這一性質。
教學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我認為這就好比為抽象的數學知識作了一下包裝,使其以生活化的姿態走向學生,變身為學生易于接受并樂于思考的內容,可以說,豐富多彩的生活正是賦予知識的最生動的外衣。
三、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好得多
學生之間必然會存在差距,但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個性教強,而心理承受能力又較差。我們對學生的各種評價定會影響到其心理的發育。尤其是對待學習紀律較差的學生,是責備、譏諷還是予以鼓勵指導至關重要。這不僅僅因為教師一些帶有刺激性的言行會對其內心造成傷害,更因為其他學生會對老師進行效仿。當老師對某個學生表現出嫌棄厭煩時,學生們也通常會把他作為攻擊目標,認為他是“壞學生”,“老師都不喜歡他”。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如果在占據他生活大部分時間的學校里得不到老師和周圍同學的認可,那么他勢必會對學習、學校產生厭煩抵觸情緒,而且很容易向兩個方面發展:要么變得自卑、壓抑;要么自暴自棄,更加頑劣不改。我想,分數畢竟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更不是我們教學工作的全部意義所在。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更無權剝奪一個孩子快樂的童年以換取我們期待的分數。我想對待這些孩子激勵應多過責罰,要使其樹立信心,有了信心才有了改過的動力和開端。
班上有個孩子作業經常寫不夠,而且很亂,錯誤又多。我在班上嚴厲批評了幾次也不怎么見效,只好和他家長進行了溝通,請家長在家多督促。和家長溝通的第二天,他的作業不僅寫完了而且也工整多了。我上課時在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說“只要他努力我相信他以后的作業會寫得越來越好,你們相信不相信?”“相信”同學們大聲回答,我看到那個學生眼里閃過一絲驚喜,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那堂課,他聽的也很認真。之后我又經常不失時機的對他進行表揚,現在他從聽講到作業都有了相當大的進步,學習成績也有所提高。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英明之處就是要讓學生任何時候都不失掉信心。我覺得,能使每個孩子都樹立信心,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是教師工作中比教學成績更意義深遠的內容。有了自信,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因此,對于班級里的各種后進生,教師絕對不可以一味的批評打擊,要尋找其閃光點,適度的予以鼓勵,使其樹立自信并激發學習的動力。
總之,只有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中的樂趣,讓課堂變成他們真正的數學樂園,才能使我們的課堂閃現數學知識的靈動之美,我們也才能真正感受到為人師者三尺講臺春種秋收的耕耘之趣。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雙楊鎮趙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