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取2012年-2016年的安徽省產業產值、增長率及2016年九個行業的產值區位熵,分析了安徽省產業結構及經濟增長的發展現狀及問題。目前安徽省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模式,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發展最為滯后,三大產業實力不強且對傳統產業依賴程度較高,急需優化升級調整。政府應當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加快技術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實現三大產業合理均衡發展,使經濟維持常態下的高速增長。
關鍵詞:新常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區位熵
一、問題提出與背景
自2000年以來,我國經濟超高速發展,但這種超高的發展速度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它在使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弊端,如生態破壞、過度消耗、資源利用率低等,這些弊端會對未來經濟的發展形成阻礙。所以,現下的關注不應全部放在增長率這個硬指標上,而要多方面綜合考慮。習總書記于2014年5月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從速度、結構和動力三個方面作出解釋,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使經濟保持常態增長。
安徽省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擁有優厚的發展資源與條件,但與周圍各省市經濟發展相比差異明顯,因此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成為新常態下安徽省保持經濟穩定高速增長的重要任務。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安徽省應該把握時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帶動三個產業合理均衡發展,保持經濟在常態下快速穩定增長。
二、安徽省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現狀
1.安徽省產業發展特點
從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產業結構發生了三次重大變動。由最初的第一產業于居于主導地位的“一二三”模式逐步演變為第二產業占有較大比重的“二一三”模式,進而發展為第三產業興起的“二三一”模式,如今安徽省的地區生產總值有了明顯的改善,如表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從2012年到2016年,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在增長速度10%的水平上左右浮動,其中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緩慢下降,第三產業增長率輕微上升。在2016年,安徽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4407.62億元,第一產業產值為2567.72億元,占比10.52%,第二產業產值為11590.25億元,占比48.43%,第三產業產值為9959.92億元,占比41.05%。這說明安徽省各產業發展比較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安徽省地區經濟的增長。但在2015年安徽省第二產業的增長率為負,說明在一定時期內,第二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但在2016年出現扭轉,顯然這個變故沒有對安徽省的產業經濟帶來持續性的危害。
2.安徽省產業與行業產值區位熵
區位熵,又稱專門化率,用來衡量某區域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這個指標在反映某產業部門的專業化程度,以及某區域在高層次區域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將行業劃分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和其他行業九部分,借助區位熵分析2016年安徽省的三大產業以及九個行業的區位熵。區位熵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i表示地區,j表示部門或產業,表示i地區j部門的區位熵值,xij表示i地區j部門或產業的產值。當LQ>1時,表明該地區該產業處于比較優勢,競爭力較強;當LQ=1時,表明該地區該產業處于均勢,競爭優勢不明顯;當LQ<1時,表明該地區該產業處于比較劣勢,競爭力較弱;LQ數值越大,說明該地區該產業的競爭優勢越明顯。
從產業區位熵來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區位熵值均大于1,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第三產業的區位熵小于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盡管目前安徽省的產業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形成了由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二三一”模式,但第三產業的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相關經驗少,發展速度慢,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安徽省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需要一段時間。
從行業區位熵來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各行業商業區位置都明顯高于或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安徽省在這些行業上具有較強競爭力。但在第三產業中只有住宿和餐飲業的行業區位熵大于1,且只是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他行業均處于全國水平以下,說明安徽省第三產業中除了住宿與餐飲業外其他行業在全國的競爭力弱,需要提升的幅度很大。
3.安徽省產業結構轉型與經濟增長過程中的問題
第一,安徽省產業結構雖為“二三一”模式,但產業與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仍有較大差距。2016年全國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全國生產總值的比例分別為8.56%、39.88%、51.56%,基本呈現出“三二一”的形式,而安徽省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比為10.52%、48.43%、41.05%。與全國相比,安徽省第一、二產業占比較高,第三產業占比較低,安徽省的經濟嚴重依賴第二產業的發展,安徽省目前正處于由“二三一”向“三二一”過渡的階段,現代化產業結構尚未形成。
第二,安徽省三大產業均存在問題。首先,安徽省第一產業的發展基礎不穩定。安徽省市農業大省,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但是農業基礎設施較弱創新技術不多,多數地區仍以傳統農業方式為主,生產效率低下,綜合生產能力不強,且農業產業鏈較短,龍頭企業較少不能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其次,盡管安徽省第二產業中勞動密集型工業比重下降,但傳統工業仍占據主要位置,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很低,導致第二產業的綜合實力一般,對第三產業也沒有起到很好的拉動作用。此外,同第一二產業類似,第三產業中傳統產業占有較大比重,同時第三產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全國。第三產業中許多行業是服務于第一二產業的,可以推動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所以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是安徽省經濟高速穩定增長的基礎。
三、結論及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第一,目前安徽省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整體呈現出以第二產業拉動第三產業發展的“二三一”模式,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一二產業比重較高,第三產業比重較低。安徽省目前產業結構偏向第二、一產業主要因為對傳統產業的高度依賴,安徽省經濟在全國一直處于中下游行列,因此大力開發地區資源發展經濟成為經濟水平較低地區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首要選擇。但這不僅造成了資源的過度利用,而且使得投資大量集中在這些傳統產業中,導致一些新興產業由于缺乏資金與支持而錯失發展機會。所以,首先安徽省應該對產業進行合理投資,減少對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工業的投資比例,加大對新興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其次,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速度,創新農業生產方式及經營體系,大力開發農業生產技術,加快對傳統產業的改造進程,并將高新技術以及信息技術與工業制造相結合,加快產品研發,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工業現代化,加快由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變。最終將三大產業的基礎穩固,實力提升,加快安徽省經濟增長速度并提升地區競爭優勢。
第二,安徽省三大產業中尤屬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最低,且與其他產業相比處于初級階段,開發難度較大,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目前安徽省產業結構轉型和實現經濟高速穩定增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第三產業中有許多新興產業,其自身實力較弱,沒有足夠的資金負擔科技研發與技術創新所需要的龐大費用,發展速度緩慢且明顯落后于其他地區。所以政府應該加大對這些產業的扶持力度,設立一些科技創新專項扶持基金,對重點項目提供資金幫助,并給予企業相應的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增強企業創新意識,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此外,政府應該引導并扶持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在該領域發展比較落后的產業,使得三大產業合理均衡發展,實現安徽省經濟高速穩定增長。
參考文獻:
[1]王銳.吉林省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研究[D].吉林大學,2017.
[2]李攀.中國產業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中日比較的視角[D].安徽大學,2017.
[3]季良玉.技術創新影響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D].東南大學,2016.
[4]于斌斌.產業結構調整與生產率提升的經濟增長效應--基于中國城市動態空間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5(12):83-98.
[5]黃榕.經濟增長階段轉換下的結構轉變及其演化[D].南京大學,2015.
[6]齊建國.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語境解析[J].西部論壇,2015,25(01):51-59.
[7]黃亮雄,安苑,劉淑琳.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基于三個維度的測算[J].中國工業經濟,2013(10):70-82.
作者簡介:申歡歡(1999.02- ),女,漢族,山西朔州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