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興起的鄉村旅游是指存在于鄉村地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旅游地經濟發展的旅游行為。鄉村旅游的出現為鄉村推進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機。本文以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為例,分析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發現該地在發展中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開發深度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同時也得出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應當項目生態化、產業專業化、政府主導、居民參與、實施旅游+戰略等啟示,以此為其他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婺源;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一、引言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鄉村振興戰略在解決我國鄉村發展問題中的重要地位,圍繞鄉村振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以加快農村脫貧步伐。鄉村旅游是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提出的一種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以村莊環境文化為依托的旅游行為,對于加快農村地區發展,提升農民生活質量,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江西省婺源縣位于三省交界處,為我國山區縣代表,當地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普遍較低。自合福高鐵開通以來,婺源縣依托其美麗的自然環境與獨特的文化底蘊,大力發展旅游業,形成多元完整的旅游體系,從而成功搭上經濟發展的便車,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因此,本文在探究婺源縣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其存在問題及啟示,從而為其他縣域乃至全國各地區發展鄉村旅游提供借鑒。
二、文獻綜述
以往學者關于鄉村旅游的研究較多,主要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將鄉村旅游與精準扶貧相結合,探究貧困地區利用特色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從而實現脫貧的合理路徑,如林移剛、楊文華(2017)基于生產要素視角,探究我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發展困境及優化路徑,李燁(2017)構建扶貧效率模型,對我國鄉村旅游扶貧效率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另一方面,以具體地區為例,探究該地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制約因素,從而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如劉煥慶、吳健(2017)以全域旅游為背景探究延邊州鄉村旅游發展特征并提出合理建議。
以往學者在鄉村旅游的不同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從鄉村振興背景出發,以鄉村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婺源縣為例進行分析的文獻并不多見。因此,本文基于鄉村振興視角,分析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縣發展鄉村旅游的制約因素并從其發展經驗中獲得一定啟示,從而為當地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鄉村旅游提供一定幫助。
三、婺源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1.對經濟的促進作用
婺源縣位于三省交界處,為我國山區縣代表,總人口約為30萬,其中大部分為農業人口,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近年來,婺源縣政府在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依托自身自然環境、文化底蘊、交通等優勢,優先發展旅游產業,以旅游業為主導,以建設最美鄉村為目標,建立多層次旅游體系。
如上表所示,上饒市近三年在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化率及年接待游客數上均實現明顯增長,其中婺源旅游業貢獻巨大。在旅游產業的推動下,2017年,婺源縣貧困發生率下降為1.5%,當地第三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因旅游而興起的特色農產品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旅游+農業”的經濟格局,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對就業的促進作用
近年來,旅游業成為婺源縣主導產業,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使當地基礎設施及第三產業趨于完善。公路、住宿、餐飲、停車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當地貧困居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與旅游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如導游等日漸增加,當地居民依托旅游產業進行自我發展,生活質量提升效果明顯。
3.對生態的促進作用
婺源被稱為中國最美鄉村,在自然環境和文化底蘊上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旅游業的發展使農村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得到增值,加大了當地政府與居民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該地政府始終圍繞生態主題,對當地自然風光與古建筑進行保護性開發,同時,推出多項綠化與動植物保護工程,創新旅游模式,從而保障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婺源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瓶頸
1.基礎設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婺源縣鄉村旅游發展迅速,急速上升的旅游需求與其滯后的基礎設施建設相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旅游業規模的擴大。隨著旅游需求的持續增長,當地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問題將愈加凸顯,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與游客體驗滿意度成為該地發展鄉村旅游的迫切要求。
2.產品開發形式單一
江西省婺源縣旅游資源特色鮮明,有著明顯的開發優勢。然而由于當地政府在旅游資源開發上缺乏詳細的規劃與指導,當地旅游資源開發始終停留在觀光和農家樂等項目上,旅游產品開發形式單一,且產品開發程度不夠深,難以真正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不利于當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3.管理與專業人才匱乏
婺源縣政府在建立并完善人才培訓機制上缺乏作為。在管理人才上,部分管理人員未能正確解讀國家政策要求或對于鄉村旅游的重視程度不足,難以指導并帶領當地居民做好鄉村旅游發展工作。在專業人才上,由于缺乏完善的人才引進與培訓機制,從事旅游相關職業的工作人員素質較低,與該地區發展迅猛的鄉村旅游相矛盾,嚴重制約了當地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五、婺源發展鄉村旅游啟示
1.項目生態化
婺源縣成為中國旅游強縣與其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密不可分。婺源旅游業的發展建立在自然環境與人文的基礎之上,因此,當地政府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始終保持開發與保護相統一,大量投資生態旅游產業,創新旅游開發模式,防止因旅游業發展可能造成的環境破壞,形成了環境促進旅游業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反哺環境保護的良好局面,當地旅游業逐漸踏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
2.產業專業化
自合福高鐵建成以來,婺源縣政府把握發展機遇,建立了以旅游業為主導產業、建設中國旅游強縣的目標。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婺源縣政府將旅游業作為重點內容,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在假期期間多次舉辦具有鄉村特色的慶祝活動,吸引了眾多外來游客,從而使婺源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3.政府主導
婺源縣政府基于市場導向作出的“優先發展旅游業”的決策是婺源鄉村旅游業成功的前提。為了加快當地旅游業發展步伐,婺源縣政府編制多個旅游發展規劃,建立并完善旅游業管理體制及產業運行機制,促使該縣形成良好的旅游業發展氛圍,旅游業實現迅猛發展。此外,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讓外資與民營企業共同參與旅游項目投資,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為婺源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4.居民參與
鄉村旅游是存在于鄉村地區,以休閑娛樂為目標,以自然與人文環境為依托的一種旅游模式,農民是鄉村旅游業的主體。婺源鄉村旅游業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其充分調動了當地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在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當地政府以尊重居民意愿為前提,通過收購古民居、提供開發補助、以資源入股、參與旅游產業經營等多種方式,協調旅游開發與居民利益之間的關系,提高居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內生動力。
5.實施旅游+戰略
鄉村旅游不是旅游資源開發的代名詞,旅游業的發展應對其他產業產生輻射作用。婺源縣以優先發展旅游業為原則,大力推進“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模式,成功帶動當地農業、工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農產品附加值增加,旅游產業鏈延長,經濟綜合效益實現提升。在旅游+戰略的帶動下,當地剩余勞動力問題得到解決,農民收益得到提高,整體經濟達到新水平。
參考文獻:
[1]林移剛,楊文華.我國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困境與破解研究:基于生產要素視角[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7.02(34).121-127.
[2]李燁.中國鄉村旅游業扶貧效率研究[J].農村經濟,2017.05.72-78.
[3]劉煥慶,吳健.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延邊州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東疆學刊,2017.01(34).101-105.
作者簡介:方美芳(1997.11- ),女,漢族,江西上饒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5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