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鵬飛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嚴重,所以,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系統的治理與重建就變得很有必要。因此,本文主要從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入手,對加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與重建的措施進行了系統的論述,以期促進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化、現代化。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環境;恢復;重建
中圖分類號:X17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45
從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管理體制等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具體種植、收獲等過程中,要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將農業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1 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發展狀況
1.1 基于土地利用結構的現狀分析
我國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在土地結構利用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一些地區曾經以牧業為主、林業為輔,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量砍伐樹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1.2 基于農業生產與經營管理的問題研究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生產結構體系比較單一,生產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先進技術應用較少,部分地區還在采用粗放型的生產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生產力的進一步革新與發展。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其經營管理模式的實際意義不大,對此,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盲目效仿。
1.3 基于科學技術與管理制度的現狀分析
技術應用方面,在農業具體生產過程中,現代化程度有待提高,很多地區還在采用人力進行生產,對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很不利。除此之外,沒有明確的管理制度對實際生產內容進行管理。
2 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2.1 林草牧工商結合的模式
一些地區牧畜業比較發達,這在很大程度上為牧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一些地區積極利用草場優勢,將林業、草葉、牧業等與商業相結合,拓寬發展渠道,促進了其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2 種與養相結合的模式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下,很多地區積極根據自身的種植實際,將種植與土壤的培養相結合,也就是說,要給土壤等一個“休眠”的時期,增加土壤的肥力,從而更好地促進其農業生產的發展。
2.3 日光溫室模式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新時期,我國很多地區采用日光溫室模式建立大棚,對反季水果、蔬菜等進行積極的培育,從而提高了農業經濟的效益,促進了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3 加強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的對策
3.1 大力實施退耕還草工程
近些年來,人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為了單純地提高經濟效益,將大量的草地改為耕地,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生產的規律。在這種情況之下,要積極采取退耕還林、還草的工程建設,促進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恢復。
3.2 種植植被,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一些地區出現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這個時候,對被破壞的地區進行植被的種植就變得很重要,在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時可以穩定土壤的水分,從而更好地平衡種植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
3.3 堅持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性統一
部分地區在對農業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過于注重經濟效益的提升,而忽略了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要積極利用先進的機器設備,將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在種植過程中也要充分保護生產環境。
3.4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從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農業生產的產業化水平是比較低的,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根據地區的發展實際,制定具體合適的生產方案,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比如,在適合畜牧業發展的草場,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更好地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的和諧發展,提高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量與水平。
4 結語
農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技術投入比例低等原因會導致很多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頻繁發生,這不僅會大大降低農業發展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會對生態環境會造成很大的破壞。所以,在當前,在對農業經濟進行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態環保意識,積極采取措施,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以更好地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生產理念,積極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賈海娟,馬俊杰,王俊,等.農業生態環境恢復重建的模式與對策——以陜北吳旗縣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05(4):38-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