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東
摘 要:自然保護區是我國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林業資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不僅可以讓人們享受自然風光,同時也可以提供休閑旅游的場所。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保護
中圖分類號:S75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50
當前,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地區的林業資源保護與開發存在著許多問題,如管理部門較多、機制混亂等。所以,需要做好自然保護區的林業資源保護與開發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制度建設。
1 林業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性
當前的林業資源保護工作,需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強建設,突出生態建設的重要性,提升自然環境的調節能力,為人們提供生活與休閑的場所。要做好林業資源的建設工作,實現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目標。森林用地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主體,能夠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氧氣與可再生資源。從發展的角度來說,林業資源不僅提供了氧氣,同時也能夠存儲水分,避免水土流失,凈化大氣污染;做好林業資源保護工作還能夠為人們提供旅游資源,滿足各個方面發展的需求。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不論是對人類生活環境、身體健康,還是對文化、旅游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1]。
2 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探究
2.1 加強制度化建設
自然保護區林區的生態承受能力往往十分有限,由于長期受到各種破壞,一系列重點林區的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對此,必須要結合具體情況,適當加強建設管理。應加強法制建設,著重強調的是要全面提升林區保護、管理者的法制意識,通過科學立法來對一系列林區毀壞、不法行為做出嚴厲打擊;要加大制度管理力度,通過各項制度的科學實施來為自然保護區資源管理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可以將自然保護區林區管理正式納入到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責任考核體系當中,通過成績考核來全面調動職能部門的工作積極性。也可以科學整合林業資源保護、利用,結合林區植被覆蓋率、存活率,加強林區生態保護、景區建設的有機整合,以此來促進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責任意識的全面增強,避免出現因為利益、經濟指標而造成嚴重影響的情況[2]。
2.2 優化林區資源開發利用形式
對于自然保護區來講,科學利用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環節,在此過程中,應積極引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要讓林業資源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還要在確保不對自然資源生態平衡造成損害的基礎上,科學地實現環境的恢復與更新。
可以利用環境、條件上的優勢,大力發展地區旅游業。在最初開發階段,要對環境、資源等方面做出科學評估,全面了解、準確把握林區的氣候、土壤環境,以及動植物的范圍、規律,通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為林區的進一步完善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另外,家庭林場的發展也要給予足夠重視,以促進林業資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從而真正讓林業資源逐漸發展成當地的重要資本,通過家庭承包的方式,盡可能多地種植適合林地的樹種與藥材,進一步提升當地農民收入,也能夠使林地過大的狀況得到有效緩解,有效拓展管理觸及面,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
2.3 強化林區資源的再生開發
由于長期受到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一系列影響,林區資源的開發程度不斷增加,自我恢復能力隨之不斷降低,對此,相關部門應結合具體情況,作出科學完善的規劃,積極引用更先進的技術手段,高效地幫助林區生態環境更新發展。
應對現有資源做出科學管理與保護。要堅持綠化造林,突破傳統盲目追求數量而不考慮質量的種植理念及模式上存在的局限,在植樹造林之前,應結合具體情況,加強新技術手段的科學引用,為植物對生態的良好適應性提供一定保證;要正確認識到,只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才能夠促進植物生長存活率的不斷提升;應注重新型林業開發資源的科學引進,不僅要重視新技術的恰當引用,還要適當加大林業資源再生的培育力度,科學合理地規劃種植一些生長周期較短,且能夠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林業植物,使其真正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幫手。為此,應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科學及時地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拓展一些開發、破壞程度較大的林區的種植面積,全面適應林區生長規律,盡可能地減少人為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快速恢復林區環境的同時,為后期的資源再生開發利用提供有力支持[3]。
3 結語
面對森林資源、林業發展呈現出的嚴峻狀況,加強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科學保護、開發利用也逐漸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也要給予足夠重視,不僅要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更新保護、開發理念,還要從制度、法律,以及政策方面構建更科學、完善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方案,以此來促進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紅琴.自然保護區林業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現代園藝,2014(14)216-217.
[2]譚建平,潘足姣.森林資源保護與林業可持續發展[J].吉林農業,2014(14)69-70.
[3]隋瑩.造林管理在林業工程中的相關方法和意義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4(8):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