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景觀生態學理論,介紹了城市河道整治過程中所應用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對于河道整治完成之后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等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并針對當前在整治工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河道整治環境影響評價;應用
中圖分類號:X820.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83
1 河道整治工程中環境影響評價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1.1 理論基礎
1.1.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在環境保護行業中,“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在發展建設過程中既可以滿足當代人的建設需求又可以保護后代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和發展資源,在實際使用和研究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國家和國際上的地位平等;國際環境的支援性;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在國家發展中對環境問題進行思考和關注。總的來說,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協調基礎之上的發展理念。
1.1.2 生態位理論
生態位理論是生態學研究過程中的重要理論,生態位指的是在群落中某種生物的物理地位和物種分布范圍。在進行生態系統開發和保護的過程中,工程管理人員需要考慮到群落中不同物種間的適應性和生態位,并選擇當地合適的物種來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避免在生態系統的修復過程中引入新物種。
1.1.3 生態經濟學理論
生態經濟學研究的是研究包括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復合系統的結構與發展規律的學科,針對的是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和發展規律,具有綜合性、層次性、地域性和戰略性的特點,在生態研究過程中,將生態系統的物種平衡和可持續思想作為發展的最高理念。
1.2 評價方法
1.2.1 類比分析法
類比分析法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屬于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法,在分析過程中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的整體類比、生態因子的類比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類比等。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常將生態環境影響因子進行識別,并將未經過開發改造的原始生態環境作為對比對象對生態環境的質量進行評價,對生態環境和生態因子的影響進行定性的分析和評價。
1.2.2 列表清單法
這種方法屬于定性分析法,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這種方法的優勢主要是使用過程簡單、針對性強,主要是針對于河道整治工程中生態影響和評價因子的篩選等。列表清單法的主要使用方法是在評價過程中將開發活動的影響因素和可能的影響因素分別進行列舉,并逐一進行分析,由此對河道整治工作的生態環境影響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1.2.3 生態制圖法
生態制圖法是將生態環境在不同時間段的生態信息進行記錄和制圖之后,通過對圖紙之間的環境變化情況對生態影響進行分析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其分析過程直觀形象、易于理解。但是由于圖紙繪制不準確只能作為定性分析方法,無法進行準確的定量評價過程。生態圖法主要在區域環境的影響分析中使用,主要針對可能造成區域性生態環境變化的工程項目進行影響分析,比如在水利樞紐工程、河道修復工程和土地利用規劃建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中就可以使用生態制圖法進行研究。
2 景觀生態學在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
2.1 工程實例介紹
本文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工程建設實例是我國南京新濟州河段的河道整治工程,該河段全長約為25km,河道的兩岸均為南京市轄區,在整治過程中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小黃州尾部下延的現象,避免在河道中形成水下沙梗。
2.2 對景觀生態體系的質量影響分析
2.2.1 生物量和生產力的影響
在完成河道整治工程之后,河道周邊的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量和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會受到影響。在新濟州河段的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之后,河道周邊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量損失為1526.6t,損失量占評價生態區域總生物量的1.3%,其中各個植被類型中損失量最大的種類為闊葉林,占總損失生物量的65.5%;灌草叢,占生物總損失量的32.74%,在工程施工結束之后,工程施工地區的植被會由建設用地所取代,使生態系統中植被的生產力永久性下降。在工程結束之后,河道整治工程區域的土地利用格局也有一定的變化,作為工程施工區域的水域的開發優勢有所上升,工程的實施和改造使生態系統中的景觀均勻度和生物量有所變化,但是對于地區自然體系沒有太大的影響。
2.2.2 生態完整性的影響
河道整治工程的實施會對地區的生態系統完整性造成一定的影響,其發生影響的方式主要是工程施工中的區域占地,在本工程的實施過程中,占地區域主要為草地,在施工完成之后,該區域中各個生態系統的面積均發生了變化,使區域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從而造成生態完整性的變化。在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中,其系統的穩定性和不穩定性是相對變化的,在實際研究過程中,生態系統中的生態因素會發生不斷變化,從而使生態系統呈現為一種動態平衡狀態。當這種平衡狀態被破壞時自然生態系統就會進行反彈,進而導致生態破壞的發生。但是,假如外界影響因素的破壞能力超過生態系統的阻抗性,那么就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因此,在河道整治工程的生態改造中,也通過恢復穩定性和阻抗穩定性來衡量生態影響的程度。
生態系統具有恢復穩定性,其是指在發生物種或是生物量的變化之后生態系統恢復原狀態的能力,生態系統的恢復穩定性是根據系統中植被的凈生產力來進行衡量的。假如生態系統中植被的凈生產力高,那么其恢復穩定性就較強;假如植被的數量少,凈生產力低,那么在發生生態系統變化時恢復能力就弱。在河道整治過程中,河道周邊生態系統中的土地類型和植被分布區域均有變化,生態系統的面積減少,而人工建筑的占地面積增加。在本項目中,建筑占地面積占據整個生態系統的0.36%,因此,對于地區的景觀生態完成性的影響較小,生態系統中植被類型和數量沒有太大的變化,生態系統仍然保持穩定。因此,在本工程中引起的干擾生態系統是可以實現自我恢復的,未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造成太大的影響。
阻抗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變化的能力,其能力的高低是由生態系統中生物組分的異質性的高低來決定的,在生態系統中,異質性指的是在區域內部對生物組織的存在起到決定作用的資源在空間上的變異強度。由于不同生物系統中異質性的組分和分布有所不同,其賦予動植物群落抵抗變化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在施工區域內部,工程建設過程主要占用的土地是闊葉林和灌草叢,在工程建設完成之后,兩類生物種群的數量下降均在1%左右,因此,工程施工對于區域內自然系統的阻抗穩定性沒有太大影響。
2.2.3 對生物資源的影響
在本工程的施工過程中,項目影響植被數量的主要原因是施工過程中的項目占地和工業建筑占地,在生態系統中,施工區域內部的植被是自然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占地行為和施工活動都會影響施工區植被的數量,對其生存造成威脅,使其失去原有生態系統的自然性,降低了生態系統中景觀的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在本工程的施工過程中在,工程占地區域主要是河道周邊的堤壩和護坡、護腳等,在這些區域中的植物種類簡單,數量較少,因此不會對生態系統穩定性造成影響。
除了對生態系統中植物數量的影響之外,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也會對環境周邊的動物數量和種類造成影響。工程的永久性占地以及材料運輸過程、施工過程等都會影響和破壞生態環境中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改變,影響其生存。除此之外,施工過程中的機械噪聲也會驚擾到野生動物的正常生存。一般來說在施工過程中對野生動物的數量造成的影響較大;在工程結束之后,占地區域的植被會逐漸恢復,施工廢物的清理也使野生動物的數量逐漸回升,因此,河道工程的進行不會對工程范圍內的動物種類數量造成明顯影響。
3 結語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但目前多采用生態機理法或系統分析法等定性方法或數據統計分析法。景觀生態學是當前生態學領域十分活躍的邊緣學科,是生態學原理的高層次發展,是具有系統分析和定量評價的綜合性生態學研究方法。景觀生態學原理應用于開發建設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王偉中.城市河流生態修復手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陳德勇,何榮星,倪生余.淺談城市內河水系的生態治理[J].管理觀察,2010(21).
作者簡介:劉一(1981-),女,江蘇如皋,本科,園林中級,研究方向:濱水景觀和水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