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智利
摘 要:小麥倒伏對小麥生產造成了嚴重不利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小麥倒伏的類型及造成小麥倒伏的原因,給出預防及補救措施,旨在為小麥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關鍵詞:小麥;倒伏;原因;預防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1038
關中地區是陜西省小麥的主產區,近年來小麥倒伏已經成為遏制陜西省小麥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2017年在遭遇5月下旬和6月上旬的連續幾次大風、暴雨天氣后,小麥倒伏嚴重,咸陽興平、武功,寶雞扶風、岐山部分區域小麥倒伏達到50%以上。本文通過總結小麥倒伏對小麥生產造成的不利影響,分析造成小麥倒伏的原因,制定小麥倒伏防范措施及補救措施,旨在降低小麥倒伏現象的發生,為小麥生產提供技術指導。
1 小麥倒伏的類型與危害
1.1 倒伏類型
1.1.1 倒伏部位的不同
分為2種類型:根倒,即小麥倒伏時一側的根斷裂并連根歪倒;莖倒,即小麥倒伏時莖稈傾斜或彎曲折斷[1]。發生根倒主要原因是小麥根系發育不良,耕層淺,不足以支撐地上莖葉穗,多發生在晚期,發生比例小,受損較小;莖倒主要是播量大、施肥不科學,莖稈基節機械組織發育不良,莖1~2節間過長,莖稈細弱、韌性差[2],從抽穗到成熟都可能發生,發生比例高,造成的損失大。
1.1.2 發生時間的早晚
分為揚花期倒伏,對產量形成影響大,會產生嚴重減產;灌漿期倒伏,對產量形成影響較大,一般減產10%~20%;灌漿后期倒伏,對產量形成一般,減產小于10%[3]。
1.1.3 發生程度的不同
依據植株莖稈與垂直方向夾角,可以分為“斜”,傾斜角度小于15,對產量影響較小;“倒”,傾斜角度在15~45之間,對產量影響較大;“伏”,傾斜角度大于45,嚴重影響產量和后期品質[4]。
1.2 倒伏危害
1.2.1 降低產量
小麥倒伏后,植物疏導組織受損,養分和水分難以正常的向穗部運轉,且莖葉之間相互遮擋,降低光合作用,通過光合作用形成的干物質減少,致使小麥粒重降低,產量減少[5]。
1.2.2 影響質量
小麥倒伏后,莖葉互相遮蔽,通風不良,下層葉穗容易霉爛發芽,使小麥中生霉粒、病斑粒、生芽粒等不完善粒增多,且干物質形成減少,降低小麥商品品質、食用品質。另外小麥籽粒瘦小,造成容重降低,影響小麥定等。
1.2.3 影響經濟效益
小麥倒伏后,給收獲帶來很多困難,加大收割難度,不利于機械收割,增加收割工時、收割成本。另外,小麥倒伏后,商品品質下降,使小麥的銷售價格降低;莖葉腐爛,不能作為飼料和造紙原料。
2 小麥倒伏的原因
2.1 品種因素
品種不同抗倒伏能力不同[6]。具有莖稈偏高,莖壁薄、莖稈彈性差,基部韌性差,基部第1、2節間過長,抗病能力弱等生理特性的品種,抗倒伏能力較差。
2.2 播量過大
農民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為了增大產量,擔心小麥出苗不足,播種時人為增大播量。播量過大,會使基本苗和分蘗過多,后期群體過大,田間遮蔽,通風透光不良,小麥徒長,個體發育弱,形不成強大根系,導致小麥莖稈細弱,基部節間過長,容易引起倒伏。
2.3 播期過早
播期過早,冬前積溫偏多、生長旺盛,麥苗出土早、生長快、分蘗多、群體大,自身營養消耗過多,形成旺苗徒長,造成后期麥田脫肥,個體細弱,易造成莖倒,且早春遇低溫容易發生凍害。
2.4 耕層過淺
土壤耕層小于15 cm,耕層過淺[7],整地質量不好,小麥根系生長發育不良,難以縱向發展,75%左右的根系分布在較淺的土壤層[8],營養吸收不好,個體發育差,莖稈細弱,抗倒伏能力降低,后期遇風雨天氣容易發生根倒。
2.5 施肥不當
生產過程中,氮肥底肥使用量大,春季麥田追肥趁雨雪天氣“一炮轟”追返青肥,不能視苗情追拔節肥,且磷鉀肥使用量較小,造成小麥葉蘗生長過旺,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不協調,田間郁蔽,基部節間拔節過長,莖稈壁薄、韌性差,易發生倒伏。
2.6 病蟲因素
近些年,小麥紋枯病等病害發生早、發病重、發病面積大。小麥感染病蟲害,如果防治不及時不到位,容易引起倒伏。紋枯病危害小麥基部的莖稈和葉鞘,會造成基部莖稈腐爛,降低小麥抗倒伏性。麥蚜蟲、金針蟲可以咬斷小麥的基部節間,引起小麥倒伏。
2.7 氣候因素
災害性天氣,如強降雨和大風,容易導致小麥倒伏[9]。尤其是當小麥處于抽穗灌漿期間,頭部較重,遇上暴風雨,容易發生點片倒伏。另外,近年冬季氣候變暖,容易促進冬前分蘗迅速生長,群體較大,導致個體發育弱;早春氣溫回升早、回升快,促進小麥拔節,莖稈基部節間過長,容易引起后期倒伏[10]。
3 小麥倒伏的防范措施
3.1 選好品種
在選用品種時,除了考慮豐產性好、成產三因素協調外,還要考慮抗倒伏性,選用莖株低、株型緊湊、莖壁厚、莖稈彈性好、根系發達的品種。
3.2 控制播量
播量大小直接影響群體大小、個體生長,合適的播量是保證小麥高產的必要條件。播量過大,造成群體過大,導致田間郁蔽,光合作用降低,莖稈基部節間拉長,莖稈細弱,病害加重,容易引起倒伏。確定合理的基本苗是小麥田間管理的基礎環節,分蘗力強、大穗型品種,控制在基本苗12 萬/667m2;分蘗弱、多穗型品種控制在基本苗14~18 萬/667m2;還可以結合品種特點采用寬窄行相間的播種方式,寬行25 cm、窄行14 cm或者寬行33cm、窄行16.5cm[5]。
3.3 適期播種
避免播期過早,有效防止小麥冬前旺長、分蘗過多、過快,前期營養生長旺盛,群體偏大,導致后期莖稈基部節間拉長、莖稈細弱。小麥半冬性、弱春性品種的適播期分別在10月5—15日、10月10—20日,適播期內進行精播或半精播,控制合理的基本苗,使小麥冬春季群體適宜、個體健壯,能夠有效防止小麥倒伏[11]。
3.4 加深耕層
改變耕作習慣,深耕細耙,提高整地質量。使耕層達到25cm以上,旋耕的田塊要與耙、磨鎮壓相結合,上虛(0~5cm)下實,熟化土壤,加厚活土層,促進小麥根系發育,增強根系吸收水分、營養的能力。配合增施有機肥和玉米秸稈還田等,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透氣性,培育壯苗,增強小麥抗倒伏能力。
3.5 中耕鎮壓
對于旺長的麥田采取以下措施能夠有效預防倒伏:中耕,對于幼苗植株較高的麥田,在主莖4葉1心之后、拔節前適當鎮壓[2],能夠抑制主莖及大分蘗竄高,降低植株高度,使麥稈節間縮短,培育壯苗;鎮壓,在返青起身期對群體大、旺長的麥田進行深中耕,深度5~7cm,切斷部分根系,控制無效分蘗,進而促進麥苗健壯生長。
3.6 合理灌溉
為了避免產生無效分蘗,小麥返青期不澆水,等第一節長出定型后再澆水。在小麥抽穗后要控制澆水次數、澆水量,做到水要及時下滲,地面沒有積水,澆水前查看天氣預報,無風搶澆,風過速澆[5]。
3.7 科學施肥
科學施肥,遵循控氮、補磷、增鉀的原則,推廣氮肥施用的前氮后移技術[8]。控制氮肥的整體施用量和氮磷鉀比例,氮:磷:鉀為1:0.65:0.5[10]。對于基肥足、群體過大的麥田,少施或不施臘肥和返青肥,防止麥苗過早蔭蔽,到拔節葉色轉淡時再追肥。要結合小麥品種采用具體的施肥方式,一般中低產小麥可以采用“一炮轟”施肥方式;中高產小麥則必須分段施肥,底肥占50%~60%,其余采用追肥方式,分2次追肥效果更佳[7]。通過合理施肥,使小麥莖稈基部節間粗壯,中部葉片挺而不披,有效增加小麥抗倒伏性。
3.8 病蟲防治
病蟲害防治不及時,也是引起小麥倒伏的重要原因。防治小麥紋枯病可分為2個關鍵時期:播種時用包衣種子或者用三唑酮拌種(10.0kg小麥種子用有效成分為3g的三唑酮)[8];選好關鍵時期,在2月下旬—3月下旬,畝用5%井崗霉素水劑100~150mL或井崗霉素高濃度粉劑25g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荊50~75g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75~100g,對水50kg噴霧[5]或每公頃用225g粉銹寧,對水600kg,對準小麥基部進行噴施[8]。另外,地下害蟲會咬傷小麥基部節間,破壞小麥根系,為了防止地下害蟲,整地時需要進行土壤處理,并搞好藥劑拌種。
3.9 合理化控
利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通過噴施矮壯素、多效唑、縮節胺、助壯素等改變植株內源激素水平,抑制細胞伸長,縮短小麥基部節間,增厚莖稈機械組織,增加莖稈彈性,有效防止小麥倒伏。在小麥返青起身期,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40g或20%的壯豐安50mL對水30kg噴霧[2]或用50%矮壯素水劑50g對水10kg噴霧,也可每公頃用縮節胺75.0~112.5g或助壯素300~450mL,對水525kg噴灑控制旺長[4]。噴施宜在無風的下午或傍晚進行,避免正午高溫噴施[5]。
4 小麥倒伏的補救措施
對于已倒伏的小麥,不可理扶、捆綁,應讓其自然生長,以免擾亂其倒向、折斷莖稈,影響小麥恢復生長。為提高倒伏小麥灌漿,可以葉面噴施鉀肥,如富萬鉀、美洲星、磷酸二氮鉀或尿素等。另外,小麥倒伏后田間通風透光性差,容易引發病害,要注意病蟲害防治工作。
5 小結
小麥倒伏對產量造成了很不利的影響,倒伏由品種、栽培條件、病蟲害及天氣因素等多種因素造成,雖不可治,但能預防。要從防范措施著手,選好品種,在小麥生長的整個過程中加強管理,增強小麥的抗倒伏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襄禮.小麥倒伏及其預防措施[J].農家參謀種業大觀,
2014(4):34-35.
[2]車照海.關于小麥倒伏的調查與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
2009(24):89,92.
[3]馮曉科.2014年溫縣小麥倒伏損耗研究[J].農業與技術,
2015,35(8):19,24.
[4]王峰.小麥倒伏的成因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10):
91,94.
[5]張小衛.淺析小麥倒伏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小麥研究,
2011,32(2):7-9.
[6]趙國慶,高飛.小麥倒伏的預防預測及補救技術措施[J].中國種業,2009(7):63.
[7]申桂先,余成平.壽縣小麥倒伏對產量結構的影響及防止途徑[J].現代農業科技,2008(15):276,279.
[8]雷巍,任政委.小麥倒伏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種業導刊,
2015(2):25-26.
[9]王敬昌,陳潔.小麥倒伏原因與應對措施[J].農技服務,2009,
26(9):32,43.
[10]劉和平,程敦公,吳娥,曹新有.黃淮麥區小麥倒伏的原因及對策淺析[J].山東農業科學,2012,44(2):55-56.
[11]劉翠珍.小麥倒伏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北京農業,2012(3):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