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紀秋寒
文言文翻譯一向是學生的硬傷,不少學生做題時自信滿滿,但是得分卻少得可憐,甚至“車輪滾滾”,以致一到文言文翻譯就產生畏難情緒。
翻譯題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層級B。一個文言語句,可能涉及到實詞和虛詞的特殊運用,甚至特殊句式及文學常識等,所以文言文翻譯在檢查和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的真實能力方面可算得上是有效而且較為準確的方法。“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不僅要顧及全篇,找準具體語境,還要字斟句酌,有強化得分點的意識,小心措辭,才能準確恰當地翻譯好句子。


綜觀近六年全國Ⅰ卷以及各地高考卷的翻譯題,雖然評分標準不盡相同,但基本原則卻是一致的,即重點字詞句+句意。理解句意是基礎,但它又取決于對句中實詞、虛詞的理解,對特殊詞法、句式的把握。把握句意,再突出重點的字詞句,句子翻譯就基本到位了。所以,文言文的重點字詞,特殊句式就作為第一輪備考復習的切入口,強化落實掌握。
在平時的練習及考試中,學生的翻譯題得分率一向不高,主要失誤大致可歸納兩點:
示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3分)
學生翻譯:從師學習的道理的不流傳也很久了。
評析:本題設3個得分點,各1分。第一個的得分點“師”,可譯為:從師學習。第二個的得分點“之”,助詞,放于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譯。第三個的得分點“也”,放在句中,表提頓,不必翻譯。學生“師”譯對,“之”譯出,“也”譯出,都不對,所以只能得1分。
示例: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傳》)
學生翻譯:看見犯人才死,更加辜負國家。
評析:“見”表被動,“犯”是動詞,侵犯,學生未能結合語境,整句話的意思就扭曲了。
細究近五年的高考題,我們不難發現,翻譯所考查的文言字詞,都是古漢語常見的字詞,而且大部分來自課文。如2014 年的“不勝、曾”,2015年的“帝、茍、死、面”等。因此,學生在復習時首先要落實好課內的文言知識,可按照考點有意識地整理歸納,如每篇課文所涉及的常見通假現象、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文言句式以及相關的文化常識等,還有一些固定格式,如“有以”“無以”“孰與”“有所”“無所”“何以”“然則”等,它們有比較固定的解釋,也是需要掌握的。在這基礎上加強記背并通過一定量的練習鞏固夯實。
(1)注意翻譯目標和原則。
一篇好的文言文翻譯一般要求要做到信、達、雅。“信”即真實,準確。文言詞語“字字落實,一一對應”,不歪曲,不隨意增減內容。“達”即通順,流暢。忠實原句,沒有語病,符合現代漢語語法習慣,做到文從句順。“雅”即生動、有文采,力求體現原文語言風貌。而作為高中生,能做到“信”“達”這兩點就已經不錯了。
此外,無論是在新課的教授中還是復習備考的過程中,我們一再強調文言文的翻譯的原則,即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當直譯表達不了原文的意思時,才可采用意譯,像采用借喻、借代、委婉、互文等手法的詞句。比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直譯是“主人下馬送客,客人在船上告別”,聯系后面的詩句,很明顯地,主人和客人都上了船,在船上飲酒話別。這句話采用互文的手法,上文里含有下文將要出現的詞,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經出現的詞,上下文意義必須互相交替、補充、滲透,翻譯時要把兩部分合二為一,所以意譯也就明白通順了。但要注意的是需要意譯的詞句畢竟只占少部分,翻譯時大多還是要直譯的,否則就容易曲解原意了。
(2)掌握翻譯方法。
方法一:“三招”掃平關鍵字詞,做到字字落實。
“三招”即“留、刪、換”。
“留”,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以及朝代名、年號、帝號、人名、地名、國名、官名、器物名、書名,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專有名詞均可照原文抄錄,不必變動。
“刪”,文言文中有些沒有實在意義虛詞,如句首發語詞、結構倒裝的標志、湊足音節的助詞等,以及偏義復詞中的襯字等等不必翻譯,均可刪去。
“換”,就是用現代詞語換古代詞語,將單音節詞換成雙音節詞,碰到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換成本字,古今異義詞,正確理解翻譯。
方法二:一“調”二“補”理順特殊句式,做到文從句順。
“調”,把文言句中的倒裝部分按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調整過來,如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等。
“補”,將文言句中某些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使譯文準確、通順。
(3)分步解題,強化踩分意識。
第一步,帶著譯句回歸文本,根據上下文,尤其是前后的語句,整體把握句意。
第二步,細讀譯句,根據分值,揣測句子的得分點,也就是踩住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三大關鍵點。
第三步,結合語境,以直譯為主翻譯語句。如遇疑難詞句可先行跳過,等譯完全句再結合句意進行斟酌推敲,注意語句整體的通順完整。
在課堂上無論老師如何地強調要注意要避免,學生在練習或考試時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對于這樣的“生成性”錯誤,我們該如何處理?發下去自己訂正?但是結果顯示效果不大;集體講解?針對性又不強。因此,這時我們可以將答題中出現的幾種具有普遍性的錯誤列出來呈現給學生,讓學生轉換角色,當當老師,引導他們去比較、思辨。啟發思考:給1分,為什么給1分,還有4分哪里去了?教師再總結規律。
例如:1.君非天子臣邪!今內外隔絕,不知國家所在,何得安坐!(5分)
【參考譯文】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大臣嗎?現在(朝廷)內外消息不通,不知道國家的安危,你怎么能坐得安穩呢?(譯出大意,3分;“非……邪……、何得”兩處,每譯對一處,得1分。大意給的主要是“內外隔絕”和“國家所在”兩個點。)
請打分:你不是天子的大臣啊!現在朝廷內外消息不通,不知道國家的安危存亡,你怎么能坐的安穩呢?( )
你難道不是天子的臣子嗎?現在國內外隔絕,不知道國家在哪里,怎么能安心坐著呢?( )
君主不是天子嗎?現如今內外隔絕,不知道以國家為重,怎么還能坐的安穩?( )
評析:第一句“邪”的反問語氣未譯出,扣1分。“國家”翻譯成“國家的安危、前途、未來、走向”可以給分,大致語意通順就行了,得4分。第二句兩個反問句正確2分,把“朝廷內外”譯成“國內外”,不合語意,把“不知國家所在”譯成“不知道國家在哪里”不當,得3分。第三句只有反問句式譯對,得2分。
【參考譯文】王戎、陳準等人一起說:“傅公還在任職,我們就沒有憂慮了。”他被大家所倚重信任到這種地步了。(譯出大意,3 分;“相與”“倚信”兩處,每譯對一處,得1分。這兩個詞能翻譯到位,該句大意就正確。故大意分給的是“在事”“吾屬”和“為物”。“在事”能翻譯出“任職、在位、主事、執事”給分,“吾屬”譯出“我們”給分,“為”要譯出被動)
請打分:王戎、陳準等都對他說:“傅公在主事,我們這類人就沒有憂慮了。”這是傅公在信里這么寫的。( )
王戎、陳準等宰相與他說:“由傅公來辦事,我的囑托就沒有憂慮了。”他們為物所寫信說如此。( )
王戎、陳準等人都和他說:“傅公在處理這件事,你不需要多憂慮。”這是因為有所依托才如此相信。( )
評析:第一句該考生“為”和“倚信”未翻譯,得3分。第二句連大意都曲解了,0分。第三句該考生“相與”譯成“都”,勉強給分。“在任職”不可翻譯成“處理這件事”,得1分。
“教室就是讓學生出錯的地方”“錯誤是正確的先導”。在課堂上,對于學生做錯的地方,教師若能重視并充分利用,不僅能讓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明確出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踩分意識,盡可能提高得分點。由于這份錯誤資源來自學生,他們的聽課興趣會更濃,學習的效果也會更好,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復習環節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最終,錯誤也會變成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課內知識是基礎,然所涉及的篇目是有限的,所以課余還需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通過積累歸納,由量變到質變。
總之,文言文翻譯是高考復習中的一只攔路虎,但是只要復習得法,復習得當,依托課本,熟記方法,學以致用,并勤加練習,拓寬知識面,學生便有可能打敗它,從而提高有效得分。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
[2]錢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題述評[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0年10期.
[3]李松.把握特點,強化基礎,全面提高——2012年新課標卷高考古詩文閱讀備考策略[J].中學生閱讀(高中教研版),2012年2期.
[4]張茂星.高考文言文“三關”復習法[J].課外語文(上),2017年1期.
[5]陳玉劍.瀟灑走進文言文天地——結合《幼時記趣》淺談如何學習文言文[J].初中生世界(七年級),2014(33).
[6]孫思建.古詩文中的互文[J].中學教與學,2001年8期.
[7]桑珍.數學課堂“錯誤”也精彩——有感于一節小學數學匯報課[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年4期.
[8]張榮娜.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錯誤資源”的利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