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玲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環境;內容;指導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1—0050—01
在當今信息時代,讓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愈加凸顯,這也需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去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開展廣泛的課外閱讀活動,博覽群書,以吸收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開拓視野,陶冶情操,豐富知識。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和指導談幾點拙見。
一、創優環境,堅持開展閱讀活動
一是要創建閱讀的條件。可以在教室中開辟班級閱讀角、班級閱讀主題墻、圖書區,這些功能區應選擇在“明亮”“安靜”的位置。根據“明亮”“安靜”的要求,教師可將閱讀區設置在教室南面靠窗處,因為朝向南面的地方光線充足,或者選擇靠墻壁,能形成半開放式的格局,可以營造一種安靜、安全的氛圍,便于小學生專注地閱讀;同時,要引導家長在家中為小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條件,有條件的家庭要為小學生布置專門的房間供其學習和生活,使學生學習和閱讀的環境相對獨立和安靜。二是要通過多種渠道為學生籌措閱讀書籍。可以號召班級學生用零花錢訂閱書籍,鼓勵和動員班級任課教師和學生捐出一些自己的收藏書、閑置書,放在班級讀書角,還可以從市區及學校圖書室借來相關圖書并定期更換,以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和自由閱讀,以盡可能保障書源的充分和多樣化,讓學生在閱讀中不自覺地舍棄浮躁,使內心回歸平靜。
二、精選內容,保持閱讀的豐富多樣
一是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小學生好奇心重,小學階段也是培養一個人興趣愛好最重要的階段,小學階段讀的一本書、一個故事、一段話往往會影響一個人很長一段時期甚至一生,而這也是閱讀的價值和魅力所在。因此,教師在指導小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時應鼓勵學生讀“雜書”“閑書”和“看不懂的書”,鼓勵學生閱讀那些涵蓋了人物故事、名人傳記、前沿科技、環境保護、地理現象和歷史文化等趨向于當今世界熱點話題內容的書籍,可以選擇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內容健康有趣的讀物作為閱讀書籍。二是要引導學生閱讀多種題材的書籍。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電影劇本、謎語或科幻童話等,潛移默化地激發小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不同的文體也更易被小學生接受,但要確保內容健康、積極、科學,不可任由小學生“信馬由韁”去讀。
三、 做好指導,確保閱讀有所收獲
《語文課程標準》已經明確規定:小學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 萬字,以后逐漸遞加。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倡讀整本書,并在附錄中提出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那么,怎樣指導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并使學生學有所獲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學習老前輩的閱讀方法。適時逐一給學生介紹和學習毛澤東的“三復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法,以及王梓坤的抄讀法,蘇步青的多讀、精讀法。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實際需要閱讀。
2.指導小學生掌握幾種課外閱讀的具體方法。(1)泛讀。指導小學生養成拿到一本書先瀏覽,通過讀作者簡介、目錄、內容摘要、前記、序言、后記等,綜合考慮書籍的厚薄后決定是否繼續認真閱讀。另外,對大部分淺顯易懂的書或閱讀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采取瀏覽法。(2)速讀。要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將某本書讀完,這就需要小學生掌握速讀的方法,盡可能快地閱讀每段文字或某本書,這就需要小學生要有一定的識字量,要熟練地讀準字音、了解字義,在閱讀時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3)精讀。對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靜心細讀,多讀幾遍,體會作者的立意構思,揣摩作者的布局謀篇,欣賞其妙詞佳句,如此細嚼慢咽,才能把書中的精華變為小學生的知識營養。(4)寫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筆記、寫讀后感等,為了便于記憶和積累,鼓勵學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斷、佳詞妙句等寫在專門準備的讀書摘抄本上,方便隨時翻閱、背誦。
總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讓學生放松地閱讀,自由地閱讀,大量地閱讀,才是還原課外閱讀“本真”的閱讀,在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培養中,教師不能搞強迫的“填鴨式”和“軍事化”的整齊劃一訓練,而應通過引導使小學生真正體會到閱讀的快樂,進而愛上閱讀,產生興趣,養成習慣,受益終生。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