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各個學段的朗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落實好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值得認真研究。本文主要以班級共讀課外書——《木偶奇遇記》為例,探討了朗讀在課外閱讀中的意義。
【關鍵詞】課外閱讀;朗讀教學;意義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是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到文章所描寫的境界中。《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所以說,朗讀是一種重要且行之有效的語文教學手段,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是如此。
下面筆者就以班級共讀課外書——《木偶奇遇記》為例,淺談對朗讀的幾點認識。
班級共讀課外書操作如下:
1.閱讀班級
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一年級5班
2.閱讀書目
意大利作家洛倫齊尼的《木偶奇遇記》
3.閱讀時間
每天語文課的40分鐘,共讀兩周時間
4.閱讀方式
課上朗讀+課下閱讀
5.課堂朗讀形式
一是老師繪聲繪色地讀故事一章;
二是開火車輪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讀故事一章;
三是識字多、朗讀流利的孩子輪讀故事一章。
6.閱讀積累
一是記錄自己不認識的生字并攻破;
二是勾畫好詞好句并分享;
三是在自己有感想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感受。
7.評價方式
一是朗讀中,以朗讀是否字音準確、聲音洪亮、斷句準確、有朗讀技巧來評價;
二是閱讀結束后,以讀書交流會的形式檢測對書的內容的掌握程度;
三是鼓勵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此梳理故事的內容、人物的成長等,從而進行知識的輸出。
這本書的共讀效果很好,這也讓我悟出一個道理:書是“讀”出來的!就是在課堂中給足時間、給足等待,帶著孩子們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自然段、一個章節的讀。讀著讀著,書就讀會了。《語文課程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所以,能夠熱愛讀書并能懂得怎樣讀書,對一個孩子來說真是莫大的財富。
一、朗讀可以促進識字
讀書能夠幫助孩子識字,這是肯定的。朗讀注于目、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是一種復雜的心智過程,它有助于學生掌握每 個漢字的音、形、義,在反復地與生字見面中就會慢慢記住生字。有時,這樣的識字是一種整體輸入,無須識字方法的指導,孩子們讀著讀著自然就認識了。當然,老師在和孩子們讀書時也可以隨時點播幾處識字,提供有效的識字方法,以便孩子們掌握適用的識字方法,為以后的識字提供捷徑。當拿到這本書,看到題目“木偶奇遇記”,就可以點播“偶”和“遇”:相同部件,不同偏旁,有人是“偶”,有走字旁是“遇”。這樣的點播隨意就好。
二、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是指在沒有教師和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自我學習 的能力。這需要一步步引導,要先學后放、循序漸進。例如給一年級的孩子講清如何數自然段可是一件費力費時的事情呢。怎么辦呢?那就丟給讀書吧。老師只要將如何認識自然段的基本知識告訴孩子,其他的,無論是在沒有圖畫的故事中數自然段還是有圖畫的故事中數自然段就交給“讀”解決吧。孩子們就這樣開火車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一開始會出錯,有老師和同學幫助,后來再讀,他們就會明白每個自然段的開頭都要重新起一行,而且要空兩格。久而久之,還能指出空的兩格與下面文字的對應關系。這是一種自學能力,是一種學習的遷移、類比、辨析能力,只有靠孩子們自己讀才能習得。
三、朗讀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
讀書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力、想象力,豐富學生的感情,陶冶學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曾說過:“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使人知道,朗讀使人感受。”是呀,讀書是活的,讀書能讀出孩子們的自信!因為,站起來給大家朗讀,需要勇氣;用聲音贏得大家的掌聲,需要朗讀者的感情和理解。這是讀書所能帶來的體驗,這就是成功,這種成功的體驗會讓孩子更自信!說話聲音如小蚊子的鄧某某,在一次次站起來朗讀的過程中,聲音變大了,孩子們給予了熱烈的掌聲,她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再朗讀時會很自然的大聲。郝某某的媽媽在微信中說:孩子朗讀課文得到了同學們的掌聲,很開心。還跟許多親人分享了這件快樂的事情。再后來,朗讀時,他總會有意識地大聲、有感情,用聲音抒發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孩子們從一開始的膽怯到落落大方地站起來,從一開始平淡如水地讀書到繪聲繪色地朗讀,無不洋溢著自信!這些都是“讀”出來的。
圖1 思維導圖
四、朗讀可以梳理孩子的思維
朗讀是一種聲音的學習,大腦受到聲音的刺激記憶會深刻。同時,朗讀的過程既是知識輸入,又是知識輸出的過程,它是雙向的。這種知識的轉換就是思維的梳理過程。這種看不見的思維變化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呈現(如圖1)。
“書讀百遍,而義自見”“一日無書,百事荒廢”“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讓我們讀起書來吧!
作者簡介:姜亞斐,女,1983年生,新疆烏魯木齊人,幼教一級教師,本科。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