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賢 張文麗
【摘要】有效教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教育是農業,需要我們松土、澆水、施肥;需要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披星戴月;需要我們堅守,我想只要我們辛勤耕耘、播撒汗水,將來一定會桃李滿園、碩果累累。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高效課堂成為當下語文教學的研究熱點。
要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化,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弄懂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是怎樣學習的,我們才能更清楚該怎樣去教。事實上,所有的學生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新西蘭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應用神經學、心理學研究成果與教育實踐相結合創立了友善用腦理論。該理論指出學習是每個人的一種本能,學生有著巨大的學習潛能,每個學生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教師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的樂趣,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活潑生動、多姿多彩,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關于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因此學習活動既不是由教師單純向學生傳輸知識,也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學生憑借原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自己的方式完成對知識的建構。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強調必須充分發揮學習者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讓學生用觀察、探究、思考、討論等多種方法在頭腦中主動建構知識,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美國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其核心就是在“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各有差異的學生學習集體為前提,要求教師精選教學目標,適時進行形成性評價和反饋,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策略,從而使大部分學生達到既定的目標。這種理論要求我們要以教學目標為核心,著力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學目標為導向,能力訓練為主線,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為達成學習目標而努力學習。
其次,當前各種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各有各的特點,但都離不開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構建,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不必拘泥于模式,但要遵循課堂教學的一些規律,我總結為“五項原則”。
1.目標中心原則。學校的產品是課程,落實好國家課程就是素質教育,而落實好課程就是要實現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方法制定、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效果評價的基本依據,所以課堂教學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通過師生參與的過程,讓學生達標,特別是對于完不成的學習目標要及時補救,實現堂堂達標。
2.教師主導原則。在整節課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根據學習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指導,用學習指導引領學生的學習活動,調動學生多感官投入學習活動,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幫助和評價,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
3.學生主體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過程。在整節課中,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不理解的內容進行合作探究學習,通過聽、說、讀、寫、做的方式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自主構建知識,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能力,受到教育。
4.訓練主線原則。任何一種能力的獲得離不開訓練,教師要根據學習目標,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題,通過練習既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深化,也檢測了教學效果,便于調控教學節奏。
5.反饋矯正原則。即適時進行信息反饋,對學生殘缺或未掌握知識采取有效的矯正和補救措施,是預防知識缺陷積少成多,實現當堂達標的重要手段。
再次,到底什么樣的一節課是好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認為一節成功的語文課要從目標設定的合理度、教學設計的新穎和合理度、教學過程的開放度、學生的參與度、教學資源的達成度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教學資源的新穎與否要看教師能否利用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善于利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教學目標的合理度,則主要看教師能否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制定學習目標,以及學習目標是否具體、明確。教學過程的開放度,主要看教師在學習活動的組織上是否靈活多樣,以及答案的認定上是否持開放態度。學生的參與度,主要看學生是否都樂于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要看學生參與發言的比例和質量。目標的達成程度,主要看一節課下來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
有效教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教育是農業,需要我們松土、澆水、施肥;需要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披星戴月;需要我們堅守,我想只要我們辛勤耕耘、播撒汗水,將來一定會桃李滿園,碩果累累。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