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倩瑩



【摘要】著力于探究在電子書包環境下,利用網絡資源,以電子書包等移動終端為載體實現小學課外閱讀實踐中的“三讀”(即:自主泛讀、合作細讀、探究悟讀)研究。以小學課外閱讀雙課堂“自主泛讀”“合作細讀”和“合作細讀”課例研討為依托,總結出小說“三讀”的課外閱讀實踐研究成果。小學課外閱讀雙課堂“小說‘三讀閱讀實踐研究”,進而指導電子書包環境下,小學課外閱讀小說的閱讀教學,既是前景展望也是努力方向。
【關鍵詞】課外閱讀;小說“三讀”;自主泛讀;合作細讀;探究悟讀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互聯網+”是互聯網與社會經濟領域各生產要素“相加”,即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重構、再造新的發展業態 。“互聯網+”既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更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盎ヂ摼W+”行動計劃將提供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方面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推動教育理念變革。電子書包是一種可隨身攜帶,承載豐富數字化教育資源,集教學資源、教學系統和硬件設備于一體的教學工具,是一種未來教學的新形態。
閱讀能力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技能,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核心內容,也是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的主要測試內容。但目前我國兒童文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方面多處于倡導多、指導實踐少的狀態,有效的指導策略與系統的閱讀實踐更為缺乏。引入電子書包的新型閱讀模式,既掙脫了傳統閱讀的束縛,又可以讓閱讀常態化、痕跡化,實現師生與生生的多邊閱讀交流。
一、相關概念
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凇盎ヂ摼W+”小說“三讀”閱讀實踐研究是在電子書包環境下,利用網絡資源,以電子書包等移動終端為載體實現小學課外閱讀實踐中的“三讀”(自主泛讀、合作細讀、探究悟讀)。自主泛讀是指學生在確定閱讀書目文本后在教師的引導與激勵下開展的指向發現與獲取、解釋與理解維度的初次閱讀活動,旨在了解文本的內容、熟悉文本的結構。合作細讀是在自主泛讀的基礎上再次閱讀文本,然后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重現文本內容,創新文本內容,此閱讀活動指向運用與創新維度,旨在內化與運用文本語言、激活文本中的信息和文本主旨提煉與再創。探究悟讀則是指向判斷與評價、運用與創新維度的閱讀活動,它以任務為驅動,實現文本個性化判斷與評價,應用閱讀文本的收獲解決生活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
通過對項目相關資料和項目進展的整理,可將閱讀分成泛讀與深入閱讀兩種方式。泛讀是粗略的閱讀內容,這種閱讀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習慣。深入閱讀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文章表達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要對文章內容進行一些思考。
二、研究思路
基于“互聯網+”小說“三讀”閱讀實踐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探究“互聯網+”背景下小說“三讀”閱讀模式的應用。
(一)自讀
自讀是初步閱讀,指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讀書,基本了解小說的主要人物和內容,屬于淺層次的自主閱讀。這一過程的實施思路如圖1所示。
(二)演讀
演讀是內化閱讀,是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對小說的內容進行深入理解與詮釋,即用學生喜歡的形式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重現小說內容。具體的實施方案如圖2所示。
(三)議讀
議讀是應用閱讀,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后,對文中的熱點與重點問題進行討論,最終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判斷與評價。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思路如圖3所示。
三、經典案例分析
下面以《魯濱孫漂流記》為例具體闡述基于“互聯網+”小說“三讀”閱讀的實踐研究。
(一)課前小組出題,老師匯編,檢查“自讀”情況
教師在確認學生自讀完成《魯濱孫漂流記》之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文本內容自主命題,構建在線通關答題游戲的題目素材。所有小組將題目上傳到電子書包后,教師進行審核篩選,形成闖關答題游戲,并發布到班級。學生通過答題游戲實現“自讀”的自我檢測。闖關答題游戲符合學生的認知風格,既激發了孩子的閱讀興趣,又可以檢測孩子的自讀情況。同時,電子書包的互動討論區和統計功能可以統計出學生對文章感興趣的部分,為下一步“研讀”做準備。比如在《魯濱孫漂流記》的閱讀中,經統計有 55% 的學生喜歡“發現、教化、激戰野人”部分,有18%的學生喜歡“荒島求生”部分,為后面喜歡的部分進行研讀做了準備。
(二)課中引導“研讀”,實現深入閱讀
教師根據自讀階段的統計結果,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研讀。如在《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的閱讀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將故事分享給別人的方式,提出相應的策略,如:A.理清思路,順序清晰;B.重點部分,詳細述說;C.語言生動,感情充沛。為幫助學生理清故事思路,教師在這一階段引入了思維導圖的學習工具,要求學生根據小說內容修改課前制作的思維導圖并上傳。在繪制思維導圖階段,教師共提供了兩個小錦囊,幫助學生完成任務。學生思維導圖繪制完成后,要求學生嘗試向小組成員講解自己喜歡的故事片段,小組成員提出修改意見。學生根據小組和教師的建議再次修改思維導圖。
(三)跳出文本,創造性“悟讀”
教師根據討論區中學生討論的熱點或重點話題,提煉出核心問題,供學生分組合作探究來感悟文本的核心思想,內化文本信息,實現興趣與閱讀的高度結合。
(四)課外延伸拓展,淺嘗閱讀甜頭
課后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整理文本內容,講述喜歡的故事片段,鼓勵學生回家向家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并用電子書包錄音上傳到互動討論區。班內的學生可進行網上投票,選出講故事明星。
三、研究特色
電子書包和一起閱讀平臺的自讀闖關檢測,讓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閱讀的樂趣,都喜歡上讀書。電子書包的使用讓閱讀的監管變得可操作,且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同時電子書包還可以讓學生多次自讀來理解小說內容,初步實現了因材施教。
電子書包的互動討論功能,實現了生生及師生之間的討論評價,學生可及時看到教師和同學的評論進行修改跟帖,幫助學生進行深入閱讀。
電子書包的投票統計功能可及時了解學生喜歡的文段比例,便于教師設計下一步閱讀策略指導。
鼓勵學生向家人講故事并用電子書包錄音上傳,鼓勵學生投票選出班內最喜歡的故事和講故事明星。這一階段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實現了閱讀的多邊交流與分享。
小說“三讀”閱讀實踐模式,實現了泛讀求量與精讀求質的結合。既保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教會了學生閱讀的方法,提升了學生閱讀的質量。
綜上所述,電子書包可整合網絡閱讀資源,優化小說閱讀實踐,構建基于“互聯網+”小說“三讀” 閱讀實踐模式。該模式有效地轉變了師生的閱讀觀念和方式,優化了電子書包的資源使用率?;凇盎ヂ摼W+”小說“三讀” 閱讀的實踐模式符合學生的閱讀心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網絡的分享和討論區能保留學生的閱讀成長痕跡,將師生的閱讀實踐更為細化,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志麗.電子書包將成為學習的主要工具[J].出版參考,2010(3).
[2] 徐劍.無線網絡計劃——電子書包[J].網絡科技時代,2006(3).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