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翠霞
【摘要】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載體,課堂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的實際價值。今天的教育正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的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提高課堂的實效性,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改進課堂教學方法,讓課堂充滿活力,增強實效,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提高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濃厚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語文素養,為學生終生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
一、研讀文本,把握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語文教學目標,而且提出了總目標和階段目標。老師在教學時要從整體上把握小學語文學習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深入研讀文本,結合課文特點及思考練習的提示,學生的疑點、語言發展的生長點、思維的發散點、合作的討論點、情感深化點、知識的拓展點等多角度理解教材,然后在此基礎上精選出教學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資源,設計好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準確理解文本,這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基本要求。
設定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一定要弄清楚一節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比如《梅花魂》一課語句含蓄,感情深沉,老師要指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會外祖父對祖國的熱愛、眷念之情。特別要讀好描寫外祖父的動作和外祖父的語言的句子,如:課文第三自然段,外祖父生氣地訓斥女兒沒有管教好孩子弄污了墨梅圖的語句,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朗讀的時候,我要學生抓住外祖父的動作和說話的語氣反復地讀,讀中體會外祖父對梅花圖的疼惜和堅貞不屈的愛國之心。
因此,深入研讀文本,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是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礎。
二、直奔主題,主線牽動
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閱讀在本質上是一種智力活動。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應遵循事物的內在發展邏輯,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遵循學生認識事物及學習語言的規律,抓住文中的主線,直奔主題。例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找出直接體現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段落,然后師生一起飽含深情地讀讀這三段,再小結從剛才的朗讀中,體會志愿軍戰士不忍心離開朝鮮的親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呢?默讀課文1—3段探究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感人故事。
由此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抓住重點,主線牽動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以讀啟思,讀中感悟
新課標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心理學家也認為想象是智力活動最具活力的心理現象,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從而引起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
理解課文內容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文體的特點,利用導語,在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深入思考并展開聯想和想象,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人物和情節中去,了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課文文字優美,字里行間飽含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我以情激情,以讀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實激情,恰當地插入火燒圓明園的歷史視頻,讓學生走進精神生活。特別是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情感又起了變化,面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行徑,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請學生自己選擇一個角色實話實說。此時,課堂氣氛沸騰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表情很復雜,眼前出現的是廢墟,是火焰……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為什么會被幾千個強盜殺到京城?孩子們帶著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懷著更多的思考暢所欲言,學生在思考暢所欲言中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想到了振興中華需要我們年輕的一代……語文的人文性在這里得到了弘揚。好的環境,能使學生身心愉快,在活動中產生創新的靈感,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多想、多說、多做,使學生閃現出他們靈動的智慧。
四、拓展運用,提高素養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在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教學中,要抓住課文中的重點段的一些重點詞語和一些含義很深刻句子,指導學生先讀好這些詞語、句段,然后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把自己的感情納入到課文的內容和情節中去,從而體會課文的思想和表達方法。例如《白楊》一課,當學生學習課文第10—13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聲。我問學生“表白”是什么意思?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說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呢?你是怎樣理解的?和同學討論一下。學生討論匯報,抓住爸爸和白楊特點的相似之處,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有關建設兵團或支邊人員的有關影視資料。學生感受同時產生聯想,想象爸爸和白楊一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場景。西部需要開發,祖國需要建設,那么需要的就是像爸爸這樣的邊疆的建設者,正是他們才使我們的家園變得如此美麗,不知道此時的你,面對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說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話說給你的同學聽聽。
總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素養, 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摸索,實踐中逐步改進閱讀教學方法、更新閱讀教學理念,才能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更加精彩,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劉淑平.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華章,2010(1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郭恒)